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結是對一段時間內所經(jīng)歷和學到的東西進行整理和歸納,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記憶和應用知識。要注重總結的客觀性,不要帶有個人主觀色彩。希望以下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總結范文能夠對大家寫作有所幫助和啟發(fā)。
關于龍的成語和典故篇一
形容詩文作品精心創(chuàng)作、極有價值的典故。事出《史記&iddt呂不韋列傳》:&ldqu呂不韋使其客人人著所聞,集論以為八《覽》、六《論》、十二《紀》,二十余萬言。以為備天地萬物古今之事,號曰《呂氏春秋》,布咸陽市門,懸千金其上,延諸侯游士賓客有能增損一字者予千金。此典的主要形式有:一字千金、千金字、金懸秦、懸金等。
關于龍的成語和典故篇二
《史記 ·汲鄭列傳》:“黯隱于田園。居數(shù)年,會更五銖錢,民多盜鑄錢,楚地尤甚。上以為淮陽,楚地之郊,乃召拜黯為淮陽太守。黯伏謝不受印,詔數(shù)強予,然后奉詔。詔召見黯,黯為上泣曰:‘臣自以為填溝壑,不復見陛下,不意陛下復收用之。臣常有狗馬病,力不能任郡事,臣愿為中郎,出入禁闥,補過拾遺,臣之愿也?!显唬骸』搓栃? 吾今召君矣。顧淮陽吏民不相得,吾徒得君之重,臥而治之。’……黯居郡如故治,淮陽政清?!?/p>
漢代汲黯善于治理地方,選賢任能,把握大計而不苛求,政績很好。當時淮陽一帶多有私鑄錢者,治安較亂,漢武帝特意起用汲黯為淮陽太守,借重他的威望,因為他多病,允許他“臥而治之”。后用此典頌揚地方官治理有方。
【臥治】 南朝梁·丘遲:“坐嘯昔有委,臥治今可尚?!?/p>
【臥理】 唐 ·李頎:“聞道淮陽守,東南臥理清?!?/p>
【淮陽臥】 唐·羊士諤:“自嘆淮陽臥,誰知去國心?!?/p>
【淮陽績】 宋 ·劉敞:“愧無淮陽績,高臥亦終年。”
【薄淮陽】 明 ·馬世奇:“總為至尊憂社稷,漢臣何必薄淮陽。”
【汲黯臥理】 宋·蘇轍:“謝安未厭頻攜妓,汲黯猶須臥理民?!?/p>
【淮陽多病】 唐·杜牧:“淮陽多病偶求歡,客袖侵霜與燭盤?!?/p>
【淮陽高臥】 南朝齊 ·謝朓:“淮陽股肱守,高臥猶在茲。”
【淮陽效理】 唐·李紳:“淮陽效理空多病,疏受辭榮豈戀班?!?/p>
【淮南臥理】 唐·賈島:“淮南臥理后,復逢君姓汲。”
關于龍的成語和典故篇三
舊題晉·陶潛《搜神后記》卷一:“丁令威,本遼東人,學道于靈虛山。后化鶴歸遼,集城門華表柱。時有少年,舉弓欲射之。鶴乃飛,徘徊空中而言曰:‘有鳥有鳥丁令威,去家千年今始歸。城郭如故人民非,何不學仙冢壘壘。’遂高上沖天。今遼東諸丁云其先世有升仙者,但不知名字耳?!薄端囄念惥邸肪砥呤?、卷九十皆引,文略有不同。卷七十八作“遼東城門有華表柱,忽有一白鶴集柱頭,……”。卷九十之文末作“何不學仙去,空伴冢累累。遂上沖天?!?/p>
丁令威學道成仙,化為白鶴飛歸遼東故鄉(xiāng),感慨城郭如舊而人民已非。這是一個為歷代文人習用的典故,常用以表現(xiàn)久別家鄉(xiāng)重歸,感嘆人事變遷;或表現(xiàn)客居異地,對家鄉(xiāng)親故的眷念;有時也借指人去世;亦借以詠鶴。
【丁鶴】唐·白居易:“鄭牛識字吾常嘆,丁鶴能歌爾亦知。”清·丘逢甲:“華表空聞丁鶴語,亂萌先兆子規(guī)啼?!?/p>
【化鶴】宋·張元干:“猶恐驚濤翻四海,直須化鶴作飛仙。”清·程可則:“蛻骨龍荒何日返,只憐化鶴到淮徐。”
