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身處學校還是步入社會,大家都嘗試過寫作吧,借助寫作也可以提高我們的語言組織能力。范文書寫有哪些要求呢?我們怎樣才能寫好一篇范文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優(yōu)質范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梅花絕句二首其二古詩梅花絕句之二古詩篇一
《梅花絕句》是陸游于嘉泰二年(1202)春作于山陰,時年78歲。陸游愛梅花,也寫過不少梅花詩,這首詩表現了詩人對笑傲寒風的梅花的愛慕之情。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梅花絕句》(其二)原文賞析,歡迎閱讀。
幽谷那堪更北枝,年年自分著花遲。
高標逸韻君知否,正是層冰積雪時。
陸游一生酷愛梅花,曾經寫過《卜算子》詞來詠梅:“驛外斷橋邊,寂寞開無主。已是黃昏獨自愁,更著風和雨。無意苦爭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歌頌梅花傲霜雪、凌寒風、不慕富貴的高潔品質,當然詞里的梅花也有作者自己的影子。
“高標逸韻君知否,正是層冰積雪時。”一幅雪壓梅花、俏色生春的寒梅圖映入眼簾,寥寥數字便把梅之風骨、梅之清艷,刻畫得入木三分,十分到位。梅花生存在幽谷之中,并非平常之地,那品質便與尋?;ǘ洳煌?,梅花冒寒,每年開花要比普通的花遲,如此“高標逸韻”,君卻不知,委實是極大的遺憾。詩人這句詩表面贊美梅花的高潔品質,實際上是以梅花自比,其中更有一些話外之音。詩人生活在屈辱的南宋時期,北伐報國一直是詩人的心愿,詩人寫這首詩時是78歲,當時國家失地仍未收復,北伐派一直受到偏安勢力的打擊,詩人希望能在有生之年看到北定中原,至老不休,臨終前仍然念叨著“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望告乃翁”的遺愿,難以瞑目。
梅花傲霜雪、不改初衷,品質高潔,詩人以梅花自比,是說雖然自己遭受保守派的打擊摧殘,但自己的初心不變,自己對國家的忠心不變。盡管“君不知”,皇上不明白我,盡管“層冰積雪”,我被雪藏未被重用,但我的“高標逸韻”是不會變的,更不會和保守派同流合污。作者以梅自況,表達了詩人熾熱的愛國之心。詩中濃厚的詩情畫意,夾雜著難以訴說的心頭之痛,虛實相照,渾然一體,烘托出一種清逸深幽的美感。
陸游出生于名門望族、江南藏書世家。陸游的高祖陸軫是大中祥符年間進士,官至吏部郎中;祖父陸佃,師從王安石,精通經學,官至尚書右丞,所著《春秋后傳》、《爾雅新義》等是陸氏家學的重要要典籍。[1]陸游的父親陸宰,通詩文、有節(jié)操,北宋末年出仕,南渡后,因主張抗金受主和派排擠,遂居家不仕;陸游的母親唐氏是北宋宰相唐介的孫女,亦出身名門。
宣和七年(1125年)十月十七日,陸宰奉詔入朝,由水路進京,于淮河舟上喜得第三子,取名陸游。同年冬,金兵南下,并于靖康二年(1127年)攻破汴京(今開封),北宋滅亡(靖康之恥),陸宰攜家眷逃回老家山陰。建炎三年(1129年),金兵渡江南侵,宋高宗率臣僚南逃,陸宰改奔東陽,家境才開始逐步安定下來,時陸游年僅四歲。
陸游出生于兩宋之交,成長在偏安的南宋,民族的矛盾、國家的不幸、家庭的流離,給他幼小的心靈帶來了不可磨滅的印記。
