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的學習、工作、生活中,肯定對各類范文都很熟悉吧。大家想知道怎么樣才能寫一篇比較優(yōu)質的范文嗎?以下是我為大家搜集的優(yōu)質范文,僅供參考,一起來看看吧
大學之道隨筆篇一
擺脫了高中繁重的枷鎖,懷著一份憧憬邁進了夢寐以求的大學殿堂,開始了嶄新的大學生活,對于懵懂的我們來說,首先就要了解“大學之道”,大學之道這四個字源于《大學》中的“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有靜,靜而后有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孔子他來人家所講的太深了,不同層次的人對它的理解死不同的,表面的意思應該是“大學的宗旨在于弘揚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棄舊圖新,在于使人達到最完美的境界拇知道應達到的境界,才能夠志向堅定,志向堅定才能夠鎮(zhèn)靜不躁,鎮(zhèn)靜不躁才能夠有所收獲,只有這樣,我們的大學生才會充實,才會開出絢麗的花朵,才不會枯萎、凋零。
大學之道,博大精深,天下的學問門類繁榮,有自然之學與人文之學,有天文之學和地理之學,有先天之學和后天之學。大學的宗旨在于正大的品德,所以弘揚正大的品德是極其重要的。
面對漫長而又短暫的大學四年,我們必須好好規(guī)劃一下,為了有所收獲;為了實現自己的價值;為了實現自己的夢想。無論是冰天雪地,還是地動山搖;無論是旱火炙熱,還是洪水滔天;無論是做給別人看,還是做給自己看,我們都要積極向上、志存高遠、永遠之前,我們要像游魚一樣遨游淺底,像藏羚羊一樣攀登陡峭的山崖,像雄鷹一樣搏擊長空,我們更要遵循大學的理念—弘揚正大的品德。
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為了傲雪花開,我們必須記?。?/p>
欲勝人者,必先自勝;
欲論人者,必先自論;
欲度大學者,必先明德。
大學之道隨筆篇二
大學之道
【大學之道】“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行住坐臥皆有禪意,清茶淡飯皆有禪味,生活就是禪。經典禪語:心中裝滿著自己的看法與想法的人,永遠聽不見別人的心聲。當你快樂時,你要想,這快樂不是永恒的。當你痛苦時,你要想,這痛苦也不是永恒的。
【大學之道】孔子說:“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币鉃槿绻┬械抡?,就像北極星,居其所,而眾星環(huán)繞。不是每個人都會成為管理者,然而良好的品德操行對我們同樣不可或缺。沒有大才我們可能是平凡的,但沒有基本的道德,將會被他人厭惡憎恨,寸步難行。言必信,行必果,待人以誠,心存善念,做不到的不承諾,做得到的不推諉,讓嘉言懿行成為一種習慣。
【大學之道】清明時節(jié),讓人不禁感傷而又深思:我們都是人生過客,重要的是人生的體驗。其實,那落下的夕陽在地球的另一邊,正是一輪初升的太陽!
【大學之道】張兵在其所著的《銷售中的心理學詭計》中有這么一句話:如果你想釣到魚,就得像魚而不是漁夫那樣思考。我們總是習慣性地以自我為中心對人和事進行思考,并加入眾多理想化的成分,由于缺乏必要的正確認知,實際操作中免不了困難重重。所以不妨學著換位思考,站在他人的立場,用變化的眼光看待周圍,或許很多事會變得更加透徹明晰!
【大學之道】20世紀最偉大的心靈導師和成功學大師戴爾·卡耐基,在其著名的酸檸檬效應講解中描述了這樣一個現象:悲觀消極的人拿到一個酸檸檬時,往往會說“我真是太倒霉了,別人能拿一個蘋果,為什么就給我一個破檸檬?”他認為這個檸檬沒有任何價值,因此隨手就扔掉了。其實真正的快樂不見得是從享樂中得到的,坦然接受你現有的條件,不要沉迷在悲觀情緒中無法自拔,要在征服困難中享受快樂,學會成長!
【大學之道】善于思考的人總能從生活的細枝末節(jié)處看出玄機,從而有所悟、有所為。周立波的微博中有這樣一段話:做人要像走路,后腳抬,前腳放;做人要像走路,能前行,能退讓;做人要像走路,能疾步如飛,能戛然而止。走路本是件極其平常的事,但一些哲思敏捷的人卻從中獲得了非同尋常的體會,在日后的為人處世中變得更加得體、通達,也更加從容。熱愛生活、觀察生活,努力做個會思考的人!
【大學之道】建立人脈的提示:1.學會換位思考;2.學會適應環(huán)境;3.學會大方;4.學會低調;
5.有禮貌;6.言多必失;7.學會感恩;8.遵守時間;9.守信;10.學會忍耐;11.有一顆平常心;
12.學會贊揚別人;13.待上以敬,待下以寬;14.經常自省。
【大學之道】善意和美的感動其實是在一起的,善意的人明白生命的珍貴,舍不得踐踏美的一切。一朵花開,他們看到的不僅是花的美麗,還有花從落籽到綻放所經歷的時光。
【大學之道】《傅雷家書》中用“化”字定位求學的目的。傅雷說:“求學的目的應該是‘化’而不是死吞知識,變成字典或書架,我最討厭有些專家,除了他本身學科以外,一竅不通,更談不到闊大的胸襟,高遠的理想,也有科學家在實際生活中毫不科學,也有文學家藝術家骨子里俗不可耐。這都是讀書不化,知識是知識,我是我,兩不相關之故?!蔽覀儜獣r刻警惕,切勿成為傅雷口中的“有些專家”一類人。
【大學之道】看到別人做得不好,有些人會暗自得意,心想:“要是我,一定比他強?!钡嬲龔姶蟮娜?,總是在觀察別人為什么做不好,然后引以為戒,自己盡量不犯同樣的錯誤。那些愛看熱鬧喝倒彩的人,從來都只把自己當做觀眾。而那些時刻警惕的人,則一直蓄勢待發(fā)。學著用一個參與者的角色來要求自身,有時候“局外人”做久了不再是“得之欣然,失之淡然”的曠達,它意味著被邊緣化,意味著與“真知真行”漸行漸遠。
【大學之道】《弟子規(guī)》開篇即有“首孝悌”、“泛愛眾,而親仁”的論道,只要保持著對人、對社會的一份誠心,一定能夠做出有益于他人的事。愛心的原點在于孝心,孝悌養(yǎng)成以后,就能夠廣泛地仁愛社會大眾。真正成圣成賢之道也是愛心的成就。正如孟子所說的“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能夠對父母盡孝的,在家里行孝悌之道的,也能夠對社會大眾、百姓有一種仁愛之心,為社會作出更大的貢獻。
【大學之道】每一個日子,每一個季節(jié),都值得以微笑迎接,以微笑包容,以微笑送別,以微笑紀念和珍藏;用微笑詮釋生活,以溫潤體味人生。澡雪而精神,便有了從容前行的瀟灑步履。生活不止于腳下方寸,還有夢想,還有遠方,還有希望,它們讓我們的悲喜有所依憑,讓我們的艱辛付出有了堅持、堅守、堅忍的力量。
【大學之道】禪故事分享:和尚與徒弟云游,徒弟背負包袱,言重不止,和尚不語。路經一村,和尚摸村婦手,村人喊打,兩人疾跑。和尚問:還重嗎?徒弟答:剛才只想到逃命,沒想到重?!髢珊蜕型獬觯局幸缓蜕斜沉艘粋€女子過河。另一個和尚一路責備不止。背過女子的和尚回問:師兄,我早已把她放下了,怎么你還背著,放不下呢?