【歸鶴】唐·杜甫:“東走窮歸鶴,南征盡跕鳶。”清·丘逢甲:“閱歲但增歸鶴感,窺天難測剪鶉心?!?/p>
【遼鶴】唐·武元衡:“玉笙王子駕,遼鶴令威身?!碧啤堨铮骸昂问略酵跚謹硣?,不妨遼鶴唁人寰?!?/p>
【侶鶴】唐·張祜:“孤云出小嶼,侶鶴下遼天?!?/p>
【獨鶴】宋·陳與義:“微吟驚市卒,獨鶴語城闉?!?/p>
【跨鶴】清·錢謙益:“流螢尚作蕪城夢,跨鶴真同華表歸。”
【鶴歸】宋·蘇轍:“鶴歸仍有當年伴,松老知經(jīng)幾度霜?!鼻濉げ樯餍校骸苞Q歸倘記石華表,世代已逐滄桑移?!?/p>
【鶴表】宋·周密:“燕樓鶴表半飄零,算惟有盟鷗堪語?!?/p>
【丁令威】北周·庾信:“道士封君達,仙人丁令威?!苯稹ぴ脝枺骸翱蓱z陊殿荒墟里,無復當年丁令威?!?/p>
【丁家鶴】唐·羅隱:“如何只見丁家鶴,依舊遼東嘆綠蕪?!?/p>
【千年鶴】唐·張祜:“千年鶴在市朝變,來去舊山人不知?!彼巍り惻c義:“萬里鷗仍去,千年鶴未歸?!?/p>
【千歲鶴】宋·張元干:“矍鑠儀形千歲鶴,扶搖風力九霄鵬?!?/p>
【化鶴丁】宋·陸游:“遼海曾從化鶴丁,百年塵土污巾瓶?!?/p>
【歸遼?!刻啤赝ン蓿骸俺龌\鸞鶴歸遼海,落筆龍蛇滿壞墻。”
【歸后語】宋·蘇軾:“白鶴不留歸后語,蒼龍猶是種時孫?!?/p>
【歸鶴憐】唐·宋之問:“莫使馳光暮,空令歸鶴憐。”
【令威還】唐·駱賓王:“人疑列御至,客似令威還。”
【令威語】明·高啟:“海上幾秋風,誰傳令威語?”
【遼天鶴】唐·李白:“應化遼天鶴,歸當千歲余?!八巍り懹危骸袄衔陶七|天鶴,更覺人間歲月長。”
【遼東丁】宋·陸游:“猶勝遼東丁,化鶴還故鄉(xiāng)?!?/p>
【遼東鶴】元·范?。骸坝文w天池鵬,歸莫問遼東鶴?!鼻濉埢菅裕骸跋扇寺務f遼東鶴,問歸來丁令,可識湘靈?”
【遼城鶴】唐·王維:“當作遼城鶴,仙歌使爾聞。”
【遼海鶴】唐·范傳正:“豈惟遼海鶴,空嘆令威還?!彼巍り懹危骸巴乱讶邕|海鶴,余年空羨葛天民?!?/p>
【老令威】宋·陸游:“余生自笑知何似?萬里遼天老令威?!苯稹ぴ脝枺骸叭A表歸來老令威,頭皮留在姓名非?!?/p>
【華表柱】唐·曹唐:“莫道暫辭華表柱,便應千載是歸程?!?/p>
【華表語】宋·王安石:“當初謾留華表語,而今誤我秦樓約。”
【華表歌】明·高啟:“千年宅廢但遺井,何處更聞華表歌?”
【華表鶴】金·元好問:“華表鶴來應有語,銅盤人去亦何心?”明·郭翼:“城郭是非華表鶴,蓬菜清淺海中塵?!?/p>
【身化鶴】宋·張元干:“夢里有時身化鶴,人間無數(shù)草為螢?!?/p>
【姓丁鶴】唐·趙嘏:“還似當時姓丁鶴,羽毛成后一歸來?!?/p>
【故舊非】清·王士禛:“劫灰歷后昆明在,華表來時故舊非?!?/p>
【城郭新】唐·李白:“莫作千年別,歸來城郭新?!?/p>
【臨華表】唐·姚鵠:“已同化鶴臨華表,又見驂龍向玉清?!?/p>
【鶴姓丁】唐·李商隱:“神物龜酬孔,仙才鶴姓丁?!?/p>
【丁仙化鶴】清·丘逢甲:“恐為丁仙化鶴返,感慨城郭人民非?!?/p>
【丁令還家】元·張昱:“丁令還家骨已仙,更無城郭有山川?!?/p>
【人事都非】宋·范成大:“人事都非城郭是,獨憐雞犬識新豐。”
【千年化鶴】宋·陸游:“慵追萬里騎鯨客,且伴千年化鶴仙。”
【千年華表】宋·陸游:“千年華表聊一歸,回首幸脫乘軒機?!?/p>
【千載歸來】宋·陳師道:“千載歸來遼海東,江山如舊里閭空?!?/p>
【千載鶴歸】唐·杜牧:“千載鶴歸猶有恨,一年人住豈無情!”