①堅持抗金,討伐投降派。陸游坦率直言“和親自古非長策”,“生逢和親最可傷,歲輦金絮輸胡羌”,并揭露“諸公尚守和親策,志士虛捐少壯年”。其樂府詩《關山月》高度概括了上層統治者和守邊士兵、淪陷區(qū)人民在主戰(zhàn)和主和立場上的矛盾,集中揭露了南宋統治集團的妥協求和政策造成的嚴重惡果。陸游的這類詩歌,以其鮮明的戰(zhàn)斗性、針對性,鼓舞了人們的抗金的斗志,得到志士仁人的推許。
②抒發(fā)慷慨激昂的報國熱情和壯志未酬的悲憤。陸游年輕時就以慷慨報國為己任,把消滅入侵的敵人、收復淪陷的國土當作人生第一要旨,但是他的抗敵理想屢屢受挫。于是,他的大量詩歌,既表現了昂揚的斗志,也傾訴了深沉的'悲憤之情。如《書憤》一詩,詩人一心報國卻壯志難酬,昂揚豪壯中帶著蒼涼悲愴,既是詩人個人的遭遇也是民族命運的縮影,是這類作品的典型代表。
③描寫田園風光、日常生活。陸游熱愛生活,善于從各種生活情景中發(fā)現詩材。無論是高山大川還是草木蟲魚,無論是農村的平凡生活還是書齋的閑情逸趣,“凡一草、一木、一魚、一鳥,無不裁剪入詩”?!队紊轿鞔濉芬辉姡拭鼷?,并在景物的描寫中寓含哲理,其中“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因而成為廣泛流傳的名句。他的《臨安春雨初霽》,描寫江南春天,虛景實寫,細膩而優(yōu)美,意韻十足。
④愛情詩。由于宋代理學對士人思想感情的約束和宋詞的發(fā)展,宋詩言情的功能漸漸減弱,宋代的愛情詩在數量和質量上,都難以和唐詩比肩,但陸游卻是個例外。陸游年輕時曾和前妻有著一段刻骨銘心的感情經歷,他悼念前妻的詩歌,情真意切,令人動容,晚年創(chuàng)作的《沈園二首》,被后人稱作“絕等傷心之詩”,是古代愛情詩中不可多得的精品。
梅花絕句二首其二古詩梅花絕句之二古詩篇二
在平日的學習、工作和生活里,大家對古詩都再熟悉不過了吧,古詩的格律限制較少。那么問題來了,到底什么樣的古詩才經典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陸游古詩《梅花絕句二首·其一》原文譯文賞析,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梅花絕句二首·其一》
宋代:陸游
聞道梅花坼曉風,雪堆遍滿四山中。
何方可化身千億,一樹梅花一放翁。
聽說山上的梅花已經迎著春風綻放,遠遠望去,四周山上的梅花樹就像一堆堆白雪一樣。
有什么辦法可以把自己變化成數億身影呢?讓每一棵梅花樹前都有一個陸游常在。
這首詩的首句“聞道梅花坼曉風,雪堆遍滿四山中?!睂懨坊ň`放的情景。如第一句中“坼曉風”一詞,突出了梅花不畏嚴寒的傲然情態(tài);第二句中則把梅花比喻成白雪,既寫出了梅花潔白的特點,也表現了梅花漫山遍野的盛況。語言鮮明,景象開闊。而三四兩句“何方可化身千億,一樹梅花一放翁?!备浅鋈艘獗?,高邁脫俗,愿化身千億個陸游,而每個陸游前都有一樹梅花,把癡迷的愛梅之情淋漓盡致地表達了出來。
