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chuàng)新是推動社會進步的最重要因素之一,我想我們需要鼓勵和支持創(chuàng)新。一篇完美的總結應該簡明扼要,言之有物,重點突出,不拖泥帶水。閱讀以下總結范文,您可以從中汲取一些寫作靈感,為自己的總結工作提供一些新的思路和視角。
初中地理黃土高原教學設計篇一
1、通過閱讀各種示意圖、圖表,記住當前世界人口總數,了解當前世界人口有不斷加快的趨勢,掌握人口增長的地區(qū)差別;掌握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后,人口遷移的三種主要形式;學會計算人口的自然增長率和人口密度;掌握世界人口分布的特點。
2、通過讀《世界個大洲人口自然增長率圖》、《世界人口增長曲線圖》、《世界人口分布圖》和《世界地形圖》等地圖培養(yǎng)學生分析地理圖表的能力,初步學會從圖表上獲得地理信息的能力。
3、通過人口自然增長率、人口密度的計算,培養(yǎng)計算能力。
4、提高對本節(jié)的學習,使學生初步樹立科學的人口觀和人地觀。
1、“人口密度”和“世界人口的分布”的教材分析。
關于人口的密度問題,首先,教材給出一道計算題,甲、乙兩城市,面積2000平方千米。甲城市人口500萬,乙市人口250萬,要學生算出甲、乙兩市平均每平方千米各多少人?引出人口密度的概念,即算出兩城市的人口密度。配上甲乙兩城市的人口密度比較圖,有助于學生深刻、直觀的理解人口密度的概念。通過列表計算中國和加拿大兩國的人口密度,使學生對人口密度分布的差異之大有了更深的認識。為學習世界人口分布圖,理解圖例上的人口密度打下良好的基礎。
世界的人口的分布的情況,主要是通過閱讀世界的人口分布圖獲得。從圖中可以看出,亞洲東部和南部、歐洲以及北美東部地區(qū)人口最稠密,進一步參考“世界地形圖”讓學生思考,為什么人口集中分布在這些地方,這些地區(qū)從自然條件上和社會經濟發(fā)展上有什么特點?從而得出,世界人口的分布是受自然條件、社會經濟條件、開發(fā)時間長短等綜合作用的結果,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所以不能用遷移人口的辦法使世界人口平均分布。
2、“世界人口的遷移”的教材分析。
3、“世界的人口”的教法建議。
關于世界的人口在迅速增長的這個結論,學生已了解,但是如何準確、科學的表述從歷史發(fā)展的過程中,人口的增長速度的變化及其帶來的影響?人口分布的不平衡,分析為什么存在這么大的差異?學生對這些問題的認識和理解,還遠遠不夠。
引導學生積極活動,讀課文轉載的一篇報道,了解什么時候地球上的人口突破60億。通過讀圖計算,“世界人口從1830年的10億到1999年的60億,每增加10億用了多少年?用讀出的數據,說明世界人口的增長速度如何?量化人口增長的速度?引出人口自然增長率的概念。自然增長率=出生率—死亡率。讀世界各大洲口增長率圖,哪個洲的人口自然增長率最高?哪個洲的自然增長率最低。通過以上的讀圖計算,使學生更深刻的認識人口增長和分布現狀。
人口的遷移,可用通過提問、指導學生閱讀課文的形式講授。對于科技移民和勞動力輸出對我國經濟和文化發(fā)展有重要影響這部分問題,可以組織學生展開討論。
最后,通過計算題,算出甲乙兩城市的每平方千米的人數,引出人口密度的概念。閱讀“世界人口分布圖”讀出哪些地方人口的密度最大?哪些地方人口的密度小,為什么會有這樣的差別。結合世界地形圖,做對比,展開討論,找到影響他們分布的自然條件、經濟、社會、歷史等因素。
4、“世界人口的數量和人口的增長”的教材分析。
人口問題是當今世界人們共同關心的問題。人是自然的產物,人類活動不斷改造自然;人是社會的產物,人口的發(fā)展受社會政治、經濟的制約,同時它對社會發(fā)展起促進和延緩的作用。本節(jié)中講述了人口地理中最基本的知識:人口的增長、人口的遷移和人口的分布。人口增長是認識人口數量動態(tài)的重要指標,人口增長的快慢直接影響著社會經濟的發(fā)展,也塑造著人口分布的面貌;人口的自然增長率和人口密度是為了定量說明熱口增長狀況和人口分布情況。
人口的增長,教材先用1999年10月13日《某報》的一段報道,點明世界的人口數量。用“世界人口的增長示意圖”顯示,每增加10億人所用的時間。使學生通過閱讀這個示意圖明確,世界人口每增加10億人,所用的時間越來越短,也就是說,人口的增長速度是逐漸加快的。然后提出人口增長是如何算出來的,提出人口的自然增長率是出生率減去死亡率,最后用“世界各大洲的人口自然增長率”上各大洲的柱狀圖,說明人口的增長速度在世界各洲的差異,非洲最高,拉丁美洲次之,歐洲的人口增長速度最慢。用“讀一讀”的形式,說明世界人口增長的趨勢和極限。
初中地理黃土高原教學設計篇二
1.區(qū)分“天氣”和“氣候”的概念,并能正確運用。
2.識別常用的天氣符號,能看懂簡單的天氣圖。
3.用實例說明人類活動對空氣質量的影響。
該學習目標可以分解細化如下。
1.通過對天氣和氣候的感受對比,區(qū)分“天氣”和“氣候”的概念,并能正確運用。
2.通過收看媒體天氣預報,識別常用的天氣符號,看懂簡單的天氣圖,養(yǎng)成收看天氣預報的習慣。
3.用實例說明人類活動對空氣質量的影響,提升環(huán)保意識,養(yǎng)成愛護環(huán)境的行為習慣,樹立可持續(xù)發(fā)展觀念。
(一)教學重點。
1.理解“天氣”和“氣候”的概念,并能正確運用。
2.識別常用的天氣符號,并看懂簡單的天氣圖。
3.用實例說明人類活動對空氣質量的影響。
(二)教學難點。
1.認識衛(wèi)星云圖,能看懂簡單的天氣圖。
2.理解天氣與生產和生活的關系。
3.理解人類活動與大氣環(huán)境質量的關系。
1.教法。
創(chuàng)設情景法、讀圖分析法、百度資料法、總結歸納法、啟發(fā)引導法、交流談話法。
2.學法。
情景感受法、地圖觀察法、閱讀思考法、問題探究法、自主學習法、合作探究法。
2課時。
初中地理黃土高原教學設計篇三
(1)在地圖上指出日本的地理位置、領土組成和首都。
(2)利用地圖描述日本的地形、地貌特點,分析日本多火山地震的原因。
在探究學習的過程中,充分運用圖文資料,培養(yǎng)學生的分析和綜合運用能力以及小組合作能力,樹立團隊精神。
通過對日本自然環(huán)境和人文經濟的認識,增強學生的愛國情感和求知欲,增強安全防震意識,提高學習地理的興趣。
重點:日本的自然環(huán)境的基本特點。
難點:火山的形成原因和利弊分析。
讀圖(資料)分析法,小組討論法。
地理填充圖冊、地圖冊、多媒體課件。
通過講述時事政治,對于我國的釣魚的島問題一直爭執(zhí)不休,大做文章的國家是哪個?并強調釣魚的島是我國的固有領土。這節(jié)課就讓我們拋開愛恨,用地理的視角充分認識這個復雜的國家。
過渡:我們應從哪些方面認識日本呢?請大家打開課本快速瀏覽教材。
【提問】看看教材是從哪幾個方面介紹日本的?引導學生歸結為自然環(huán)境和人文經濟兩個方面。這是認識一個國家的基本方向。
【環(huán)節(jié)一】認識日本的自然環(huán)境。
活動一:出示日本在世界的位置圖和日本地形圖,設置任務讓學生找出日本位置(海陸位置和經緯度位置)、領土組成、地形特征。
活動二:日本的位置和組成對自然環(huán)境會有什么影響呢?讓學生同桌之間相互配合完成內容根據地圖和其他資料概括日本自然環(huán)境的基本特點。教師在巡視的過程中引導學生觀察分析日本輪廓和城市分布特點以及原因。
活動四:播放視頻和圖像資料了解日本人都有哪些生活習俗。繼續(xù)認識自然環(huán)境對人類活動的影響。
提問2:是不是火山地震只會給人們帶來災難呢?引發(fā)學生思考。進一步引導學生看課本資料。
要求完成《地理填充圖冊》相關內容;看圖思考:日本的自然環(huán)境有哪些優(yōu)勢和劣勢?