【飛來丁令】清·歸莊:“飛來丁令情多感,夢醒莊周樂無窮?!?/p>
【仙人化鶴】元·黃溍:“曾聞帝子乘鸞去,疑有仙人化鶴歸。”
【白鶴歸來】明·高啟:“他年還訪舊城郭,正是白鶴歸來時?!?/p>
【歸郭令威】宋·蕭豳:“歸郭令威空化鶴,度關老子偶乘牛。”
【歸家華表】清·錢謙益:“白鶴即看城郭是,歸家華表莫匆匆?!?/p>
【令威歸嘆】宋·陸游:“公路晚悲身至此,令威歸嘆冢累然?!?/p>
【遼天歸鶴】宋·陸游:“遼天渺歸鶴,千載付茫茫。”
【遼水千年】唐·武三思:“緱山七月雖長去,遼水千年會一歸?!?/p>
【遼東華表】金·元好問:“遼東華表何人在,柳氏玄堂此日開?!?/p>
【遼鶴歸來】宋·周邦彥:“遼鶴歸來,故鄉(xiāng)多少傷心地!短書不寄,魚浪空千里?!痹ぺw文:“謾說漫漫六合,無地著相思。遼鶴歸來后,城亦全非?!?/p>
【老仙鶴馭】宋·姜夔:“老仙鶴馭幾時歸,未必山川城郭是耶非。”
【華表千年】唐·駱賓王:“上林三月鴻欲稀,華表千年鶴未歸?!?/p>
【華表歸來】宋·張孝祥:“不識陽臺夢里云,試聽華表歸來語?!?/p>
【華表留言】元·耶律楚材:“海山不羨學居易,華表留言笑令威?!?/p>
【華表鶴歸】元·虞集:“云暗鼎湖龍去遠,月明華表鶴歸遲?!?/p>
【別后華表】宋·張元干:“瓊枝璧月春如昨。悵別后華表,那回雙鶴?!?/p>
【孤鶴歸期】宋·陳與義:“管寧白帽且蹁躚,孤鶴歸期難計年?!?/p>
【城郭人民】宋·文天祥:“山河風景元開異,城郭人民半已非?!?/p>
【城郭人非】清·丘逢甲:“波濤道險魚難寄,城郭人非鶴未還?!?/p>
【城郭空存】宋·蘇軾:“別來聚散如宿昔,城郭空存鶴飛去?!?/p>
【思歸遼東】唐·李白:“海鶴一笑之,思歸向遼東?!?/p>
【重來華表】清·錢謙益:重來華表似前生,夢里華胥又玉京?!?/p>
【騎鶴歸來】元·薩都拉:“碧坊纛影蔭龍蛇,騎鶴歸來棗似瓜?!?/p>
【鶴飛遼天】宋·陸游:“馬駿極知生冀土,鶴飛會見上遼天?!?/p>
【鶴化千載】宋·陸游:“鷗波萬里每愧杜,鶴化千載知非丁?!?/p>
【鶴去知歸】元·馬祖常:“龍來還獨宿,鶴去更知歸?!?/p>
【鶴歸遼?!克巍り懹危骸苞Q歸遼海逾千歲,楓落吳江又一秋?!?/p>
【鶴歸華表】元·唐桂芳:“莫問塵生滄海,休嘆鶴歸華表,好景且容探。”清·王夫之:“為問鶴歸華表后,何人更唱還鄉(xiāng)曲?!?/p>
【鶴到遼東】唐·劉禹錫:“鳳從池上游滄海,鶴到遼東識舊巢?!?/p>
【大鳥來華表】清·宋琬:“月明大鳥來華表,劍合雙龍卷素旌。”
【千年一回歸】唐·司空曙:“莫學遼東華表上,千年始欲一回歸?!?/p>
【白鶴報鄉(xiāng)人】唐·王維:“不為碧雞稱使者,惟令白鶴報鄉(xiāng)人。”
【華表得千年】北周·庾信:“定取金丹作幾服,能令華表得千年。”
關于龍的成語和典故篇四
《世說新語·紕漏》:“殷仲堪父病虛悸,聞床下蟻動,謂是牛斗。孝武不知是殷公,問仲堪:‘有一殷,病如此不?’仲堪流涕而起曰:‘臣進退唯谷?!薄稌x書·殷仲堪傳》亦載,作“仲堪父嘗患耳聰。”