【大學之道】在公交車上讓座已成為當今社會的一種普遍公德,它是一個人道德高尚、有愛心的表現。年輕人就應該有這樣的思想境界和道德行為。在車上主動讓座,不僅會使自己感到坦然和愉快,更能影響、帶動周圍的人一起來參與這樣的行為,這種和諧謙讓的氣氛會在“贈人玫瑰,手留余香”的你我他中不斷延展,把我們對社會、老人和孩子的愛,通過生活中的點點滴滴真實地展現出來。
【大學之道】古往今來,許多取得令人矚目的成就的大德名士,無一不是惜時如金的典范。他們在珍惜時間方面也留下了很多膾炙人口的文墨至寶,以警后世學子不要蹉跎歲月,浪費青春年華。像《明日歌》中“明日復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萬事成蹉跎”和陶淵明的“盛年不重來,一日難再晨。及時當勉勵,歲月不待人”等名言佳句都是在勉勵自己,并勸誡他人要好好珍惜時光。
【大學之道】禪之智慧:1.每一種創(chuàng)傷都是一種成熟,每一次經歷都是一筆財富。2.當對自己誠實的時候,世界上沒有人能欺騙得了你。3.世上的人多知道對法律負責,卻少有人知道對因果負責。4.把自己壓低,才是真正的尊貴。5.良心是每個人一生最公正的審判官。因此,對自己好一點,因為這輩子并不很長;對身邊人好一點,因為下輩子不一定能遇上。
【大學之道】弟子問佛祖:您所說的極樂世界,我看不見,怎么能相信呢?佛祖把弟子帶進一間漆黑的屋子,告訴他:墻角有一把錘子。弟子不論瞪大了眼睛,還是瞇成小眼,仍是伸手不見五指,只好說自己看不見。佛祖點燃了一支蠟燭,墻角果然有一把錘子。有所悟:我們看不見的,就不存在嗎?
【大學之道】一樣的事情,有的人可以勝任,有的人卻難以駕馭;聰明的人會從中挖掘出寶貴經驗為以后所用,膚淺的人只會為自己找出若干理由。失敗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本來要輸卻又輸不起。只看到別人的成就,而不知人家背后成功的原因。已輸了一半,若還不知檢討,只知嫉妒或自怨自艾,那就輸定了?!爸褐?,百戰(zhàn)不殆?!鄙畹膹娬咭掠诿鎸ψ约旱摹拜敗?,淡定認識別人的“贏”。
【大學之道】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有時就如物理現象中的“作用與反作用”一樣。若你想著別人的優(yōu)點,想著他平日待你的種種好,抱著愛的情緒去與他交談,你同樣會感覺到他對你的喜愛;但如果你心里對某人有了成見,盡管你沒有說出口,但你的臉部表情、身體語言、說話的口氣,已將你心中的憤懣暴露無遺,你也就不可能得到對方熱情的笑臉。因此,要想得到友誼,必須先善待他人。
【大學之道】成語“三緘其口”出自西漢劉向《說苑·敬慎》,其中“三”現在往往理解為“多”。其實,真正的意思可能是來源于周太廟前用布繞嘴三周的“金人”形象。這曾給崇尚周禮的孔子以極大的震撼和啟發(fā)。所以,孔子在教誨弟子時,總是十分強調“君子欲訥于言而敏于行”。
【大學之道】春風拂過原野,驚起一層漫漫綠色。明天是五一勞動節(jié),是勞動,建成了到處
聳立的萬丈高樓;是勞動,造就了現代化的信息高速公路;是勞動,讓偌大的地球變成了一個小小的村落;是勞動,使浩瀚的荒原變成了畝畝良田。勞動是神奇的、偉大的,勞動者用勤勞的雙手和智慧,編織了這個五彩斑斕的世界,創(chuàng)造了人類的文明。讓我們在這個特別的日子里,向全世界的勞動者致敬!
【大學之道】有得必有失。世上少有絕對的事情,許多事物的存在都是相對的。得到的同時也是失去:你得到愛情,就失去了自由;你得到金錢,就失去了淳樸的快樂;同樣,失去的同時也是得到,你失去愛情,就得到戀愛的經驗;你失去金錢,就得到教訓,金錢有價,教訓無價。所以,對得失還是超然一點好。
【大學之道】今天是五四青年節(jié),是青年人共同的節(jié)日。一代偉人毛澤東說過:“你們青年人朝氣蓬勃,正在興旺時期,好像早晨八九點鐘的太陽。”誠然,社稷之根本在青年,梁啟超在《少年中國說》中說:“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富則國富,少年強則國強??”——青年就是未來,青年就是希望?!扒嗄旯?jié)”快樂,青春萬歲!