通過提問的方式回顧本節(jié)課內容。并說明作業(yè)任務:自然環(huán)境決定了經濟文化的發(fā)展。日本的經濟狀況怎樣?請大家課下做一個調查。帶著以下問題你們家有哪些日本產品?商店里有哪些日本產品?與同類產品相比,在價格和功能上有什么不同?你有什么感想?全班分為四個小組歸類做個統(tǒng)計圖表。
初中地理黃土高原教學設計篇四
1、運用地圖和數據,說出地球表面海、陸所占比例。
2、運用地圖,描述地球表面海陸分布特點。
3、運用世界地圖說出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
(二)學習目標分解細化。
1、通過簡單方法估算并說出地球表面海、陸所占的比例,學會科學探究的簡單方法,培養(yǎng)求真、務實的科學態(tài)度。
2、運用地圖描述地球表面海陸分布特點。
3、運用地圖判別大洲、大陸、半島、島嶼以及大洋、海和海峽。
4、在世界地圖上,說出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稱、位置、輪廓和分布特點。
5、了解人類認識地球面貌的歷程,增強熱愛科學、探究地理、造福人類的信心和決心。
(一)教學重點。
1、通過簡單方法估算并說出地球表面海、陸所占的比例。
2、在世界地圖上,說出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稱、位置、輪廓和分布特點。
(二)教學難點。
在世界地圖上,說出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稱、位置、輪廓和分布特點。
三、教學方法。
1、教法。
創(chuàng)設情景法、讀圖分析法、畫圖講解法、總結歸納法、啟發(fā)引導法、交流談話法。
2、學法。
情景感受法、地圖觀察法、圖畫圖話法、問題探究法、自主學習法、合作探究法。
1課時。
初中地理黃土高原教學設計篇五
1、知道天氣與氣候在s念上的區(qū)別。
2、記住影響天氣的主要天氣系統(tǒng):鋒面、低壓(氣旋)系統(tǒng)、高壓(反氣旋)系統(tǒng)。
3、理解鋒面系統(tǒng)的分類,掌握它們對天氣的影響。
4、理解低壓系統(tǒng)和高壓系統(tǒng)的區(qū)別,記住它們對天氣的影響。
(二)能力訓練點。
1、通過閱讀各類圖形,幫助學生提高閱讀識圖能力。
2、通過閱讀各類圖形,使學生學會綜合分問題的能力。
(三)德育滲透點。
通過閱讀各類圖形,培養(yǎng)學生理論聯(lián)系實際的能力。
二、教學重點、難點、疑點及解決方法。
1、重點。
鋒面分類及對天氣的影響。
2、難點。
鋒面氣旋的形成及對天氣的影響。
3、疑點。
鋒面與氣旋如何相互聯(lián)系形成鋒面氣旋。
4、解決辦法。
(1)在講“鋒面的分類”時,采用讀圖分析法,先讓同學讀圖分析出哪種氣團是主動移動的氣團,依此來判斷鋒面的類型?!颁h面對天氣的影響”是比較抽象的,主要可采用畫圖分析法,讓同學想象冷暖氣團相遇后出現的天氣變化。
(2)鋒面氣旋的形成及其對天氣的影響,是綜合性較強的知識。它的形成書中并沒有寫出。因此,可采用畫圖設問法來尋找事物的內在聯(lián)系,逐漸深入問題內部了解其形成的原因,這樣可大大降低學習難度。鋒面氣旋對天氣的影響,可采用綜合分析法,通過抓住鋒面的概念、對天氣的影響、移動等知識來綜合分析問題。
三、課時安排。
1.5課時。
本節(jié)學生活動的重點放在畫圖讀圖分析問題。通過教師一系列設問,來指導學生讀圖,從圖中尋找各種事物的形成原因、發(fā)展過程及對人類生活的影響。
五、教學步驟。
(一)明確目標。
1、知識目標。
(1)知道冷鋒的定義,過境前、過境時、過境后出現的天氣現象和天氣變化。
(2)知道在冷鋒影響下形成的災害性天氣。
(3)知道暖鋒的定義,過境前、過境時、過境后出現的天氣現象和天氣變化。
(4)知道低壓系統(tǒng)的概念及分類。
(5)記住低壓系統(tǒng)對天氣的影響。
(6)知道高壓系統(tǒng)的概念。
(7)記住高壓系統(tǒng)對天氣的影響。
2、能力目標。
(1)通過閱途“冷鋒與天氣”“暖鋒與天氣”圖,學會區(qū)分冷鋒和暖鋒。
(2)通過閱讀“冷鋒天氣、暖鋒天氣”圖,學會從圖中分析天氣現象。
(3)通過閱讀“鋒面氣旋”圖,學會區(qū)分冷鋒、暖鋒天氣系統(tǒng)和低壓、高壓天氣系統(tǒng)。
(4)通過閱讀“1996年1月6日8時地面天氣”圖,使學生學會區(qū)分冷鋒與暖鋒,研究其對天氣的影響,提高實際分析問題的能力。
(5)通過閱讀“1996年1月31日4時地面天氣”圖,幫助學生區(qū)分高低氣壓天氣系統(tǒng),提高學生的實際應用能力。
3、德育目標。
(1)通過閱讀各類形式的地圖,提高學生把圖形語言轉換為口語語言的能力。
(2)通過地圖教學,提高學生分析地理事物間因果關系的能力。
(二)整體感知。
在講課之前,教師可先播放一段反映冷鋒或暖鋒、高壓或低壓的天氣形勢預報錄像。實際的天氣狀況配有解說員的解說,可幫助學生建立天氣現象與天氣系統(tǒng)的聯(lián)系。
(三)重點、難點的學習與目標完成過程。
(學生討論后,教師播放一段天氣預報錄像。)。
[問]:這個天氣預報是預報多長時間內的天氣形勢?