晉殷仲堪父病弱身虛,把床下螞蟻的活動,聽成是牛在相斗。后以此典指心神驚悸,也用以形容世間的無謂爭斗。
【牛蟻】宋·范成大:“牛蟻誰知床下斗,雞蠅任向夢中鳴?!彼巍り懹危骸笆篱g牛蟻何勞問,輸與云窗一粲然?!?/p>
【斗蟻】唐·孟郊:“斗蟻甚微細,病聞亦清泠?!?/p>
【床下蟻】宋·蘇軾:“病客巧聞床下蟻,癡人強覷棘端猴?!?/p>
【床頭蟻】清·錢謙益:“驚聞窸窣床頭蟻,羞見彭亨道上蛙?!?/p>
【蟻斗?!克巍ゅX惟演:“目眩花成果,心驚蟻斗牛?!?/p>
【病后聰】宋·蘇軾:“陶然一枕誰呼覺,牛蟻初除病后聰。”
【斗蟻聞?!棵鳌ば煳迹骸板狡炻溆鹪嵌?,斗蟻聞牛總是魔。”
【耳虛聞蟻】宋·蘇軾:“眼暈見花真是病,耳虛聞蟻定非聰?!?/p>
【床下莎蟲】宋·陸游:“空驚床下莎蟲語,不見梁間巢燕歸?!?/p>
【床頭牛蟻】宋·蘇軾:“要識老僧無盡處,床頭牛蟻不曾聞?!?/p>
【蟻斗牛聞】宋·陳師道:“世事如病耳,蟻斗作牛聞?!?/p>
【蟻動牛斗】宋·蘇軾:“人將蟻動作牛斗,我覺風雷真一噫。”
【蟻喧聞?!克巍ば翖壖玻骸笆P山前認虎,蟻喧床下聞牛?!?/p>
【殷牛在耳】唐·韋莊:“殷牛嘗在耳,晉豎欲潛肓。”
【斗蟻如斗?!棵鳌ば煳迹骸坝性撇÷斦?,聞斗蟻響如斗牛?!?/p>
【耳靜煩喧蟻】唐·柳宗元:“耳靜煩喧蟻,魂驚怯怒蛙。”
關于龍的成語和典故篇五
齊王乃下令:“群臣吏民,能而刺寡人之過者,受上賞;上書諫寡人者,受中賞;能謗譏子市朝,闖寡人之開者,受下賞。”令初下,群臣進豫,門庭若市。
釋義門口和庭院里熱鬧得集市一樣。形容來的人多。
故事戰(zhàn)國時,齊國的相國鄒忌,身材高大容貌端莊。他為勸說齊威王放開言路,鼓勵群臣進諫,就給齊威王講了這樣一個故事:一天早晨,他穿好朝服。戴好帽子,對著鏡子端詳一番,然后問他的妻子說:“我和城北徐公比較起來,誰長得英俊。“你英俊極了,徐公怎么比得上你呢?”妻子說。徐公是齊國出名的美男子,鄒忌聽了妻子的活,并不太敢相信自己真的比徐公英俊,于是他又去問他的愛妾,愛妾回答說:“徐公怎能比得上你呢?”第二天,鄒忌家中來了一位客人,鄒忌又問了客人,客人說:“徐公哪有你這樣俊美呢?”過了幾天,正巧徐公到鄒忌家來拜訪,鄒忌便乘機仔細地打量徐公,拿他和自己比較。結果,他發(fā)現(xiàn)自己實在沒有徐公漂亮。于是,他對齊威王說:“我本來不如徐公漂亮,但妻、妾、客人都說我比他漂亮,這是因為妻偏護我,妾畏懼我,客人有事求我,所以他們都恭維我,不說真話。我們齊國地方這么大,宮中上下,誰不偏護你,滿朝文武,誰不畏懼你,全國百姓誰不希望得到你的關懷,看來恭維你的人一定更多,你一定被蒙蔽得非常嚴重了!”鄒忌又勸諫說:“現(xiàn)在齊國地方千里,城池眾多,大王接觸的人也比我多得多,所受的蒙蔽也一定更多。大王如能開誠布公地征求意見,一定對國家有益?!饼R威王聽了,覺得很有道理,立刻下令說“無論是誰,能當面指出我過失的,給上賞;上奏章規(guī)勸我的,給中賞;在朝廷或街市中議論我的過失,并傳到我耳中的,給下賞!”命令一下,群臣前去進諫的,一時川流不息,朝廷門口每天像市場一樣熱鬧。
關于龍的成語和典故篇六