【大學之道】在二十四節(jié)氣中,立夏是夏季的開始。但各地冷暖不同,入夏時間實際上并不一致。《禮記·月令》篇解釋立夏曰:“螻蟈鳴,蚯蚓出,王瓜生,苦菜秀?!闭f明在這個時節(jié),蚯蚓也在忙著幫農民們翻松泥土,鄉(xiāng)間田埂的野菜也都爭相出土日日攀長。清晨,迎著初夏的陽光,漫步于鄉(xiāng)村田野、海邊沙灘,你會從溫和的陽光中感受到大自然的深情。
【大學之道】古人云:“欲成事先成人?!痹谌说囊簧?,立身兩件大事:一件是做人,一件是做事。而最能促進自己發(fā)展和成就自己人生之道的便是低調做人,高調做事。低調做人才能有一顆平凡的心,才不會被外界左右,才能夠冷靜、務實。而高調做事不僅可以激發(fā)人的志氣和潛能,還可以提升做人的品質和層次。一個人只有擁有了目標,才能全身心地投入,成事必然順理成章
【大學之道】孟子說:“我善養(yǎng)吾浩然之氣?!比松谑?,不只是為了吃飯睡覺,人活著還應有更高的追求:人需要建功立業(yè),需要得到肯定,需要對社會有所貢獻。但并不是每個人的 人生都能成功,每個人都能對社會作出相應的貢獻。這里面的原因就在于各人的修養(yǎng)高低不同,超越個人形體的渺小和意志的懦弱,養(yǎng)成至大至剛的浩然之氣,是成功實現人生價值的關鍵?!靖咝Mā?/p>
【大學之道】人生多舛,世事艱難。人生的路有起有落,逆境雖然使人痛苦,使人壓抑,但對一個有作為、有修養(yǎng)的人來說,各種各樣的逆境會鍛煉人的意志,使人獲得智慧。沒有人永遠走霉運,否極泰來,時機到了,自然會由逆向順。如果你想取得人生的成功,就得突破人生的逆境,忍受人生的挫折,走過人生的坎坷。
【大學之道】孔子說:“德之不修,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泵献诱f:“飽食、暖衣、逸居而無教,則近于禽獸?!比酥谑?,離不開吃飯穿衣這些生物的需要,然而,人又不能只停留在這些生物需要上,畢竟人還有文化,還有文明,而文明中最重要的力量就是善的力量。其實,任何事情都是相互的,當你善待萬物時,萬物必將善待你,善的力量隨處可見,把它運用到人生中,將使人生煥發(fā)出勃勃生機。
【大學之道】《圣經》上說:“上帝阻擋驕傲的人,慈恩給謙卑的人。”不懂謙卑的人不可能成功。試想,與人相處,總是露出一副頤指氣使的神情,擺出一種傲慢的姿態(tài),怎么會受到人們的歡迎,怎么會不失敗呢?其實,社會的門楣有高有低,只有以謙卑的姿態(tài)行走其間,才能順利通過所有的門庭。所以,謙卑是一種智慧,是為人處世的黃金法則。懂得謙卑的人,必將得到人們的尊重,受到世人的敬仰。
【大學之道】“你入學的新書包,有人給你拿;你雨中的花折傘,有人給你打;你愛吃的三鮮餡,有人給你包;你委屈的淚花,有人給你擦。啊,這個人就是娘??”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今天是母親節(jié),母愛是無私的,是偉大的,在這個專屬于母親的節(jié)日里,請將感恩給予你的母親,對母親奉上一點愛的心意。不要怕距離遙遠,一捧鮮花,一句問候,都能
把你的孝心傳達。祝天下母親幸福安康,快樂如意。
【大學之道】《千萬別成熟》是一本很流行的書,書上說“成熟的果子往下落,稚嫩的樹芽往上長”,其作者認為,人一旦往成熟發(fā)展,追求完善和完美,就不再可能在自己擅長的地方發(fā)展了。這種貌似極端的觀點,實際上說出了成功人士的一個秘密。一般人總以為成熟是一件好事,但過分的成熟卻是世故,它可能消磨你的意志,熄滅你的理想之火,使你的人生停留在庸俗的境界里,與真正的成功無緣。
【大學之道】你也許無法決定事情的發(fā)生,但可以決定事情的發(fā)展,而事情的發(fā)展,才決定真正的結果!也許有人讓你失望,但你可以不讓自己失望!無須把希望寄托于別人,要學 會寄希望于自己!預期的事情發(fā)生變化,并不代表就不好,只要你隨機應變,就能找出更好的辦法!
【大學之道】一般來說,憤怒情緒的發(fā)展有幾個階段。剛開始,只是表情上不愉快、氣惱,或只是發(fā)發(fā)牢騷;如果情緒激動的話,憤怒就會加劇,甚至還會失去控制乃至暴怒,最后變成喪失理智的狂怒。富蘭克林說得好,憤怒是“起于愚昧,終于悔恨”。憤怒情緒是逐步發(fā)展的,越是升級就越難以控制,所以應及時把怒氣消滅在萌芽狀態(tài)。培根也說:“無論你怎樣表示憤怒,都不要做出任何無法挽回的事來?!?/p>
【大學之道】蘇軾在《賀歐陽少師致仕啟》中說:“大勇若怯,大智若愚?!痹谥袊糯鋈说乃囆g中,“大智若愚”常被演變?yōu)橐惶變热葚S富的韜光養(yǎng)晦之術,用現在的話來講就是做人低調。社會是復雜的,總有些人對別人的成功心懷嫉妒,暗中搞破壞。如果對這種人不加防備,很容易吃虧。所以許多成大事者,在成就大事之前,無不以弱者的姿態(tài)做出強者的舉動。所謂低調做人,高調做事。
【大學之道】如果有人總是抱怨自己的天賦被埋沒,那通常都是托詞,是那些慵懶的人和意志不堅定的人在公眾面前故作姿態(tài)而已??一般情況下,是那些失敗者自己的錯誤導致了他們的霉運。心態(tài)對于每個人來說都很重要,悲觀還是樂觀,取決于我們自身。有時候,僅僅需要一個轉身,就能看到問題的另一個層面,就會豁然開朗。換種心態(tài)看問題,常常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獲。
【大學之道】“愛親者,不敢惡于人;敬親者,不敢慢于人?!惫湃苏J為,百善孝為先,孝是每個人畢生的首選科目。在面對種種誘惑和抉擇時,首先應想到的是父母的感受、道義的存亡。父母喜歡的事,要竭盡所能親力為之;父母所厭惡的事,則盡量避之,所謂“親所好,力為具;親所惡,謹為去”。為人應時刻注重自己的品德修養(yǎng),不可做傷風敗德之事,使父母蒙羞。
【大學之道】親情需要好好經營,不要因為小小的嫌隙就疏遠親人,亦不要因新的摩擦就忘記幾十年的恩情。這樣傷害自己,也傷害親人?!耙娙藧?,即內?。挥袆t改,無加警。”我們 看到別人的不善,不要跟他斤斤計較,而應把他當做一面鏡子,對照自己,有則改之,無則加勉。
【大學之道】治學有所得,讀書有所樂。南宋著名詩人尤袤對好友楊萬里說:“吾所抄書若干卷,將匯而目之。饑讀之當肉,寒讀之當裘,孤寂而讀之當朋友,幽憂而讀之以當金石琴 瑟也!”書乎,書乎,不可一日無此君!黑發(fā)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努力感受時間的緊迫與逝去的可惜,就會產生一種自強不息的力量激勵著我們,使我們深刻地領會到把握現在的重要性。
【大學之道】《論語》說:“弟子入則孝,出則弟(音和義同“悌”,楊伯峻《論語譯注》解釋為弟弟對待兄長的正確態(tài)度),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边@里的“孝”、“弟(悌)”、“謹而信”、“泛愛”、“親仁”可用“忠厚”二字來概括。堅守忠厚品德的結果,往往是讓人更樂于與之交往,得到更大的回報。一個人秉持忠厚本性,在一些小事上可能會吃虧,但會使其周圍形成一個良好的人際磁場,助其成事,使其道路越走越寬廣。
【大學之道】“無心非,名為錯;有心非,名為惡?!边@是《弟子規(guī)》中的一句話。人們常說:“不知者不為過。”人生在世,誰又能一輩子一點錯誤都不犯呢?如果無心出錯卻犯錯,能改正仍不失為好人。如果明知是錯,卻仍堅持做下去,這就不叫過失,而是有心為惡了。僅僅為了一點點個人利益,就道德敗壞,成為壞人,這樣做的代價豈不是太大了嗎?