緊接的兩句,突發(fā)奇思“何方可化身千億,一樹梅花一放翁”,意思是說,用什么辦法能變出千萬個放翁,使每一株梅花下面都有自己在那里分身欣賞。身化千億,設想可謂奇妙之至。梅花與詩人面面對應,是梅耶?是人耶?一時實難輕分,這又是詩人命筆奇特之處。這兩句雖是點化柳宗元“若為化得身千億,散上峰頭盡望鄉(xiāng)”的詩意而來,但用在“雪堆遍滿四山”的梅花世界中,不唯妥貼自然,而且情景相生極富有意趣。理由至少有三:以詩人78歲的高齡,面對樹樹姿態(tài)有異的梅山花海,一時當然不能逐個尋芳,所以化身分之賞之,自屬妙想,此其一。又陸游年事雖高,但童心未泯,平時常有“梅花重壓帽檐偏,曳杖行歌意欲仙”的“出格”舉動惹人注目,此時他突發(fā)奇思,想學仙人的分身法,亦是童心使然,很合乎心理,此其二。再者陸游常以梅花自比,且心中常存伯仲之間不分高下的感覺,如今面對千萬樹盛開的梅花,詩人自負當然不甘心以一身仰視,須化身千億才能與之匹敵相稱,方不辜負詩人對梅花的一番感情。綜觀這三方面,此句表面上雖有借鑒之處,深入地體會實屬情景相生之辭,正如當年林逋點化江為詩成梅花絕唱一樣,均經過詩人的.再創(chuàng)造,融會陶鑄古人詩意而自出機杼,且能翻出新意,使詩更富有盎然的詩意和逗人入勝的意境。
前兩句的寫梅是為后兩句寫人作陪襯。面對梅花盛開的奇麗景象,詩人突發(fā)奇想,愿化身千億個陸游,而每個陸游前都有一樹梅花。這種豐富而大膽的想象,把詩人對梅花的喜愛之情淋漓盡致地表達了出來,同時也表現了詩人高雅脫俗的品格。末句之情,試在腦中擬想,能令人發(fā)出會心的微笑。
梅花絕句二首其二古詩梅花絕句之二古詩篇三
在日常學習、工作和生活中,大家都經常接觸到古詩吧,古詩言簡意豐,具有凝煉和跳躍的特點。還苦于找不到好的古詩?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陶淵明古詩《雜詩十二首(其二)》賞析,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雜詩十二首》是晉宋之際文學家陶淵明的組詩作品。這是一組詠懷詩,多嘆息旅途行役之苦,詠家貧年衰及力圖自勉之意,表現了作者歸隱后有志難騁的政治苦悶,抒發(fā)了自己不與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潔人格。全詩語言質樸,文體省凈,而內涵豐富,包蘊深遠,體現了陶詩的基本特色。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陶淵明古詩《雜詩十二首(其二)》賞析,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白日淪西河,素月出東嶺。
遙遙萬里輝,蕩蕩空中景。
風來入房戶,夜中枕席冷。
氣變悟時易,不眠知夕永。
欲言無予和,揮杯勸孤影。
日月擲人去,有志不獲騁。
念此懷悲凄,終曉不能靜。
1、白日淪西河:太陽落山。淪,落下。西河,一作西阿。阿,山曲。
2、遙遙萬里暉,蕩蕩空中景:月亮遙遙萬里,放射著清輝,浩蕩的夜空被照耀得十分明亮。蕩蕩,廣大。景,通“影”,月光。
3、時易:時節(jié)變換。
4、夕永:夜長。
5、欲言無予和(hè),揮杯勸孤影:我要傾吐心中的愁思,卻沒有人應和,只好一個人舉杯和自己的影子對酌。無予和,沒有和我應和的人。揮杯,舉杯。
6、日月擲人去,有志不獲騁:時光飛快流逝,我空有壯志卻不能得到伸展。擲,拋開。騁,馳騁。這里是指大展宏圖。
7、終曉:直到天亮。