[教師]是預報24—48小時左右的天氣形勢,所以只能用“天氣”這個名詞來表示。
[板書]:一、天氣與氣候的區(qū)別。
[教師]:從天氣預報中可看出,在同一時間段內各地天氣有明顯的區(qū)別,這是因為各地受不同天氣系統(tǒng)的影響或處于天氣系統(tǒng)不同部位的緣故。
任何一個天氣系統(tǒng)都是大氣環(huán)流中相當獨立的系統(tǒng),其生存時間一般較短,它的形成、移動都會對某地的天氣有明顯的影響。
[板書]:二、常見的天氣系統(tǒng)。
1、鋒面系統(tǒng)。
(1)概念:冷暖氣團的交界面叫鋒面。
(2)分類:冷鋒、暖鋒。
(看課本第49頁“冷鋒、暖鋒與天氣”圖)。
[教師]:由于冷空氣密度大,暖空氣密度小。當冷暖氣團相遇時,一般是冷氣團在鋒面下面,暖氣團在鋒面上面。所以在鋒面附近常伴有云、雨、大風等天氣。
(在黑板上畫出閉合的等壓線,讓學生填出氣壓狀況并畫出兩條槽線,說出該地的氣流運動狀況。)。
(學生畫在圖中填注出:低氣壓,并指出是氣旋。見圖一)。
(讓同學根據風向原理在圖中畫出a、b、c三點的風向。見圖二表示水平氣壓梯度力,表示風向。)。
(a、b兩地吹偏北風——冷空氣,c地吹偏南風——暖空氣。)。
[教師]:與低氣壓相伴的氣旋,其水平氣流在北半球呈逆時針方向旋轉。由于在低氣壓不同的部位風向及性質均不同,因而出現冷暖氣流相互追趕相遇的現象。a、b兩地的風都是從北部吹來,所以氣溫比較低,屬于冷空氣;c地的風來自南部,所以氣溫比較高,屬于暖空氣。
假設c地吹南風,當它向北移動時會和a地的氣流相遇,冷暖空氣相遇就會形成鋒面。因為是暖空氣主動向冷空氣方向移動,所以叫暖鋒。
假設b地吹北風,當它向南移動時會和c地的氣流相遇,冷暖空氣相遇就會形成鋒面。因為是冷空氣主動向暖空氣方向移動,所以叫冷鋒。
(教師讓學生在圖中a、c之間和b、c之間畫出冷鋒和暖鋒鋒面符號。見圖三)。
(看課本第49頁“冷鋒天氣、暖鋒天氣”剖面圖)。
[問]:在冷鋒、暖鋒天氣圖中都有暖空氣沿鋒面爬升,但爬升的原因不相同,各是什么?
[教師]:冷氣團主動移動的鋒是冷鋒,暖氣團是被動爬升;暖氣團主動移動的鋒是暖鋒,暖氣團是主動地沿著鋒面爬升的。
(看課本第52頁“1996年1月6日8時地面天氣圖”)。
[問]:圖中表示的冷鋒還是暖鋒天氣?
(學生回答:是冷鋒天氣。)。
[問]:冷鋒過境時會出現什么樣的天氣狀況?
[教師]:當冷鋒過境時,隨著暖氣團的被動爬升而逐漸冷卻,其中水汽容易凝結成云、雨,常出現陰天、下雨、刮風、降溫等天氣現象。因為是暖氣團被動爬升,所以降水區(qū)域在鋒后。
(讓學生回答課本第51頁“活動”的第一題)。
[教師]:屬于冷鋒過境后。這時內蒙古和青海被冷氣團控制,氣溫和濕度降低,氣壓升高,天氣晴朗。
[教師]:冷鋒對我國的天氣影響很大。比如:在夏季會形成狂風暴雨,在冬季形成寒潮。
(看課本第51頁“鋒面氣旋”圖)。
[問]:我國東部的江淮地區(qū)是被冷鋒還是暖鋒控制?過境時會出現什么天氣?
[教師]:是被暖鋒控制。過境時,暖空氣主動徐徐爬升,冷卻凝結產生云、雨,降水多發(fā)生在鋒前,多產生連續(xù)性降水。
暖鋒過境后,當地受暖空氣控制,氣溫會升高,氣壓降低,天氣轉晴。
[板書]:
[教師]:影響天氣的天氣系統(tǒng)除鋒面外,還有一個氣壓系統(tǒng)。氣壓是影響天氣狀況的重要因素,風霜雨雪的形成與變化,都與氣壓系統(tǒng)及其變化狀況密切相關。
[板書]:2、氣壓系統(tǒng)。
(1)分類:低壓系統(tǒng)、高壓系統(tǒng)。
(看課本第51頁“鋒面氣旋”圖,讓同學指出高壓和低壓中心)。
(看課本第50頁“低壓系統(tǒng)和高壓系統(tǒng)天氣圖”)。
[問]:高壓中心區(qū)和低壓中心區(qū)的氣流如何運動?
在高壓和低壓系統(tǒng)的控制下,當地會出現什么天氣?
(學生回答:低氣壓中心區(qū)氣流輻散下沉,天氣晴好。高氣壓中心區(qū)氣流輻合上升,云雨較多。)。
(看課本第51頁“鋒面氣旋”圖)。
[問]:蒙古和我國新疆東北部受高壓系統(tǒng)控制是什么天氣?
我國長江中游地區(qū)受低壓系統(tǒng)控制是什么天氣?
(學生回答:蒙古和我國新疆東北部是晴朗的天氣。長江中游地區(qū)會出現云雨天氣。)。
(看課本第50頁“低壓槽和槽線”圖和第51頁“高壓脊和脊線”圖)。
[問]:什么是低壓槽?低氣壓中心若從氣流運動狀態(tài)來看屬于氣旋還是反氣旋?
什么是高壓脊?高氣壓中心若從氣流運動狀態(tài)來看屬于氣旋還是反氣旋?
[教師]:低壓槽是從低氣壓區(qū)向外延伸的狹長區(qū)域,低氣壓中心屬于氣旋。高壓脊是從高氣壓區(qū)向外延伸的狹長區(qū)域,高氣壓中心屬于反氣旋。
(讓學生在黑板上畫出北半球氣旋圖)。
[問]:在北半球氣旋的東南部和西南部各吹什么方向的風?