【大學之道】是金子總會顯現,做人要經得起磨煉和考驗,懂堅強,更懂堅持。只要不放棄,到最后肯定會有所收獲。在磨礪中不斷成長,在成長中不斷堅強。只有意志堅強的人才能穿越急流險灘,到達成功的彼岸;只有意志堅強的人才能在跌倒后再爬起,迎著暴風雨向著既定的目標前進。
【大學之道】宋代羅大經《鶴林玉露》有云:“成人不自在,自在不成人?!币蔀檎嬲斜臼碌娜?,必須歷經坎坷、經受磨煉;而對于貪圖安逸的人,想變得有本事,不太可能!若想成就一番事業(yè),就不要放任自己。讀書的時間到了,馬上停止聊天,去讀書;寫作的時間到了,馬上下線,靜下心來寫作。不管做什么事,要做好就得有定力。
【大學之道】單絲不成線,獨樹不成林。雖然現在是一個競爭激烈的時代,但也必須具備一種與人合作的精神。那種“雞犬之聲相聞,老死不相往來”的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了。生活處處有快樂,時時有快樂。保持一顆快樂的心與他人合作,自得其樂,也讓對方獲得同樣的樂趣;自我封閉、孤芳自賞、不與人交往的人,永遠享受不到與人相處的快樂。
【大學之道】成功不是不可能,思路決定出路。在逆境和困境中,有思路就有出路;在順境和坦途中,有思路才有發(fā)展。不能改變環(huán)境,但可以轉變思路;不能改變別人,但可以改變自己。世間積極的人,就像太陽一樣,照到哪里,哪里就是亮的,所以總有光明照亮他們的路;而消極的人,像月亮一樣,初一、十五不一樣,每當遇到初一的黑暗時光,他們就看不到光明了。
【大學之道】所謂“智者不銳”,是說你很難見到智者有什么銳利之處。因為一個真正的智者不會輕易去做過激的事。所以,人們看到智者身上總有一種“不動”的態(tài)度。智者做事,很少偏執(zhí)一面,似乎總是起到一種化合的作用,化合其他,也化合自己,使人和事彼此柔和。于是,很多人看不出智者有什么大智慧。其實,智者從來不顯出力量,也從不會因為力量的碰撞而被擊倒。
【大學之道】隨著漸漸長大和成熟,我們會發(fā)現,這個世界上存在著許多種世界觀和方法論,而其中真正能夠指導我們的,只有我們自己的那種。在認識世界前,我們需要先認識自己。
【大學之道】為人處世,謙虛處下很重要,炫耀是大忌之一:首先,不應該拿自己的東西向他人炫耀;其次,不應該拿別人的東西向他人炫耀;最后,不應該讓別人拿自己的東西向他人炫耀。處下,不爭,如此,方可得自然圓滿。
【大學之道】“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碑斘覀兠鎸Σ豢暗碾H遇時,內心要積極地追求、頑強地堅持。陽光再耀眼也有樹蔭的否決,大雨滂沱也有雨傘的阻隔。任何時候都不能丟棄心中的信念,這種精神的力量。
大學之道隨筆篇三
大學之道:精神重建與制度創(chuàng)新
再過兩年,作為中國現代大學象征的北京大學將迎來百年誕辰。中國現代教育制度和現代大學的建立,始于本世紀初,大致是前五十年學習美、日,后四十年模仿蘇聯的歷史。八十年代以來,中國的高等教育經歷了新的一輪改革和沖擊。這是中國歷史上高等院校發(fā)展最快、數量最多的時期。1949年,全國共有高等學校205 所,在校生11,65萬人;1978年,共有高等學校598 所,在校生86萬人;1993年,高等學校已達1075所,在校生279 萬人。八十年代中期,曾有每三天出現一所大學、年增一百多所的盛況。同時,這也是大學的形象和概念最為模糊的時期,從企業(yè)的職工大學、民辦的走讀大學,直到清華、北大、均名之為大學。一大批建于五十年代的專門學院爭相升格更名,改稱為大學,出現了諸如郵電大學、化工大學、外國語大學之類名稱奇怪的大學。于是,企圖澄清大學的形象,發(fā)揮大學的精神,必先為大學正名?!虼髮W的理念
大學的概念原本并不模糊,無論中外,高等教育大致有三個不同的層次:多學院的綜合性大學(university),設于大學之中或獨立設置的專門學院(cllege),以及學制較短,以實用科目和職業(yè)訓練為主的社區(qū)學院、專修學校、??茖W校等。大學在我國雖泛指中等以上的教育(如“上大學”、“大學生”詞義中的大學),其特指則是如北京大學、復旦大學之類的文理科綜合性學府。