前四句,表現宇宙的周轉不息,寄托歲月如逝的感懷,同時襯托出寥廓的天幕下孤獨的詩人形象。時間在交替,日淪月出?!斑b遙萬里輝,蕩蕩空中景”表現出一個生命無法與之相比的無窮大的宇宙,也是一個象生命一樣美麗而飄渺的虛空?!帮L來”、“夜中’兩句中兩個觸覺意象把生命與巨大的空間分離,限定在一個點上——房戶、枕席;“氣變”與“不眠”兩句中“易”和“永”在無限的時間運行過程與靜止的這一“夕”之間拉開了距離,前者遷化不已,此時已非彼時,后者卻因主觀情感的悲凄、焦躁而凝定不動,從而凸現了此“夕”對生命的體驗與感受。詩歌的七、八兩句在詩中總括前六句描繪的'景象,以“悟”和“知”引入到下面的抒懷,起承上啟下的作用。
詩歌的后六句解析:生命是孤獨的,不僅“欲言無予和,揮杯勸孤影”,連生命須臾不可脫離的時間也無情地拋棄了它,自顧自地奔向前方,把人播種在時間田野上的愿望連根拔走?!叭赵聰S人去,有志不獲騁”。人生的好戲還未正式開場,時間的舞臺已匆匆撤走了,增加生命密度與質量的愿望也將落空,不能不“念此懷悲凄,終曉不能靜”。
陶淵明(365—427),晉宋時期詩人、辭賦家、散文家。一名潛,字元亮,私謚靖節(jié)。潯陽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出生于一個沒落的仕宦家庭。曾祖陶侃是東晉開國元勛,祖父作過太守,父親早死,母親是東晉名士孟嘉的女兒。陶淵明一生大略可分為三個時期。第一時期,28歲以前,由于父親早死,他從少年時代就處于生活貧困之中。第二時期,學仕時期,從晉孝武帝太元十八年(393年)他29歲到晉安帝義熙元年(405年)41歲。第三時期,歸田時期,從義熙二年(406年)至宋文帝元嘉四年(427年)病故。歸田后20多年,是他創(chuàng)作最豐富的時期。陶淵明被稱為“隱逸詩人之宗”,開創(chuàng)了田園詩一體。陶詩的藝術成就從唐代就開始受到推崇,甚至被當作是“為詩之根本準則”。傳世作品共有詩125首,文12篇,后人編為《陶淵明集》。
3.陶淵明《雜詩十二首·其二》鑒賞及譯文
4. 陶淵明 《雜詩》譯文及賞析
5.王維《雜詩·其二》詩詞賞析
6.陶淵明 《雜詩》其一全詩及賞析
7.雜詩_陶淵明的詩原文賞析及翻譯
8.《雜詩》陶淵明原文
9.雜詩其一陶淵明帶拼音版古詩
梅花絕句二首其二古詩梅花絕句之二古詩篇四
朝代:宋代
作者:陸游
幽谷那堪更北枝,年年自分著花遲。
高標逸韻君知否,正是層冰積雪時。
一樹梅花長在背陰的山谷,加上枝條伸向北方,陽光終年罕至,所以每年開花總是比較遲。但你可知道它那高尚的氣節(jié)、優(yōu)美的風度?……要知道,當它吐苞,正是那冰雪覆蓋、最為酷烈的嚴冬時節(jié)??!
這實際是一首標準的況物自比的詠梅詩。
陸游是南宋著名的愛國詩人,文武雙全,年輕時意氣風發(fā),曾有一首詞自贊:“人誤許,詩情將略,一時才氣超然?!北彼螠鐕?,是陸游一生中永遠的痛,他一懷忠貞,念念不忘北伐,但一直得不到南宋小朝廷的重用,直至死去,中國人都熟悉他“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望告乃翁”的詩句,這首詩所表達的情緒也是相通的,反應的是在詩人特有的政治處境下,心念復國,若有所待,非常幽微,非常復雜的心理狀態(tài)。
從詩比較明朗的格調上看,這應是陸游中年時期的作品,當時的政治空氣應該是,偏安勢力牢牢控制政局,北伐派的處境至為嚴酷。
“幽谷那堪更北枝,年年自分著花遲?!闭f的是詩人自忖處于政治勢力的邊緣,資歷不高,又力主北伐,長時間得不到當權派的重用是自然的.事。
但是,他的心中確實仍有期待。年復一年的等待并沒讓他感覺到絕望,“自分”二字準確地傳達出了他的這種心態(tài)。
要知道,在當時的氛圍中,能保持這樣比較舒解,比較積極的心態(tài)并不容易!