(學生回答:東南部吹西南風,西南部西北風)。
(看課本第50頁“低壓槽和槽線”圖)。
[教師]:所以在低壓槽圖中,槽線的兩側分別刮偏北風和偏南風。這樣冷暖性質不同的氣流在槽線附近相遇形成鋒面,形成鋒面氣旋。
(看前面的圖三)。
[教師]:在氣旋槽部形成鋒面有暖鋒也有冷鋒。
(看課本第51頁“鋒面氣旋”圖)。
[教師]:鋒面氣旋是具有鋒面的低壓系統(tǒng)。我國全年都受溫帶氣旋影響,主要活動在中高緯度。在此圖中有兩個鋒面氣旋,一個分布在內蒙古北部,另一個分別在長江中游地區(qū)。從兩個冷鋒的移動方向看,大體上是自西向東移動。從鋒面的影響地區(qū)來看,我國西部主要受冷鋒影響,東部主要受暖鋒影響。
以影響我國北部的鋒面氣旋為例,根據暖鋒和冷鋒分布地區(qū)可看出,華北和東北的南部主要受暖氣團的控制,如果暖氣團中的水汽充足而又不穩(wěn)定,這里可出現弱的降水天氣;若氣團干燥則為晴見多云天氣。若從西部來的冷空氣勢力很強,冷鋒便會追趕暖鋒,致使暖空氣被抬升,華北和東北的南部就會被冷空氣占據,氣溫明顯下降,天氣以冷、晴、干為主。
[板書]:(2)比較。
[教師]:在實際的天氣狀況中,一個地區(qū)的天氣是受很多天氣系統(tǒng)綜合影響的,但最常見的天氣系統(tǒng)是鋒面氣旋和氣壓系統(tǒng)。
初中地理黃土高原教學設計篇六
本節(jié)課主要的思路:首先由天氣與氣候的關系引入氣候,再從氣候的兩個最基本的要素(氣溫和降水),進入到本節(jié)課的重點內容------我國氣溫、降水的時空分布特點與成因的分析,最后由氣溫與降水的綜合特征總結出我國氣候的主要特征:一、復雜多樣;二、季風氣候顯著。三、多特殊天氣;四、多旱澇災害。
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導入,讓學生知道,原來知識就發(fā)生在我們身邊,在課堂上,體現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運用了多媒體教學。在這節(jié)課上充分利用地圖,讓學生讀圖,識圖。善于對地圖的運用,培養(yǎng)學生的讀圖能力和分析問題的能力。
從課堂效果看,我感覺導入順暢自然,重點難點突出,語言表達流暢,整節(jié)課結構緊密,知識傳授嚴謹,能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在分析與引導上做了適當的設計,從而調動了學生的聽課興趣,學生學習氣氛好。這節(jié)課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導入,讓學生知道,原來知識就發(fā)生在我們身邊,在課堂上,體現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不足之處:一些活動課題學生參與的不夠充分,活動氣氛需要加強.學生發(fā)表意見時,學生的個體作用發(fā)揮的不夠好,不能照顧到更多的學生,有些問題應該放手讓學生研究,給學生更大的探究空間。在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上加強對學生的培養(yǎng)。
今后的努力方向:學生讀圖、識圖、分析與運用地圖的能力及從地圖上獲取信息的能力還是比較弱,在以后的教學中應加強指導學生讀圖培養(yǎng)學生從圖上獲取信息的能力。
初中地理黃土高原教學設計篇七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知道天氣與氣候的區(qū)別;識別常用的天氣符號;。
2、過程與方法:能看懂簡單的天氣預報圖;。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體會天氣與人類活動是息息相關的。
教學重點:掌握天氣與氣候的概念的區(qū)別;識別常有的天氣符號,熟悉天氣預報圖的使用。
教學難點:天氣預報圖的使用。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如果元旦我沒一起去北京旅游,該怎樣穿著呢?(學生討論)。
你得出結論的依據是什么?(關注天氣和天氣預報)。
(教師板書課題:天氣和天氣預報)。
二、新課:
1、引導學生閱讀教材中“活動”,閱讀教材上例舉的天氣預報,完成書上練習,了解天氣預報的主要內容。
總結:陰晴、冷熱、風雨等。
2、學生閱讀教材:比較天氣與氣候的概念差異。
總結:天氣—時間短、變化快。
氣候—時間長、較穩(wěn)定。
練習:完成教材上活動,判斷四句唐詩描述的是天氣還是氣候,掌握天氣與氣候的概念的區(qū)別。
3、了解天氣預報的制作流程。
學生自讀教材相關部分,看誰最先總結出來。
總結:探測信息——信息處理——預報系統(tǒng)——氣象服務。
同學們能做一名合格的天氣預報員嗎?首先必須熟悉常見的天氣符號。
4、引導學生熟悉常見的天氣符號。
5、識讀天氣預報圖。
學生自己完成教材上的活動練習,教師抽查學生完成情況。
教師示范:用語言敘述圖中北京市的天氣預報內容,學生敘述上海、重慶兩地的天氣預報內容,鼓勵學生爭當合格的天氣預報員。
三、總結:
1、天氣、氣候的區(qū)別。
2、熟記常見的天氣符號。
四、作業(yè)。
1、堅持看中央臺一套節(jié)目晚間天氣預報。
2、識記常見的天氣符號。
五、教學反思。
1、教學內容的反思:天氣預報的制作流程過于簡單。
2、教學方法:學生的主動積極性調動不夠,特別是常見天氣符號部分,沒能引導學生當堂記憶。
初中地理黃土高原教學設計篇八
(1)在地圖上指出日本的地理位置、領土組成和首都。
(2)利用地圖描述日本的地形、地貌特點,分析日本多火山地震的原因。
過程與方法。
在探究學習的過程中,充分運用圖文資料,培養(yǎng)學生的分析和綜合運用能力以及小組合作能力,樹立團隊精神。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通過對日本自然環(huán)境和人文經濟的認識,增強學生的愛國情感和求知欲,增強安全防震意識,提高學習地理的興趣。
重點:日本的自然環(huán)境的基本特點。
難點:火山的形成原因和利弊分析。
讀圖(資料)分析法,小組討論法。
地理填充圖冊、地圖冊、多媒體課件。
(一)設置情境導入新課。
通過講述時事政治,對于我國的釣魚的島問題一直爭執(zhí)不休,大做文章的國家是哪個?并強調釣魚的'島是我國的固有領土。這節(jié)課就讓我們拋開愛恨,用地理的視角充分認識這個復雜的國家。
過渡:我們應從哪些方面認識日本呢?請大家打開課本快速瀏覽教材。
(二)探究新知新課教學。
提問看看教材是從哪幾個方面介紹日本的?引導學生歸結為自然環(huán)境和人文經濟兩個方面。這是認識一個國家的基本方向。
環(huán)節(jié)一認識日本的自然環(huán)境。
活動一:出示日本在世界的位置圖和日本地形圖,設置任務讓學生找出日本位置(海陸位置和經緯度位置)、領土組成、地形特征。
活動二:日本的位置和組成對自然環(huán)境會有什么影響呢?讓學生同桌之間相互配合完成內容根據地圖和其他資料概括日本自然環(huán)境的基本特點。教師在巡視的過程中引導學生觀察分析日本輪廓和城市分布特點以及原因。
活動四:播放視頻和圖像資料了解日本人都有哪些生活習俗。繼續(xù)認識自然環(huán)境對人類活動的影響。
提問2:是不是火山地震只會給人們帶來災難呢?引發(fā)學生思考。進一步引導學生看課本資料。
小組討論。
1.探討火山地震的利弊:引導學生閱讀教材p15圖文資料分析總結火山地震的利弊。
(三)鞏固提高。
要求完成《地理填充圖冊》相關內容;看圖思考:日本的自然環(huán)境有哪些優(yōu)勢和劣勢?