西方關于大學的理念可以上溯到古希臘以培養(yǎng)“有教養(yǎng)的人”、“高貴的人”為目標、貴族式的博雅教育,以及中世紀大學以方法、邏輯學、修辭學、幾何、算術、音樂和天文學等“七藝”為主要內容,培養(yǎng)“全能的人”為目標的人文主義教育傳統。近世以來,這種教育理想是以自由教育(liberal education,亦譯作通才教育)而聞名的。19世紀的英國生物學家赫胥黎首先將其定義為文理兼?zhèn)涞钠胀ń逃?,以另于那種專門性的、職業(yè)的和技術性的課程和教學。自然科學的發(fā)展,使科學教育得以從人文學科中分化出來并與人文教育并駕齊驅。因而,它同樣具有深刻的人文內涵。科學教育的奠基人,德國教育家洪堡將教授和學生都看作是純粹科學的仆人,認為“大學的真正成就在于它使學生有可能、或者說它迫使迫使學生至少在他一生當中有一段時間完全獻身于不含任何目的的科學,從而也就是獻身于他個人道德和精神上的完善?!睔W洲古典大學傳統在美洲大陸的傳播,賦予大學前所未有的功利價值,促進了科學教育、專業(yè)教育和應用學科的發(fā)展,大學也不容置疑地成為國家發(fā)展的工具和實現個人功利的途徑。然而,這種功利主義并非毫無節(jié)制,杜威在系統地賦予教育功利主義價值之時,也指出“一種真正自由解放的教育,不會將任何程度的職業(yè)訓練與社會、道德及科學的邊疆教育相隔離”,因為教育有兩個同樣重要的理想,即“個人一切能力的和諧發(fā)展”和“社會的效率”;指出“確保文理學院在民主社會中承擔適當職能的問題,也就是務必使目前為社會所需的技術科目獲得一種人文性質的問題”.事實上,二十世紀西方教育思潮和大學教育的改革,就是一部人文主義與功利主義不斷沖突、校正、互為制衡的此起彼伏的二重奏,這種現象被稱為“教育的鐘擺”.中國在清末引進西學和西方教育,雖有富國強兵的急切動機,以發(fā)展實科教育為主,但在大學的建設上仍較好地保持了西方大學的面貌。民國初頒布的《大學令》,稱“大學以教授高深學術、養(yǎng)成碩學閎材、應國家需要為宗旨”.按照西方大學的通例,1929年頒布的《大學規(guī)程》、《大學織法》規(guī)定,大學分文、理、法、教育、農、工、商、醫(yī)各學院,“凡具備三學院以上者,始得稱為大學”,“不合上項條件者為獨立學院,得分兩科”.這種通行的分類,對名份的重視和強調,旨在突出大學的獨特功能和屬性,蔡科學時報:真正的大學精神比任何排行榜都重要
近日,中國管理科學研究院“中國大學評價”課題組和中國校友會兩家民間機構,幾乎同時公布了各自最新的大學排行榜,從而又掀起新一輪的輿論潮。有專家對排名機構發(fā)出質疑,還有的學者驚呼:當今大學排行榜已儼然成為一種“教育產業(yè)”(新華網1月23日)。
現在中國的大學排行榜版本之多、發(fā)表速度之快和影響之大,都遠遠超出此前的一二十年。對此,有學者認為中國民間機構的評估盡管存在種種缺陷,但畢竟為大學教育的消費者提供了信息和具體指導,打破了政府教育行政部門獨自掌握和發(fā)布信息的局面,是制度的創(chuàng)新和突破。但在筆者看來,重塑大學精神比任何排行榜都重要。
1927年北大校慶時,馬寅初發(fā)表《北大之精神》演講,提倡“服務于國家社會,不顧一己之私利,勇敢直前,以達其至高之鵠的”。這不單是北大的精神,也應該是所有大學的精神。面對浮躁的社會,大學應該有自己獨立的價值判斷,不應以流俗的是非為是非,更不應以流俗的價值標準取代自身的精神價值追求??墒?,今天有哪所大學還葆有這樣的精神?
我們姑且不說,今日的大學在市場化和功利主義的沖擊下,喪失了學術殿堂的尊嚴,成為一個名利場;也不說師生關系早已疏遠異化,在高校中研究生把自己的導師稱呼為“老板”已是相當普遍的現象。單說大學校長,試看今日之國中,大學校長中有多少人身上還保持著真正的大學精神呢?
筆者想起清華的老校長梅貽琦先生。抗戰(zhàn)時期,清華、北大、南開內遷昆明成立西南聯大,三校公推梅貽琦先生為聯大校長。初到昆明,聯大既無校舍,又缺錢米,當時云南省政府主席龍云給了很大支持。一天,龍云拜訪梅校長,說他的孩子未考取聯大附中,請求破例收錄。梅校長留龍云吃飯,請潘光旦教務長作陪,要潘派老師晚上去輔導龍的孩子,等明年再考,還要龍主席付家教費。
梅貽琦先生性格溫和,而風骨剛強、不畏權貴、堅持原則。這才是先哲的風范,后人的楷模。記得去年教育界的幾位專家在一篇文章中質問:“今天有錢有勢者的子女,能夠進入好學校的比例,是不是增多了?他們都是考上的么?我們這么多教育工作者,對此是習以為常了,還是覺得汗顏?”他們嚴肅地建議設立“大學校長尊嚴獎”,“條件只有一個,即能頂住任何高官、大款的壓力,不招一個不合格的學生!”
可見,真正的大學精神在最應該葆有這種精神的大學校長身上,也已經難以尋覓了。這不但是某個校長的悲哀,更是中國大學的不幸。當有些大學兩眼盯著大學排行榜,甚至不惜進行暗箱操作時,筆者想善意地提醒一下:我們現在缺乏的不是大學排行榜,而是真正的大學精神。重塑大學精神比任何排行榜都重要!
