作為一位杰出的教職工,總歸要編寫教案,教案是教學活動的總的組織綱領和行動方案。寫教案的時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那么下面我就給大家講一講教案怎么寫才比較好,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初中地理巴西教案篇一
1、使學生了解土地資源的利用類型;
2、使學生了解土地資源的分布大勢;
3、使學生了解土地資源的利用和保護。
一、土地資源的利用類型
【提問】
1、請同學們想一想,土地有什么用途?
2、讀某縣土地利用圖,根據(jù)圖例說出這個縣有哪些土地利用類型?
【總結】土地資源的利用類型分為:耕地、林地、草地、建筑用地。
二、土地資源的分布大勢
【讀圖】“世界土地資源利用圖”、“世界地形圖”、世界自然帶圖”
【提問】
1、耕地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區(qū)?
2、為什么面積較大的耕地多分布在溫帶平原及大河流經過的地區(qū)?
3、目前哪幾個自然帶仍保留有大片原始林地?
4、世界上草原面積廣闊的地區(qū)分布在哪兩個自然帶內?
耕地:主要分布在溫帶平原和大河流經地區(qū)
林地:主要分布在溫帶森林和熱帶雨林地區(qū)
草地:主要分布在溫帶草原和熱帶草原地區(qū)
溫帶平原氣候溫暖濕潤,土地肥沃,土層深厚,有利于作物生長。大河流經地區(qū),由河流帶來的泥沙在大河兩岸形成沖積平原,同樣土質肥沃,上層深厚,而且灌溉便利,有利于農業(yè)發(fā)展。
三、土地資源的利用保護
原因:
b、水土流失,沙漠擴大。近年來,各國正積極采取有效措施,保護土地資源。
初中地理巴西教案篇二
1、運用地圖,指出巴西的地理位置,首都和主要城市圣保羅,里約熱內盧
4、運用地圖,了解巴西的城市建設和人種構成特點
重點:巴西的.地理位置、主要城市。工農業(yè)特點
難點:亞馬孫和水量特別豐富的原因
2課時
1、引導學生在“世界政區(qū)圖”找出巴西的位置,并指出它是南美洲面積最大的國家,世界第五大國。
2、引導學生完成p90活動2題,從緯度位置的角度了解巴西的位置特點
4、結合板圖,講述亞馬孫平原的范圍及亞馬孫熱帶雨林
5、學生自讀材料‘地球之肺“,了解亞馬孫熱帶雨林的現(xiàn)狀
6、學生討論完成活動第3題,
2、 設問:亞馬孫河在世界上地位如何?(學生閱讀思考
3、思考:為什么亞馬孫河能成為世界上水量最大,流域面積最廣的大河?
4、引導學生完成活動1、2題
(過渡)巴西工業(yè)的迅速發(fā)展,離不開巴西豐富的自然資源
2、引導學生閱讀地圖冊p37圖,了解巴西豐富的鐵礦資源和水力資源
四、人口和城市
2、引導學生閱讀p90圖3-41,找出巴西的主要城市并突出其特點
學生小結
見基訓
初中地理巴西教案篇三
知識目標
1、理解正午太陽高度和晝夜長短的季節(jié)變化、緯度變化及其成因。
2、了解四季的形成及其劃分。
3、了解24節(jié)氣劃分及對農業(yè)的意義。
4、理解地球上五帶的形成。
德育目標
通過理解地球公轉及其產生的地理現(xiàn)象之間的內在聯(lián)系,激發(fā)學生的探索精神。
學習過程中,通過教師引導思維的方式方法,使學生獲取學習知識的進取精神。
關于四季的劃分的教學建議
首先,要讓學生明確劃分四季的依據(jù),既正午太陽高度和晝夜長短的隨季節(jié)的變化,使太陽輻射具有季節(jié)變化的規(guī)律。這里需要強調季節(jié)的變化與日地距離無關。然后,引導學生讀《二十四節(jié)氣與四季》圖,明確我國和西方國家不同的四季劃分方法,找出二者之間的差異。最后,指出我國以二十四節(jié)氣劃分四季對農業(yè)生產的指導意義。
關于五帶的劃分的教學建議
這部分教學內容,可以從讀《五帶的劃分》示意圖引入。要求學生明確五帶劃分的界限和依據(jù),掌握地球上年太陽輻射總量從低緯地區(qū)向高緯地區(qū)減少的規(guī)律。最后,教師指出五帶劃分的地理意義。