(四)小結作業(yè)。
通過提問的方式回顧本節(jié)課內容。并說明作業(yè)任務:自然環(huán)境決定了經濟文化的發(fā)展。日本的經濟狀況怎樣?請大家課下做一個調查。帶著以下問題你們家有哪些日本產品?商店里有哪些日本產品?與同類產品相比,在價格和功能上有什么不同?你有什么感想?全班分為四個小組歸類做個統(tǒng)計圖表。
初中地理黃土高原教學設計篇九
1.使學生掌握地球的形狀、大小及經緯度的劃分。
2.學會利用經緯網確定某地的地理位置。
3.通過對地球形態(tài)認識過程的學習,使學生了解人類對事情的認識是一個不斷發(fā)展的過程,培養(yǎng)學生認真學習的態(tài)度和探求科學奧秘的志趣。
地球的形狀、大小及經緯度的劃分。
地球上經緯度的劃分。
談話法和講授法。
初中地理黃土高原教學設計篇十
1、知識目標:
了解東南亞處東方“十字路口”的重要地理位置;兩種熱帶氣候的特點及對農業(yè)生產的影響;主要農作物及分布;了解東南亞人口和城市的分布、人口構成;豐富的旅游資源和發(fā)達的旅游業(yè)。
2、能力目標:
學習搜集資料,制作地理演示文稿。根據圖和相關資料,分析東南亞在世界交通的地位,初步學習分析一地的地理位置及重要性;結合中南半島地形、河流特點,分析東南亞的自然條件對人口和城市分布的影響,找出世界人口和城市分布的一般規(guī)律。
3、情感價值目標:
培養(yǎng)尊重不同地區(qū)文化和傳統(tǒng)的意識;通過了解華人和華僑對所在國經濟建設和我國經濟建設做出的貢獻,增強民族自豪感。
東南亞的重要地理位置及物產。
1、將全班學生分為四個小組(位置交通、氣候與農業(yè)、自然條件與城市分布、華人華僑及風光導游)。
2、向各組布置閱讀教材圖文,上網搜集資料,制作演示文稿的任務。
3、教師對學生搜集資料、制作過程予以指導和幫助,并準備一些學生有可能忽略、不清或需強調的問題向學生提問、補充,或給學生以提醒。
1、位置交通組展示活動。
(1)演示文稿:圖“東南亞在世界中的位置”,“東南亞政區(qū)”,“馬六甲海峽的航線”
文字說明:位置:亞洲東南部,23n—10s,90e—140e。
組成:兩大部分——中南半島,馬來群島。
在世界交通的'地位:東南亞地處亞洲與大洋洲、太平洋與印度洋之間的“十字路口”其中位于馬來半島和蘇門答臘島之間的馬六甲海峽是連接太平洋與印度洋的重要海上通道。
(2)組間互動:請其他組的同學在投影屏幕前據圖認識和尋找教材p28活動1中的有關內容;在屏幕前據圖指出馬六甲海峽連接的地區(qū)。
(3)師問:“為什么有人說馬六甲海峽是日本的海上生命線?這條航線對我國有沒有重要意義?”
生答:日本是個礦產資源極為貧乏的國家,我們在網上看到過,日本進口物資的一半,進口原油的80%以上均從該海峽輸入,馬六甲海峽被日本人稱為"經濟命脈"。
師補充: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fā)展,能源需求量巨大,尤其是石油已遠遠滿足不了需求,進口量巨大,其中從中東和非洲地區(qū)進口的石油數量占進口石油總量的70%以上,全部通過馬六甲海峽運輸。另外,我國與東南亞、西亞和非洲等地區(qū)的其他貿易運輸也要經馬六甲海峽航線,因此,馬六甲海峽對我國的能源安全和貿易暢通意義非常重大。
2、氣候與農業(yè)組展示活動。
(1)演示文稿:圖“曼谷年內各月氣溫和降水量”,“新加坡年內各月氣溫和降水量”,“亞洲的氣候類型”,“熱帶雨林氣候區(qū)一天中的天氣示意”,“東南亞居民喜食米飯”,“東南亞的梯田”,“東南亞國家主要農作物的分布”,圖“東南亞的橡膠種植園”,“東南亞的油棕種植園”,“東南亞的椰林”,“馬尼拉蕉麻”
文字說明:東南亞地區(qū)處在赤道附近的低緯度地區(qū),屬于兩種熱帶氣候類型。曼谷——熱帶季風氣候,全年高溫,5—10月是雨季,11—4月是旱季,這種氣候主要分布在中南半島。新加坡——熱帶雨林氣候,全年高溫多雨,這種氣候主要分布在馬來群島。
(2)組間互動:請其他組的同學一起分析兩種熱帶氣候的特點及主要分布區(qū);對熱帶雨林氣候區(qū)的天氣過程進行描述;在屏幕前指認水稻和熱帶經濟作物的主要生產國和出口國。
(4)導游:請大家參觀東南亞熱帶作物種植園(據查閱資料對圖片進行講解)。
(5)師問:東南亞為什么以水稻為主要的糧食作物?
生答:教材有說明,水稻單位面積產量高,生長需要高溫多雨的氣候,生產需投入大量勞動力。東南亞人口稠密,耕地少,氣候高溫多雨,所以必然選擇水稻作為糧食作物。
3、自然條件與城市分布組展示活動。
演示文稿:圖“中南半島的地形、河流與城市的分布”
文字說明:中南半島山脈河流由北向南延伸,山河相間,縱列分布;河流上游流經山區(qū),水流湍急,富水力,交通不便,下游河谷展寬,形成沖積平原、河口三角洲,交通便利,人口稠密,是重要農業(yè)區(qū);城市主要分布在河流沿岸及河口三角洲。
4、華人華僑及風光導游組展示活動。
(1)演示文稿:圖“新加坡、馬來西亞華人比重”
文字說明:華人——中國人旅居國外,取得所在國國籍的,稱為華人;
華僑——中國人旅居國外,仍保留中國國籍的,稱為華僑;
(2)介紹:大家聽說過“下南洋”嗎?“南洋”就是指東南亞地區(qū),“下南洋”指的是過去我國廣東、福建沿海一帶人民到東南亞一帶去謀生?,F在東南亞是華人、華僑分布最集中的地區(qū)。東南亞地區(qū)的華僑華人占世界華僑華人總數的80%以上,他們之中絕大多數已加入當地國籍,成為居住國公民。東南亞的華僑華人不但與當地人民一道披荊斬棘,艱苦創(chuàng)業(yè),遵守法律,和睦共處,為居住國的經濟發(fā)展與社會進步作出了卓越貢獻;而且他們在融入當地社會的同時,與祖籍國交往密切,對促進我國的經濟建設和推動居住國與我國的友好關系發(fā)揮了重要作用。
民俗風情:“沙爹、加厘飯、干加厘牛肉”,“水果天堂”。
(4)介紹:東南亞發(fā)展旅游業(yè)有很大優(yōu)勢,有豐富的熱帶自然景觀,眾多美麗的沙灘和島嶼,許多名勝古跡和獨特的風土人情,吸引著世界各地的游客。新馬泰旅游是近些年來國人出國旅游的一大熱點?,F在請大家跟著導游一起觀光(對圖片及當地民俗風情的內容加以講解)。
師總結:各組的展示活動非常出色,體現了同學們的智慧和才能及團結協(xié)作的精神。祝賀大家的學習和展示活動取得成功。
初中地理黃土高原教學設計篇十一
1、探究日本的位置和范圍,知道日本主要自然地理特征。
2、初步掌握學習國家地理的方法,提高學生運用地圖的能力和地理學習能力。
過程與方法。
1、重在培養(yǎng)學生認識一國的地理位置、特點、主要災害及成因分析等地理內容的方法。
2、培養(yǎng)學生學以致用,舉一反三的能力,以課堂活動等形式激活課堂氣氛,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正確的環(huán)境觀。
日本自然地理特征。
日本多火山和地震的原因。
師生互動教學,活動討論法,分析歸納法。
日本政區(qū)圖、日本地形圖、世界火山地震帶分布圖、亞洲地理分區(qū)圖、亞洲氣候圖等。
新課。
(新課引入)由xxxx年3月11日13時46分日本本州島仙臺市以東130公里處9.0級強地震引入課題。
一基本概況。
1、位置:
展示《日本在世界位置》、《日本在亞洲位置》、《日本地圖》三幅圖。
[提問]“日本在世界哪一洲?”“日本在亞洲的哪一分區(qū)?”“日本周圍有哪些海域與國家?”