蔣家平:論大學精神及其創(chuàng)新
一、關于大學精神的內涵
大學文化建設的核心是精神層次的文化的建設,其目標是,在師生員工長期的教學、科研等實踐中,形成一種以大學文化為主體的理想、信念、價值目標和相應的觀念體系為代表的特定的精神環(huán)境和文化氛圍。而大學精神則是對學校品格、個性、精神、理想、信念、價值觀等精神文化建設內容的高度凝練和整合,一般可以用言簡意賅且富有哲理的語言形式加以概括和表達,是現代意識與大學個性相結合,能夠被廣大師生員工普遍認同,并廣泛滲透在學校傳統、校風、目標追求、道德規(guī)范、領導作風、教風學風等方面的群體意識和精神力量。
具體來說,大學精神的內涵主要包括四個方面:
一是大學價值觀:這里的價值觀指的是大學師生在長期實踐中逐漸建立起來的一種共同的價值取向、心理趨向和文化定勢,是全體師生或多數師生一致贊同的關于大學意義的終極判斷。對于不同性質、不同層次以及不同國家的大學來說,其價值觀也不一。價值觀是文化的核心和基石,文化的所有內容都是在價值觀念的基礎上產生的。
二是大學理想和目標:在價值觀的宏觀指導下,大學還必須以國際國內經濟、科技、教育發(fā)展趨勢為引導,以尊重教育發(fā)展的自身規(guī)律為保證,以學校自身客觀條件為基礎,以滿足國家需求為目標,腳踏實地地形成自身的發(fā)展目標和中長期改革發(fā)展規(guī)劃,并將其灌輸到全體師生中去,形成全體師生或大多數師生認可的、并愿意為之奮斗的共同理想和目標。
三是大學核心理念:為了實現大學的共同理想和目標,大學必須進行改革與創(chuàng)新,必須大力發(fā)展學校各項事業(yè),為了凝心聚力共赴美好前程,必須要求全體師生遵守某些關鍵信條。如德國柏林大學的大學理念包括這樣幾個方面的統一:大學活動的非政治性質與大學建制的國立地位的統一,科學體系的內在完整性和科學對整個文化和社會的批判———啟蒙意義的統一,教學和研究的統一。
四是大學組織信念:有了共同的理想和目標、辦學理念,還必須為目標的實現和組織實施提供強有力的規(guī)范和制度的支撐和保證,也就是要形成全體師生共同遵守的紀律性約束——組織信念,使得大多數師生自覺地認識到自身的行為與學校整體目標和任務是緊密結合在一起的,并愿意為實現這一目標而遵守共同的組織信念。
大學精神的內涵豐富多彩,并具有內在的邏輯關系,即“價值→目標→手段→規(guī)則“層層遞進,都是圍繞在價值觀的指導下如何有效實現共同目標演繹而成的。這種鮮明的目的性使得大學精神內涵的各個方面相互關聯,形成一個有機的整體。大學精神作為大學師生群體在價值認識基礎上積淀成的深層心理結構和信念,對于大學師生進行價值判斷和選擇、確立價值取向和追求、規(guī)范行為模式和方式,以及對大學整體的改革、發(fā)展和穩(wěn)定,都能起到非常重要甚至是決定性的作用。這些作用集中體現在它的凝聚、導向、規(guī)范、激勵、調適、輻射的功能上。
二、關于大學精神的培育和創(chuàng)新
大學之道隨筆篇四
大學之道
way of university
3月20日,星期六,上午九點。好孩子集團與武漢理工大學合作舉辦的成人在職教育昆山班開課。嬰幼兒產業(yè)集團首席執(zhí)行長梁旭暉博士與武漢理工大學的兩位教授一起參加開課典禮,并發(fā)表講話,與大家分享他關于大學的起源和發(fā)展以及追求自由與獨立的精神和價值的認識。
從梁博士的講話中,我們能感到,嬰幼兒產業(yè)集團正著手為員工的“育”采取措施,以便大家在未來有更大的發(fā)展空間;而嬰幼兒產業(yè)集團是一所沒有圍墻的大學,這里鼓勵一種堅持一生學習的風氣,希望大家不僅在專業(yè)上不斷超越,而且在素質上也斷提高,在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之外,能更多為公司、為社會、為國家的發(fā)展貢獻思想和行動。
主持人、武漢理工大學的兩位教授,以及在座的各位女士、各位先生、各位同學,大家上午好。今天我非常高興看到這么多的同仁歡聚于此。
今天這個課堂跟我們在好孩子嬰幼兒產業(yè)集團所辦的短期教育訓練不太一樣,這不是一般意義上的企業(yè)界的培訓,而是一個比較長期的大學課程。我今天就換一種身份,從一個大學教授的角度,利用這三十分鐘,跟各位分享一下《大學之道》。
大學溯源
首先我想先跟大家介紹一下大學的起源。“大學”在英文里叫做“university”,它起源自拉丁語的“universitas”,在中世紀,這個詞意指工會、社團、行會這樣的組織。在羅馬皇帝腓特烈一世1158年所頒布的法律里面就明確規(guī)定,“university”是一個獨立自主、不受影響的團體。我們中國人從西方引用的“大學”這個詞,從一開始就注定是一個團體,是一個不受任何政治、任何黨派、任何思想影響的自由團體。
一般來講,依照考證,并且有比較多的學者認可,世界上第一所大學距離現在有一千多年了,而我們中國的近代大學比西方晚了大概八個世紀。歷史學與教育學方面的學者考證,現代意義上的大學的雛形起源于歐洲的中世紀,是1088年意大利北部的博洛尼亞大學。西方的學界一般也比較認同,這一說法。說到最早的大學,我們不得不提英國牛津大學(oxford university),關于它的成立,還有一個有趣的故事。當時英國的國王亨利二世跟法國國王是路易七世發(fā)生爭執(zhí),英國國王把在法國留學的學者和學生全部召回,在1168年成立了英國的牛津大學?,F在牛津大學里的建筑依然宛如一座座城堡,就是受中世紀建筑風格的影響。后來,牛津大學的一些學生、老師跟當地的老百姓發(fā)生了爭執(zhí)后,跑到了劍橋,在1209年成立了劍橋大學。
再來說說美國的高等教育。美國在1776年發(fā)布《獨立宣言》之前是英國的殖民地,高等學府只有大約十所,也就是大家常聽到的美國高等教育的常春藤聯盟(ivy league)。最有名的就是在1636年成立的哈佛大學(harvard university)以及在1701年成立的耶魯大學(yale university),當然還包括之后成立的威廉瑪麗皇帝學院、賓夕法尼亞大學、普林斯頓大學、哥倫比亞大學、布朗大學、達特茅斯學院、康奈爾大學,它們基本上都是仿照英國的牛津和劍橋建立的。在獨立建國之后,美國的大學就如雨后春筍般地成長,增加到了現在的將近1800所。
回到我們中國的古代。它的大學到底是什么時候開始有的?回溯到公元前124年漢武帝設立長安太學,中國歷史上正規(guī)的大學成立距今已有2000多年,并且中國古代書院制度發(fā)達,大概有1200所書院。但是中國在近代實際上一直沒有形成現代化的大學。為什么會是這樣,這是值得我們深思的地方。經考證,中國近代的大學成立于1862年,其成立本身是我們洋務運動的“師夷長技以制夷”的寫照,所謂“中學為體,西學為用”。這所1862年成立的新式學堂,即京師同文館,是中國第一所近代意義上的學堂。后來還有上海的電報學堂、武昌的自強學堂以及天津的北洋水師學堂,在戊戌變法前后的一段時間里大概有很多所我們所謂的新式學堂成立,但后來真正演變?yōu)榻髮W的沒有幾所,除了北京大學的前身京師大學堂、武漢大學以及天津大學的前身北洋水師學堂。我們現在一般的說法,中國近代第一所大學,應該是指1895年成立的天津大學,也就是北洋大學堂,即當初天津海關道盛宣懷通過直隸總督王文紹奏請光緒皇帝成立的第一所大學,天津北洋西學學堂。
大學的理想
我們講了大學的起源,下面來考慮一下,大學的理想是什么,也就是我們念大學,或者大家現在開始進入大學的殿堂,到底要做什么?古希臘的說法是,大學以培養(yǎng)一個有教養(yǎng)的、高貴的人為目標。中世紀的大學基本上就是以文法學、邏輯學、修辭學、幾何學、算術、音樂和天文學等“七藝”為學習的內容,這里面重要的是通識的教育,即我們中國大陸所說的“通才教育”,所謂的liberal education,這個是大學真正要做的。