關于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的教學建議
正午太陽高度有在同一時刻隨緯度的變化,也有在同一緯度隨時間的變化。在教學中,要緊緊抓住太陽直射點的移動規(guī)律,這是產生正午太陽高度隨空間和時間變化的直接原因。在課堂教學中,可以利用課本中的《二分二至正午太陽高度示意圖》,引導學生觀察和分析正午太陽高度隨緯度的變化,然后找出變化規(guī)律。需要指出的是,在南、北回歸線之間的區(qū)域,一年內可獲得兩次太陽直射,其正午太陽高度的最大值的出現(xiàn),要視太陽直射點的位置而定。教師在教學中要力求使學生明確這一點。
關于晝夜長短的變化的教學建議
晝夜長短的變化,有在同一時刻隨緯度的變化,也有在同一緯度隨時間的變化。在教學中,可利用課本中《二分二至晝夜長短變化示意圖》,從晨昏線的位置變化入手,分析晝弧和夜弧的長短對比,找出晝夜長短的變化規(guī)律。需要強調的是,晝夜長短的變化是一個漸變過程,其中有量變也有質變。不論南半球還是北半球,夜長隨緯度逐漸縮短為0時,就會出現(xiàn)極晝現(xiàn)象;晝長隨緯度逐漸縮短為0時,就會出現(xiàn)極夜現(xiàn)象。從赤道到兩極的任何地點,晝夜長短都會出現(xiàn)由極大值到極小值的周期性變化。只有赤道上無晝夜長短的變化,全年晝夜平分。
〖導入新課〗復習地球公轉運動中有關黃赤交角、太陽直射點移動的知識,引出不同季節(jié)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
〖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的教學〗
1.讀圖:《二分二至全球的正午太陽高度角》
2.提問:分別找出二分二至時太陽直射點的位置,說出南北半球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
3.講解:冬至日,太陽直射南回歸線,南回歸線及其以南地區(qū)正午太陽高度達到一年中最大值,北半球各緯度正午太陽高度達到一年中最小值;夏至日,太陽直射北回歸線,北回歸線及其以北地區(qū)正午太陽高度達到一年中最大值,南半球各緯度正午太陽高度達到一年中最小值;春、秋分日,太陽直射赤道,正午太陽高度由赤道向兩極遞減。
4.板書: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冬至日南回歸線最大,向兩極遞減。
夏至日北回歸線最大,向兩極遞減。
春、秋分日赤道最大,向兩極遞減。
〖晝夜長短變化的教學〗
1.讀圖:《二分二至全球的晝長》
2.提問:結合生活實踐,說明北京冬、夏季晝夜長短的變化情況。分析說明在二分二至時北半球晝夜長短隨緯度的變化情況。
3.講解:每年由春分日到秋分日,是北半球的夏半年。此期間,太陽直射北半球,北半球各緯度晝長大于夜長,且緯度越高,晝越長夜越短。其中,由春分到夏至,北半球晝漸長夜?jié)u短;由夏至到秋分,北半球晝漸短夜?jié)u長;夏至日時,晨昏線(圈)與經線圈的夾角最大(23°26ˊ),北半球各地晝最長夜最短,北極圈及其以北地區(qū)出現(xiàn)極晝現(xiàn)象,南半球反之。每年由秋分日到次年春分日,是北半球的冬半年。此期間,太陽直射南半球,北半球各緯度夜長大于晝長,且緯度越高,夜越長晝越短。其中,由秋分到冬至,北半球夜?jié)u長晝漸短;由冬至到春分,北半球夜?jié)u短晝漸長;冬至日時,晨昏線(圈)與經線圈的夾角最大(23°26ˊ),北半球各地夜最長晝最短,北極圈及其以北地區(qū)出現(xiàn)極夜現(xiàn)象,南半球反之。在春、秋分時,太陽直射赤道,晨昏線(圈)經過南北極點,與某條經線圈重合,全球各地晝夜平分,各為12小時。
4.板書:北半球晝夜長短的變化:
春、秋分全球晝夜平分
夏至日晝長夜短且晝最長夜最短(北極圈內極晝)
冬至日晝短夜長且晝最短夜最長(北極圈內極夜)
〖四季劃分的教學〗