學生研究回答。
[提問]“你掌握了認識一個國家地理位置的方法了嗎?”
學生總結認識國家位置的一般方法:由大范圍至小范圍,到具體周邊環(huán)境。
(活動)展示《亞洲地理分區(qū)》圖,試分析中國、蒙古的地理位置。
指導學生利用比例尺,在東亞的政區(qū)圖上量算北京至東京的直線距離。使學生在了解日本的位置范圍的基礎上,了解日本是我國一衣帶水的近鄰。
2、組成。
展示《日本》空白圖,指認四大島嶼。
[提問]“除以上指認的四大島嶼之外,還有哪些屬日本的島嶼或群島?”
展示《日本》圖,觀察日本海岸線及主要海港分布,總結出日本(海岸曲折,多良港)特點。
3、城市、人口、面積。
展示《日本空白圖》作背景,給出日本的人口數量、面積,計算日本平均人口密度。說明日本人口有什么特點?(人口稠密,平均密度為337人/平方千米,這說明日本具有地狹人稠特點)。
二自然條件。
(活動)[讀圖]讀《日本地形圖》,并指導學生認識日本地形的特點。(多山地丘陵,平原少,地形崎嶇,海岸曲折,最大的平原是關東平原,最高的山峰是富士山)。
[教師講授]日本不僅多山,而且多火山,特別是活火山。
[看富士山圖]指定學生朗讀圖旁的'說明,并幫助學生分析富士火山的景觀特點及其成因。(富士山是座活火山,200多年前還曾噴發(fā)過,圓錐形--火山噴發(fā)物堆積而成,溫泉--地下熱能的表現,積雪--海拔高,山下植物繁茂--氣候溫濕、土壤肥沃。它被日本奉為“圣岳”,是日本的象征,也是日本著名的旅游勝地。)。
1.多山的地形。
日本具有(多山、多火山、多地震)特點。
[提問]為什么日本是一個多山,而且多火山地震的國家?(指導學生分析"六大板塊示意圖",注意日本所在的位置--亞洲東部邊緣,正處在亞歐和太平洋二大板塊的交界處。由于板塊之間相互擠壓,隆起成山,而且地殼很不穩(wěn)定,使日本多火山地震。據測量日本正在向我國沿??拷?。)。
[教師講授]日本是多震國家,在防震減災方面,日本作了大量工作,如日本民居與現代建筑都強調抗震功能。在預報上,日本在可能發(fā)生大地震的地區(qū)安裝地震速報器;在思想上,日本不斷進行地震教育宣傳與演習,并將每年的9月1日定為全國防災日。
[提問]那么日本的位置和地形對氣候有什么影響呢?
(活動)[讀圖]展示《亞洲氣候類型》圖,從圖中找出日本的主要氣候類型(溫帶海洋性季風氣候)。
[教師講解]就日本全國來說,日本在北回歸線以北,屬于溫帶,又處于季風區(qū)內,具有季風氣候的特點,并且日本又是島國,四面環(huán)海,受海洋影響大,因此在氣溫上冬季較為溫暖,夏季較為涼爽,降水也更為豐富,總的說來日本是屬于典型的溫帶海洋性季風氣候的國家。
2.海洋性季風氣候。
復習鞏固。
[提問]我們今天從哪幾個方面認識日本地理特征的?(位置、領土、人口等基本概況及地形、氣候等自然環(huán)境等方面的地理特征)。
[提問]從上述幾個方面看,日本有哪些突出的特征?(東亞地狹人稠的島國,多山且多火山,氣候冬季溫暖,夏季涼爽,降水比較豐富,屬溫帶海洋性季風氣候。)。
[教師歸納]日本是一個四多(人多、山地多、火山地震多、優(yōu)良港灣多)、三少(國土少、平原少、礦產少)、一海(溫帶海洋性季風氣候)的島國。
(活動)讀“日本略圖”填空。
布置作業(yè):
1、預習第31--33頁課文,思考上述日本的基本地理特征對其經濟發(fā)展有什么影響?
2、課后調查市面上來自日本的產品。
初中地理黃土高原教學設計篇十二
知識目標通過對海陸變遷及大陸分離的過程的分析,培養(yǎng)學生觀察、感知、分析、歸納、表達等認知能力。
能力目標通過對相連證據的探究,提高學生研究手段的科學性、指向性。
情感目標通過從材料到總結分析的研究,提高學生對探究事物本質的科研興趣;通過名人的故事,激發(fā)勇于創(chuàng)新的精神。
了解海陸變遷的原因。
了解大陸漂移假說以及其形成的條件。
利用大陸漂移假說解釋一些地質現象。
尋找大陸源移的證據。
材料演示由現象到推理總結出的本質原因的過程。
1課時。
一、海陸是變遷的。
提問:"滄海桑田"是什么意思?
生:大海變成田地,田地變成大海。比喻萬事多變化大。
師:它的'原意就是指海陸的變遷。古人久已覺察到海陸是變遷的。
二、海陸變遷的方式。
師:海陸變遷的原因是什么呢?出示海陸變遷的圖片活動。(觀察、分析、討論)。
提示:
1、地中海的面積不斷縮小,最終將消亡。
2、喜馬拉雅山上的巖石中發(fā)現了海洋生物的化石說明了什么問題?
3、我國東部海底發(fā)現古河道及古井等人的總稱活動的遺跡反映了該海域已往是什么狀態(tài)?)。
4、荷蘭的國土面積在已往的百年中為何在不停擴大?
師:請同學們總結海陸變遷的方式?