回想到我以前在念大學的時候,我們的校長斯蒂文·懷特爵士在開學典禮上曾經引用德國一位對近代大學發(fā)展影響至深的著名教育家洪堡的話勉勵我們。這句話翻譯成中文大意是:大學的真正成就是鼓勵學生在終其一生的某一段時間里面獲得一個機會,不含任何目的地追求科學,獻身其個人的道德與精神的完善。簡單來講就是,各位在大學學習的過程中,真正有一段時間,不為其他任何目的地追求至善至美的精神,完善個人的道德和心智。這句話我一直謹記在心,在這里我也送給各位。
再來看看我們中國。我很尊敬的一位中國教育家、前北京大學校長蔡元培先生說過,“大學者,研究高深學問者也”。大學基本上就是研究綜合性、學術性和人文性學問的一個地方、一個團體。我很尊敬的學長、前清華大學校長梅貽琦博士曾經講到:大學教育的核心就是通才教育。由此,我們可以得出一個簡單的結論:大學培養(yǎng)的是一個受過通識教育的完整的人。所以,不管各位學的是工商管理、機電一體化,還是企業(yè)管理,實際上背后所代表的是一個人文的、綜合性的學識的培養(yǎng)。
大學的精神
各位在大學里面學的不僅是怎么樣做事,同時,應該關切的還有你應該成為怎么樣的一個人。這是兩個概念,一個是to do,一個是to be。我剛剛引用了德國教育學家洪堡所說的話。實際上,在洪堡于十九世紀初創(chuàng)立的最知名的學校柏林洪堡大學,他奠定了幾個原則,“學術自由、教學自由、學習自由”。大家想,各位在大學的殿堂里面,在學習的時候,你要free your mind,就是真正地解放你的心智和思想,真正自由地學習。美國高等教育也有三a原則,“academic freedom”、“academic autonomy”、“academic neutrality”,就是所謂的“學術自由”、“學術自制”、“學術中立”。那我們中國呢?
中國的大學在1949年以前大概只有200多所,學生人數大概只有11萬到12萬左右;在1979年,鄧小平主張改革開放之前,中國的高等教育機構大概已經有近六百所,在學人數大概有86萬;到1993年的時候統計,中國的大學已經超過了1000所,在學人數將近300萬;來到今天,中國的大學已經超過1600所,在學人數將近500萬到600萬。面對這么多的學生,中國的大學到底應該何去何從?中國的大學教育應該何去何從?
中國近代大學已有百年的歷史。簡單來講,在各位所在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大學的前50年,也就是建國之前,整個大學所受到的影響,主要來自西方,來自美國。在49年建國之后,大概將近40年的時間,受到蘇聯式的教育影響,大學走向專門化,比如說軍工大學、工業(yè)大學等一些專門性的大學,都是應國家的需要而產生的,這是目前中國大學的特色。但是慢慢地我們回歸到現在,就是各位在念大學的時候,我們要思考的大學的真正目的,應該就是我前面所講的,應該是一個綜合性的、通識性的、全能性的教育跟培養(yǎng),盡管各位所分工的學科不一樣。
大學的價值
中國的教育到底該怎么辦?我個人認為,我們要回到我們中國的古語中,就是《大學》開宗明義所講的,“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新)民,在止于至善”。這里我打了一個括號,寫了一個“新”,是因為在南宋期間,我們的理學大師朱熹把《大學》原版中的“親”改成了“新”,中國大陸的學生目前在讀的很多《大學》的新解大概都是用“新”,共產黨的前領袖毛澤東也比較傾向于“新”。但是以儒家學派來講,《大學》的本文應該是“在親民”。不過,這兩個字對大學之道的闡釋不會有影響。
簡單來講,用現代化的說法就是,大學教育觀的核心是“通才教育”,是給學生以“通識”和“知類通達”的學術訓練,以完成化民易俗、改造社會的“新民”使命,讓學生具有自然、社會和人文三方面的知識。這個才是我們真正的“大學之道”。各位在學習成為一個“士”的過程里面所應該知道的是,大學之道就在于很清楚地完善你個人的道德,在移民易俗,在親民,在止于至高至美的境界。
合作辦學
我們講到武漢理工大學。武漢理工大學的校訓是“厚德博學、追求卓越”,正好跟我們上面講到的大學之道非常接近。就我所知道的武漢理工大學,其前身有一部分是北京建筑工業(yè)學院,之后還合并了幾所大學,在2000年正式更名為武漢理工大學,現在是一所211的重點工程大學,也是非常知名的一所大學。從根本目標來講,該校所培養(yǎng)的是適應能力強、實干精神強、創(chuàng)新意識強的高素質人才,非常注重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yǎng)和創(chuàng)新能力的提升,這跟我們所講的大學的理想和精神、大學的價值正好相契合。
武漢理工大學跟好孩子嬰幼兒產業(yè)集團的合作應該是怎么樣的一個狀況呢?現在請允許我恢復到ceo的身份,把我們的期望,我們定位,好孩子嬰幼兒集團在座的同仁跟武漢理工大學合作讀書應該達到怎樣的目標,向大家交待清楚。我認為這是一個最優(yōu)秀的教授跟最優(yōu)秀的學生結合在一起的新的嘗試。未來我們大部分的時間是在這里,或是在我們嬰幼兒產業(yè)集團的訓練中心上課,而不是在武漢理工大學將近3000畝的大學里面讀書。這讓我想起中世紀的大學剛成立的時候,真正的大學不是在校舍,在硬件設施,而是在于大師跟追求真理的學子的結合。早期歐洲的大學的化身就是一個發(fā)現真理的智者,他拿了一枝鵝毛筆,拿了一瓶墨水,寫了很多他自己認為的真理、創(chuàng)新的東西,并把它發(fā)表出來,逐漸地,有年輕人覺得他講的話有道理,便聚集過來,聽他說這些話,慢慢就形成了大師跟學子之間的結合,“所謂大學者,不在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
任重道遠
在這里,我引用唐朝劉禹錫所寫的《陋室銘》,“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用現代的話翻譯出來就是:山不是只有高才好,只要有神仙就會有名氣;水不是只有深才好,只要有龍就會有靈氣。雖然我們身處的是陋室——當然這里稱不上是陋室,只是這里的硬件條件跟武漢理工大學可能有一定差距,但是只要各位能夠在堅持真理的追求與個人道德的完善上多努力,這里就不會是陋室。我們可以想象,如果各位未來跟武漢理工大學的教授彼此積極互動,就是我們所謂的“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就會達到一個境界,照孔夫子的說法,“何陋之有”?所以各位千萬不要受硬件設施的局限,認為不如在武漢理工大學或在其他大學的殿堂里面學習。各位都是好孩子非常優(yōu)秀的同仁和員工,我們會敦請武漢理工大學派遣最優(yōu)秀的教授來跟各位互動,我相信這一定會激發(fā)出一些好的創(chuàng)意和成果出來。在座的這一兩百位同仁,有本科的,有大專的,我們拭目以待各位在讀完這個大學之后的發(fā)展到底會怎么樣。
我有幾句話想送給各位??追蜃釉鴮σ粋€人的一生作了規(guī)劃和期望,他說的幾句話想必大家都耳熟能詳。他曾經說過,“吾十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我衷心的希望各位在讀完大學之后,在學習完通識教育之后,能夠盡早達到隨心所欲的境界,那樣,你將能夠更真實、更完美地度過你的一生。我也送給各位我從大學到讀完博士的座右銘,“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本桶堰@句話當做跟各位的共識,希望各位未來能以“士”自居,以國家安危、民生疾苦為己任,以人生圓滿為最高的修養(yǎng)和境界。
以此與各位共勉!