濃烈的詩情畫意,夾雜著無法言說的身世之感,虛實相照,渾然一體,烘托出一種清逸深幽的特殊美感。這是中國古典詩歌的慣有風格,也是我們的祖先奉獻給世界文學寶庫的一份獨到財產。
梅花絕句二首其二古詩梅花絕句之二古詩篇五
聞道梅花圻曉風,雪堆遍滿四山中。
何方可化身千億,一樹梅花一放翁。
《梅花絕句》,嘉泰二年(1202)春作于山陰,陸游時年七十八歲。此組詩共六首。陸游愛梅花,也寫過不少梅花詩。這首詩表現了詩人對笑傲寒風的梅花的愛慕之情。
⑴聞道:聽說。坼:裂開。這里是綻開的意思
⑵雪堆:指梅花盛開像雪堆似的
⑶何方:有什么辦法。千億:指能變成千萬個放翁
⑷梅花:一作梅前
聽說梅花在寒冷的清晨綻開了,那些梅花像雪堆一般的在整山遍野開放;我很喜歡梅花,真不知道有什么方法,可以化作千億個我,在每一棵梅花樹下欣賞梅花。
面對不畏嚴寒、傲雪凌霜而又高節(jié)麗姿、玉骨冰肌的梅花,不禁令人想起古人愛梅的往事。一些文人以梅自勉,修身養(yǎng)性,陶冶情操,傳為佳話。北宋詩人林逋一生不仕不娶,喜歡種梅養(yǎng)鶴,人稱“梅妻鶴子”,他以梅花比喻自己清高不群的.品格和淡泊幽遠的情趣,不趨榮利,布衣終身?!笆栌皺M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寫出了梅花高潔嫻靜的品性和神清骨秀之風從這些文人詩家身上我們感受到了梅花折射出的淡泊情操與高潔品格。
梅花絕句二首其二古詩梅花絕句之二古詩篇六
幽谷那堪更北枝,年年自分著花遲。
高標逸韻君知否,正是層冰積雪時。
一樹梅花長在背陰的山谷,加上枝條伸向北方,陽光終年罕至,所以每年開花總是比較遲。但你可知道它那高尚的氣節(jié)、優(yōu)美的風度?……要知道,當它吐苞,正是那冰雪覆蓋、最為酷烈的嚴冬時節(jié)啊!
陸游是南宋著名的愛國詩人,文武雙全,年輕時意氣風發(fā),曾有一首詞自贊:“人誤許,詩情將略,一時才氣超然?!北彼螠鐕?,是陸游一生中永遠的痛,他一懷忠貞,念念不忘北伐,但一直得不到南宋小朝廷的重用,直至死去,中國人都熟悉他“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望告乃翁”的詩句,這首詩所表達的情緒也是相通的,反應的是在詩人特有的政治處境下,心念復國,若有所待,非常幽微,非常復雜的心理狀態(tài)。
從詩比較明朗的格調上看,這應是陸游中年時期的作品,當時的政治空氣應該是,偏安勢力牢牢控制政局,北伐派的處境至為嚴酷。
“幽谷那堪更北枝, 年年自分著花遲?!闭f的是詩人自忖處于政治勢力的邊緣,資歷不高,又力主北伐,長時間得不到當權派的重用是自然的事。
但是,他的心中確實仍有期待。年復一年的等待并沒讓他感覺到絕望,“自分”二字準確地傳達出了他的這種心態(tài)。
要知道,在當時的氛圍中,能保持這樣比較舒解,比較積極的心態(tài)并不容易!
濃烈的詩情畫意,夾雜著無法言說的身世之感,虛實相照,渾然一體,烘托出一種清逸深幽的特殊美感。這是中國古典詩歌的慣有風格,也是我們的祖先奉獻給世界文學寶庫的一份獨到財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