(總結)生:變遷方式有三種:
1.地殼變更;
2.海平面升降;
3.人類的活動。
轉載自 KaOyAnmIJi.Com
師:海陸是變遷的,七大洲四大洋是不是就是固定不變的呢?
20世紀地理科學史上發(fā)生了激烈的爭論。
閱讀《魏格納與大陸飄移假說》。
生:閱讀。
三、魏格納創(chuàng)立大陸漂移假說的過程及其合理性。
師:魏格納發(fā)現非洲大陸、美洲大陸輪廓吻合。
生:是否就能驗證假說,分組討論。
生:(簡單介紹)魏格納終身為科學而獻身。
師:從魏格納發(fā)現并創(chuàng)立大陸漂移假說的過程,你能得到什么啟發(fā)呢?
生:科學解釋的前提是認真的觀察分析總結。
四、大陸漂移假說觀點。
師:現在我們就來看一看大陸漂移假說。它的基本觀點是什么?
生:兩億年前,各大洲是連在一起的,它的四周是一片汪洋。后來才分裂為幾塊,(南北美洲向西漂移,非洲向北漂移,大洋洲向東北漂移,南極洲向南漂移。)緩慢漂移逐漸形成今天的結構。
師:對照現在的世界地圖看一看大西洋是怎樣形成的?太平洋有什么變化?
活動:分組討論。
總結:
生:之前沒有大西洋,后來非洲、歐羅巴洲與南北美洲逐步漂移開才形成大西洋。
生:太平洋在逐漸縮小。
師:太平洋將來會怎樣呢?
生:會消失。
師:據科學家考證,在白雪皚皚的南極洲地下埋藏著大量的煤礦,為何會出現這種現象?
學生活動:討論??偨Y:
生:煤是樹在高溫高壓下經過很長時間形成的,樹是生活在溫暖潮濕的地方。說明南極大陸之前不在這里,而是在1個溫暖多雨的地方,后來才漂移到這里的。
師:所有剛才我們討論的問題都可以證明大陸漂移假說的成立,魏格納用生命代價收集證據,驗證了大陸漂移假說的正確性。
初中地理黃土高原教學設計篇十三
知識目標:
1、知道地理區(qū)域劃分的不同依據及相應的區(qū)域類型。
2、知道四大地理區(qū)域劃分的自然、人文原因。
3、初步了解四大地理區(qū)域的自然地理差異。
能力目標:運用地圖指出北方地區(qū)、南方地區(qū)、西北地區(qū)、青藏地區(qū)的位置和范圍。在圖上找出秦嶺、淮河,并說明秦嶺-淮河一線的地理意義。
情感態(tài)度價值目標:通過對家鄉(xiāng)自然地理的了解增強學生熱愛家鄉(xiāng)、熱愛自然的思想情感。
教學重點。
1、我國四大地理區(qū)域的劃分依據;。
2、宏觀認識“我國的四大地理區(qū)域”;。
3、秦嶺-淮河一線的地理意義。
教學難點。
地理區(qū)域的不同劃分類型。
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
2、指名交流,及時補充。
(如:溫度帶是根據氣溫差異劃分的等)。
4、揭示課題:綜合地理位置、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的特點,可以將我國劃分為四大地理區(qū)域。
二、新課教學。
我國四大地理區(qū)域(版書)。
1、播放(出示)四大地理區(qū)域圖片。
講述:我國面積遼闊,跨經緯度廣,氣候類型多,地勢高低差異大,根據地理位置、氣候特點、人文差異等自然社會條件劃分為四大地理區(qū)域。
2、請學生讀幾遍四大區(qū)域的名稱。
4、指導學生讀四大區(qū)域圖,說出各區(qū)域的位置、范圍及主要省、直轄市、自治區(qū)。
出示(播放)“季風區(qū)與非季風區(qū)圖”
生討論:回答,這條線與季風區(qū)與非季風區(qū)基本吻合,其主導因素是夏季風影響。
師:出示(播放)“一月等溫線分布圖”和“年降水量分布圖”
生:大致與1月0c度等溫線,800毫米等降水量線接近,大致與“秦嶺淮河”一線相吻合。這條線確定的主導因素氣候和降水。
師:出示播放我國三級階梯圖片。
生:看圖回答,地勢第一級與第二級階梯分界線大致吻合,確定的主導因素是地勢和地形。
三、活動與鞏固練習。
2、學生將教材圖5.5與5.1對照,依次討論圖5.5中a、b、c三條界線的確定所考慮的主導因素,完成“活動”3、指導學生完成“活動”,讓學生歸納四大地理區(qū)域在氣溫、降水、地形方面的突出特點和相互的差異。
界線a大致與400毫米等降水量線的分布最接近。
確定界線a考慮的主導因素是降水(水分)。
界線b大致與1月1℃等溫線的分布最接近。
界線b大致與800毫米等降水量線的分布最接近。
確定界線b考慮的主導因素是氣溫和降水(熱量和水分)。
界線c與地勢的第一階梯的邊界線基本吻合。
確定界線c考慮的.主導因素是地形。
4、完成地理填充圖冊地4頁。
四、師課堂評價、小結:
師:四大地理區(qū)域是體現我國宏觀地理差異的一級區(qū)劃,每個大的地理區(qū)域范圍都很大,所以,其內部的地理差異仍然明顯,可以進一步劃分為不同的地區(qū)。例如:北方地區(qū)還可以劃分為東北地區(qū)、華北地區(qū)、黃土高原等。
生:同桌相互在地圖上指出我國四大地理區(qū)域。
板書設計。
第五章中國的地理差異(二)。
北方地區(qū)。
南方地區(qū)。
我國的四大地理區(qū)域〈。
西北地區(qū)。
青藏地區(qū)。
初中地理黃土高原教學設計篇十四
1、知道天氣與氣候的區(qū)別,并能在生產、生活中正確使用這兩個術語;識別常用天氣符號,看懂簡單的天氣圖;認識氣候與人類生產、生活的相互關系,形成保護大氣環(huán)境的意識。
2、通過閱讀地圖,小組討論的方式,學生能夠正確的區(qū)分天氣與氣候的概念,認識基本的天氣符號,提高學生的讀圖能力和信息提取的能力。
3、形成對生活有用的地理這一思想觀念,同時樹立人地協(xié)調的理念。
重點。
理解天氣和氣候的概念、區(qū)別,學會閱讀簡單的衛(wèi)星云圖和天氣預報圖。
難點。
理解天氣和氣候的概念、區(qū)別。
環(huán)節(jié)一:新課導入。
生活實例導入。通過提問學生“今天你們覺得外面怎么樣?陰?晴?冷?暖?這些都是描寫哪些方面的知識?”并與學生互動,引導學生思考“我們常說的天氣與氣候到底是什么?有什么特點?它們有區(qū)別嗎?”導入新課。
環(huán)節(jié)二:講授新課。
1、天氣和氣候。
結合教材,小組合作、自主探究學習,教師講解補充共同完成下列表格。
練一練下列詞語哪些描述的是天氣,哪些描述的是氣候?