大學之道隨筆篇五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這句話,古今都在講,大學的目的,在于彰顯高尚的品德。明德就是明示天下的德行,天下人都本來知道的德行。古人講就是本體之明,但是本體被蒙蔽了,整個的社會都互相的說假話,彼此被互相的蒙蔽了,我們怎么去明“明德”? 整個社會都沒有本體之明了,被蒙蔽著,不是他蒙蔽,是自蒙蔽,自己拿片樹葉蒙蔽了自己,掩耳盜鈴,一葉障目,這就是整個的系統出問題了。當一個社會,你必須把這種被蒙蔽住的現象稱作道德,然后去同流合污,難道你就明明德了?
現在的社會,就出現了這個問題。大家都在掩耳盜鈴,道德的本體系統出了問題,不再明明德。所以弄虛作假就多了,大家都把弄虛作假稱作德行,那整個社會的道德系統就出了問題。
國家出問題,首先是人們在社會上輿論上遮蔽了本體之明,不讓本體之明有生根發(fā)芽的場合,甚至運用國家的力量、輿論的力量壓制本體之明。
那這樣長久下去,這個民族都說假話,都掩耳盜鈴,這個民族的價值觀就歪曲了,這個民族的價值觀歪曲了,表現在政治的場合、商業(yè)的場合,整個的體系的價值觀慢慢的就歪曲了,那這個民族就走上了自絕之路。
明明德:前一個“明”作動詞,有使動的意味,即“使彰明”,也就是發(fā)揚、弘揚的意思。后一個“明”作形容詞,明德也就是光明正大的 品德。彰顯 高尚的 品德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大學的目的,在于彰顯高尚的品德。
按照朱熹的觀點,《大學》有“三綱領”明明德、親民、止于至善、“八條目”: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它們是《大學》的核心。
所謂“明德”,是指人本所具有的美好德性,它是上天賜予每一個人的。但這種先天固有的光明德性并不是永存不衰的,它有時又會被人的欲望所蒙蔽?!懊髅鞯隆钡哪康木褪且衙杀稳藗兊挠ィ谷吮居械撵`明德性得以光大顯揚。
朱熹《大學章句》說:“明,明之也。明德者,人之得乎天,而虛靈不昧,以具眾理而成民萬事者也。但為氣稟所拘,人欲所蔽,則有時而昏,然其本體之明,則未嘗息者。故學者當固其所發(fā)而遂明之,以復其初也?!?/p>
《大學中庸》讀后感
中華民族有著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古典文化名著是燦爛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以前讀過《論語》、《老子》、《莊子》,分別從人與人相處,自我的相處,人與大自然的相處的層面進行了深刻的講解,體會到了古典文化的經典和博大精深。暑假中閱讀了《大學中庸》,真是讓我受益匪淺,可謂是與古人對話,與文化同行。《大學中庸》這本書包括兩大部分,一部分是《大學》,一部分是《中庸》,它們都是《禮記》中的一部分。
《大學》包括十一章的內容,分別是經述,明明德,新民,止于至善,知本,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修身齊家,齊家治國,治國平天下。《大學》以人的修身為核心,提出“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亦是皆以修身為本”,格物,致知,誠意,正心為修身的方法,強調人的修身養(yǎng)性不只是內省的過程,更是同外物想接觸,窮究物理而獲得知識,培養(yǎng)道德品性,完善人格的過程。明明德,新民,止于至善,就是朱熹所說的“三綱領”,強調道德修養(yǎng)的三重境界,弘揚德行,使民眾自新,達到教化天下的極致。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就是朱熹所說的“八條目”。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德。物有本末,事有始終。知所先后,則近道矣?!边@段話是《大學》的經述,也是這本書的總領,揭示了大學的宗旨,大學的宗旨在于弘揚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使人棄舊向新,在于是人得到最完善的境界,知道應達到的境界,才能夠確定志向,志向確定才能心靜不亂,心靜不亂才能神思安穩(wěn),神思安穩(wěn)才能思慮周詳,思慮周詳才能有收獲。每件東西都有根本,有枝末,每件事情都有開始有終結,知道了這本末始終的程序,就接近事物發(fā)展的規(guī)律了。
學習和做學問都需要一個安靜和平的心智,這樣才能神思安穩(wěn),去思考自己所研究的問題,思慮周詳問題,才能抓住問題的關鍵和規(guī)律。相反如果內心急躁,很難去認真全面的思考問題,并對問題進行深刻的剖析。
讀《大學》最讓人感受深刻的是做人要正心,正心就是保持內心的中正,就是謹守天性中的良知,不被個人的好惡所左右,不受個人感情、自私的欲望所支配,就是把握好自己的情志、心態(tài),以保持美好的心靈,而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因為憤怒、恐懼、偏好、憂慮,心思不能端正。
讀《大學》的過程中讓我清楚了格物致知的概念,原來只是聽說過而已,不知道其中的內在涵義,現在讀完之后有豁然開朗的感覺,對這個概念有了一個深刻的把握。“格物”即明辨窮究事物的道理,從而擴充知識,增長智慧?!案瘛笔歉癯囊馑?,即格除自己的思想雜志,使自己不被物欲所誘惑,而蒙蔽了自己的本性,使自己不受惡行的玷污,而污染了自己的心靈,使自己的行為高尚,使自己的心靈美好,使自己的而修養(yǎng)提高。所謂“致知”就是想獲得知識就必須研究事物,就必須接觸事物而徹底窮盡它的道理,兩詞合起來,格物致知就是窮究事理。增長知識和智慧,以達到至善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