1.讀圖:《二十四節(jié)氣與四季》
2.提問:歐美國家和我國在四季的劃分上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哪種四季劃分方法與我國氣候更加吻合,對農業(yè)更具指導意義。
3.講解:歐美國家和我國在四季的劃分上,都是屬于天文四季,既在地球公轉軌道上,每轉過90°劃分為一個季節(jié);都是立足于正午太陽高度和晝夜長短的季節(jié)變化;都是將一年之中白晝最長、太陽高度最高的季節(jié)定為夏季;將一年之中白晝最短、太陽高度最低的季節(jié)定為冬季;冬夏的過渡季節(jié)定為春季或秋季。不同的是,在具體的劃分時間上有先有后。我國以二十四節(jié)氣中的立春、立夏、立秋、立冬為起點,劃分春、夏、秋、冬四季,各季節(jié)開始早于歐美國家,與我國氣候更加吻合,對農業(yè)更具指導意義。
4.板書:四季的劃分:我國以“四立”劃分
歐美以“二分二至”劃分
〖五帶劃分的教學〗
1.讀圖:《五帶的劃分》
2.提問:說出五帶的劃分界線和劃分的依據(jù)。
3.講解:在同一季節(jié),正午太陽高度和晝夜長短的隨緯度而變化,使太陽輻射具有緯度分異的規(guī)律,形成了五帶。以南北回歸線和南北極圈為界限,把地球表面分為熱帶、南北溫帶和南北寒帶。五帶反映了年太陽輻射總量從低緯地區(qū)向高緯地區(qū)減少的規(guī)律,它是人們研究地球表面各自然帶分布規(guī)律的基礎。
4.板書:五帶的'劃分:名稱和界限
劃分的依據(jù)
探究活動
理解極晝和極夜的產生的原因
理解產生極晝和極夜有何規(guī)律
地球公轉的規(guī)律(尤其是在公轉軌道上不同位置的線速度變化規(guī)律,以及這種變化如何影響太陽直射點在南半球和北半球停留時間的相應變化)
描繪發(fā)生極晝時太陽在天空中的運行軌跡
查找與以上資料相關的媒體資料(圖片,錄像等)
制作多媒體演示材料
制作能說明本主題原因的模型
可以選擇這樣兩種方式:
(1)制作出演示模型,把極晝和極夜相關的知識制作成板報
(2)制作多媒體課件進行演示
初中地理巴西教案篇四
1、教材是我國鄰近的國家和地區(qū)一章的第一節(jié),教材設計能使學生比較充分地了解日本這一東亞島國的自然地理特點和人文地理特點。
2、教材先對日本地理條件進行了分析,使學生了解日本的位置、地形、文化等方面的特點,進而達到理解日本因地制宜發(fā)展經濟的成功之處,即“加工貿易經濟”這一經濟發(fā)展的方式,并以此作為我們的借鑒。
3、本節(jié)教材另設閱讀、圖表、活動等,在說明日本地形和組成,經濟發(fā)展方式,擴展學生知識面,使學生更好更全面地把握日本文化,經濟狀況等方面起到不容忽視的作用,使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得到獲取知識的樂趣,從而開闊了視野,將復雜的知識簡單化,枯燥的知識趣味化。
農村學生視野相對狹窄,但對日本這個國家并不陌生,只是對日本的地理特征缺乏感性認識,因此學生對這節(jié)課應該存有較大的學習興趣。
1.知識與技能
(1)認識日本的自然環(huán)境,了解地震和防震的相關知識
(3)能舉例說明日本與我國在經濟貿易、文化等方面的聯(lián)系密切。
2.過程與方法
通過收集圖片、查找文字資料、小組討論、分析處理資料,逐步培養(yǎng)學生小組合作性學習、自主學習、探究學習的能力。
3.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培養(yǎng)學生防震意識和環(huán)保意識,初步建立因地制宜發(fā)展經濟的觀念。
1、日本的輪廓組成
2、日本是一個多地震、多火山的國家 。
;略
初中地理巴西教案篇五
1.使學生在掌握經線的基礎上,了解經度的概念。
2.使學生掌握經度的劃分方法。
約10分鐘。
地球儀,一張直徑30cm的圓紙,一條注出經度的寬3cm的長紙條。
生:經線圈。
生:90°
師:[又縮小一半]這樣呢?