“風和日麗”—天氣、“四季如春”—氣候、“東邊日出西邊雨”—天氣。
2、天氣預報和常見天氣符號。
過渡那么怎樣才能準確知道每天的天氣狀況呢?(多媒體播放收看天氣預報)。
問題。
(1)通過什么來知道天氣狀況呢?
(2)衛(wèi)星云圖上的'藍色、綠色、白色分別代表什么?
(3)在天氣預報圖上怎樣識別天氣情況呢?
學生活動。
(1)看衛(wèi)星云圖。
(2)藍色表示海洋,綠色表示陸地,白色表示云區(qū)。
(3)根據天氣符號識別天氣情況。
教師活動投影“常見天氣符號”圖,指導學生逐一識別常用的天氣符號。
學生活動。
(1)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記憶天氣符號的比賽,看哪一組記得又對又快。
(2)選擇幾個天氣符號,看誰畫得好。
教師活動展示“沙塵暴”、“風”的符號。
提問。
(2)如何識別不同的風呢?
學生活動。
(1)干旱、風力大、植被稀疏;防風固沙。
(2)第一,風桿、風尾、風旗。第二,風向的判斷。第三,風級的表示方法。
環(huán)節(jié)三:鞏固提高。
展示“世界主要城市天氣預報圖”,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城市,充當播報員,發(fā)布天氣預報。
環(huán)節(jié)四:小結作業(yè)。
作業(yè)。
初中地理黃土高原教學設計篇十五
1、知識與技能:
1)讀圖說明黃土高原的位置、范圍。
2)學生能夠結合相關資料認識黃土高原是華夏文明的重要發(fā)祥地之一,并能舉例說明富有地方特色的“黃土風情”與黃土高原自然環(huán)境的關系。
3)學生能夠運用地形圖、地形景觀照片等,認識塬、梁、峁、川等多種多樣的黃土地貌,說明黃土高原千溝萬壑的地表特征,并能解釋黃土的成因及黃土高原的形成。
2、過程與方法:
(1)通過閱讀圖表、圖文資料,提取相關信息,分析問題,得出結論。
(2)通過活動題,認識黃土高原富有特色的民風民俗,以及這些“黃土風情”與黃土高原自然環(huán)境的關系。
(3)通過不斷地滲透鄉(xiāng)土地理知識,引起學生的注意力,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通過地理分析、推理和判斷,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態(tài)度。
教學重點:
讀圖說明黃土高原的位置、范圍和主要地貌景觀。
教學難點:
結合圖文資料,了解黃土成因和黃土高原地貌特征形成的原因。
讀圖分析法、讀圖歸納法、
多媒體課件、地理課本、地理填充圖冊。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導課。
(一)創(chuàng)設情境,明確任務。
說起黃土高原,人們眼前總浮現厚厚的黃土和千溝萬壑的黃土景觀,那么黃土的由來和千溝萬壑的地表形態(tài)形成的原因是什么呢?(同時給出黃土高原地表景觀的圖片和鯨魚溝及其周邊的景觀圖片)。
知識點一、文明的搖籃。
文明的搖籃。
1、位置和范圍。
讀圖6.25,完成下列各題。
在圖中圈劃出以下地理事物:
(1)黃土高原的范圍:太行山、烏鞘嶺、內蒙古高原、秦嶺。
(2)黃土高原所在的省級行政區(qū):
陜西省、山西省、寧夏回族自治區(qū)、內蒙古自治區(qū)、甘肅省。
(3)指導學生在圖中找到渭河和西安,知道本地區(qū)的位置。
1、學生完成以下填空。
東起山脈,西至,北連高原(大致以為界),南抵。
2、學生在圖中重點圈出秦嶺和渭河以及西安;明確西安(包括灞橋)的位置,知道西安(包括灞橋)也屬于黃土高原的一部分。
訓練學生的讀圖能力,語言表達能力。
逐步滲透鄉(xiāng)土地理的知識,明確本地區(qū)的地理位置。
請學生閱讀課文,完成以下內容。
2.古代文明。
(1)在黃土高原上,流淌著中華民族的母親河,黃河流域是中華民族古代文明的發(fā)祥地之一。
(2)黃土高原土質肥沃,便于耕種。早在六七千年前,這里的平原就出現了原始的農耕文明。
(3)北京中山公園是明清帝王祭祀土地、祈禱豐年的場所;位于陜西省黃陵縣的,相傳是華夏始祖軒轅黃帝的陵園。
學生認真閱讀課文,自主學習。
2、(1)黃河。
(2)疏松、渭河。
(3)社稷壇。
黃帝陵。
培養(yǎng)學生閱讀課文,從中提取信息的能力。
活動:3.黃土風情:黃土高原古老的文明和獨特的地理環(huán)境,形成了許多獨特的民風民俗。
(1)黃土高原特有的傳統(tǒng)民居是,原因是黃土具有性,不易崩塌,而且又比較,容易開挖。
(2)富有地方民俗特色的陜北民歌是,其歌腔高亢而悠長,具有濃郁的“黃土風情”和極強的藝術感染力。
請學生談談自己所見到的灞橋周圍的窯洞景觀,并分析居住窯洞的優(yōu)點。
學生閱讀p25活動題,觀察圖文資料,完成各題。并分析與自然環(huán)境的關系。
結合生活中的地理,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yǎng)學生分析地理問題的能力。
知識點二、風吹來的黃土。
過渡:黃土高原是世界上最大的黃土堆積區(qū),海拔在1000—2000米,除一些石質山體外,地表覆蓋著深厚的黃土。那么,這些黃土是怎么來的呢?對此,科學家提出了許多的假說,其中,“風成說”得到了廣泛的認同。下面我們一起來了解。
風吹來的黃土。
指導學生閱讀材料,了解“風成說”的相關內容。
活動:2、運用黃土“風成說”,解釋下列現象。
下列現象被認為是支持黃土“風成說”的證據,寫出它們分別說明了什么問題。
關于黃土的來歷,你還有其他的推測嗎?
1、學生閱讀文字資料,提取相關信息,得出結論。
2、同時,也可以分析出本地區(qū)的黃土來源。
讓學生運用地理觀點解釋地理現象。通過地理分析、推理和判斷,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態(tài)度。
過渡:黃土高原最突出的地表特征是溝壑縱橫。其表現形式是廣泛分布的塬、梁、峁、川等黃土地貌景觀。展示白鹿塬和鯨魚溝的圖片,并結合圖6.29和圖6.30,試解釋這些黃土地貌的特征和形成原因,并體現它們成因上的聯(lián)系。
探究·展示交流,自主構建。
學生通過觀看圖片,結合自己的親身體驗,來領悟這些這些地貌的特征,分析其形成原因,得出相互關系。
關系:塬--粱--峁。
溝谷-----川;
培養(yǎng)學生閱讀圖文資料,得出結論。分析問題的能力。
練習作業(yè):
板書設計:
第六章第三節(jié)世界最大的黃土堆積區(qū)---黃土高原。
一、文明的搖籃。
1、位置與范圍。
2、古代文明。
二、風吹來的黃土。
1、黃土的成因及黃土高原的形成。
2、黃土地貌的特征及成因分析。
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