生:45°
師:對,[展示圓面]現(xiàn)在這兩條線中間多少度?
生:180°
師:很好,[指圓紙背面]如果再看這面呢?
生:也是180°
師:對,所以經度一共有360°,為了區(qū)別清楚,要找一個0°作起點,經過各國共同商定,以通過英國倫敦格林尼治天文臺原址[板書]的經線作為0°經線[指地球儀],叫作本初子午線[板書],現(xiàn)在大家都從圖上找一找。
生:[看圖]
師:0°經線確定后[在地球儀上指出并演示]向東10°、20°、30°……越向東度數(shù)越增加,到180°;從0°經線向西10°、20°、30°……越向西度數(shù)越增加,也到180°。[板書]向東為東經度(e),向西為西經度(w)。0°和180°是東、西經共有的。[畫板圖]請看這兩幅圖(圖1)有什么不同?并和我一起畫。
生:0°經線向東是東經度,數(shù)字遞增;0°經線向西為西經度,數(shù)字也是遞增的。
180°經線向東為西經度,數(shù)字遞減;180°向西為東經度,數(shù)字也是遞減的。
師:對,我們注經度時一定要注明東經度或西經度。地球儀的經度常注在赤道上,地圖多注在圖下。
[出示注好經度的紙條,并圍成一圈]
大家回去裁一張紙條(2cm—3cm寬,40cm長)從0°開始,注上經度(每1cm作10°),最后在180°處粘在一起,成一紙圈,幫助你加深對經度劃分的了解。
初中地理巴西教案篇六
1、位置:⑴半球位置:__ 半球,__半球
⑵緯度位置:北部有__緯
0°線穿過,南部有__緯線
a穿過,大部分在__緯度,b主要在__(溫度帶)。
⑧⑶海陸位置:南美洲的__
c部,東臨⑧___洋
⑨
3、氣候:北部a___氣候,南部b____氣候。
5、資源:
⑴巴西___林豐富,該資源一旦破壞,造成的后果是____。
⑵ 從圖中看出巴西___礦資源豐富,該種礦產資源在巴西 最大的露天礦是___。但__礦產資源缺乏,為改變這種現(xiàn) 狀,巴西用水能發(fā)電,其中與__國合建在__河的__水電 站,曾是世界上最大的水電站。另外巴西用__作為汽車 的動力。
6、農業(yè):⑴主要分布在____,原因_________ ⑵巴西是世界上熱帶經濟作物產地之一,產量居世界前列 的是___、___、___。
8、人口民族文化:
⑴人口__億(過、不過),其中一半以上的為__人種,其 次是__人,信__教本地土著居民是__人,屬于人__種,他們創(chuàng)造了___文明,培育了__、__農作物。⑵文化:_____舞,_____節(jié),_____運動著名。
⑶伊泰普水電站不建在亞馬孫河上建在巴拉那河上的原因 ⑷試比較長江與該國最大河流的航運價值大小,并說明原因 【接右欄】 濟落后。
1、⑴南;西
⑵赤道;23.5°s;低緯度;熱帶 ⑶東部;大西洋;
⑵鐵礦;伊塔比拉;能源;⑨巴拉圭;④巴拉那河;c伊泰普;酒精
6、⑴東南沿海;氣候溫暖濕潤,地平土肥,交通便利,開發(fā)早,經濟發(fā)達
⑵咖啡、甘蔗、柑橘
8、⑴過;白;混血種;基督;印第安人;黃;瑪雅文明;馬鈴薯;玉米;
⑵桑巴舞;狂歡節(jié);足球
⑷長江大,江闊水深,通航能力強,經濟發(fā)達;亞馬孫河流域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