《后漢書 ·馬援列傳》注引 《廣州記》 曰:“援到交址,立銅柱,為漢之極界也。”《水經(jīng)注 ·溫水注》引 《林邑記》:“建武十九年,馬援樹兩銅柱于象林南界,與兩屠國分漢之南疆也。”
漢伏波將軍馬援遠征交址,在邊界上樹立銅柱,標志漢與外國的疆界。后用此典表示建立功業(yè)。
【馬柱】 清 ·丘逢甲:“只見螺舟來海外,未容馬柱表交南?!?/p>
【漢柱】 宋·范成大:“摩挲漢柱愴分襟,邂逅吳船喜盍簪。”
【銅柱】 唐 ·杜牧:“莫教銅柱北,空說馬將軍?!苯?·元好問:“諭蜀相如今老矣,不妨銅柱有新名?!?/p>
【馬援柱】 明 ·李夢陽:“君不見馬援柱孔明碑,剝落黃蒿里?!?/p>
【漢將柱】 明 ·陳子龍:“應題漢將柱,獨上武王臺?!?/p>
【云深銅柱】 宋·范成大:“云深銅柱邊聲樂,月冷珠池海面平。”
【馬援銅柱】 明 ·李夢陽:“馬援留銅柱,王褒祀碧雞?!?/p>
【伏波銅柱】 清·程可則:“伏波銅柱邈千歲,壯哉爾與同英聲?!?/p>
【銅柱伏波】 明 ·沈明臣:“再睹樓船橫海出,更標銅柱伏波名。”
【銅柱勛高】 唐·劉禹錫:“玉環(huán)慶遠瞻臺座,銅柱勛高壓海門?!?/p>
【鐵柱成千古】 清·黃景仁:“誰標鐵柱成千古,卻笑金焦屬下流。”
關于龍的成語和典故篇七
出處:《韓詩外傳·卷五》等。
《韓詩外傳·卷五》里說:“殷可以鑒于夏,而周可以鑒于殷?!币馑际牵合挠硗蹰_創(chuàng)了夏的天下,傳到夏桀王,而被商湯王所滅亡;商湯王建立了殷商,傳到商紂王,又被周武王所滅亡。夏的滅亡,本該使殷商引以為鑒,而殷商的滅亡,也可以使周吸取教訓。可是自古以來,不少朝代的君王,往往不以前朝的失敗為鑒。又說:“前車覆而后車不誡,是以后車覆也?!薄匆娗懊娴能囎臃?,而后面的車子還不警惕,所以后面的車子也同樣翻掉。
劉向的《漢書·賈誼傳·治安策》里也說:賈誼上書漢文帝,其中有“前車覆,后車誡……,勵志演講;秦世之所以亟絕者,其轍跡可見也。然而不避,是后車又將覆也?!?/p>
南北朝時,王僧虔《戒子書》也引用道:“吾今悔無所及,欲以前車戒爾后乘也”。這里都有“前車覆,后車鑒(或‘誡’)”的意思。
后來,“前車之鑒”等意思相近的短語便作為一個成語流傳了下來。
關于龍的成語和典故篇八
劉邦率軍攻占秦朝都城咸陽后,派兵駐守函谷關。
不久,項羽率大軍到了函谷關。
他聽說劉邦已經(jīng)攻下咸陽,非常生氣。
進關后,把軍隊駐在鴻門,準備與劉邦一決雌雄。
當時,項羽的軍隊有四十萬人,而劉邦的軍隊只有十萬人,形勢對劉邦非常不利。
項羽的叔父項伯,是劉邦的重要謀士張良的朋友。
他怕張良跟著劉邦送死,連夜路去勸他逃走,張良就陪項伯去見劉邦。
經(jīng)過張良和劉邦的解釋,項伯答應從中調停,并叫劉邦第二天親自到鴻門去向項羽謝罪。
第二天,劉邦帶了一百多隨從人馬來拜會項羽,終于取得了項羽的諒解。
當天,項羽留劉邦一起喝酒。
席間,項羽的謀士范增讓項羽的堂弟項莊以舞劍助酒的名義刺殺劉邦。
項伯也拔劍起舞,以身體掩護劉邦。
張良見形勢不妙,便到營門外面找到與劉邦同來的將領樊噲,并通報了席上的情景。
樊噲立刻一手握劍,一手拿盾牌護身,沖進營門,拉開軍帳的帷幕,睜大眼眼看著項羽。
他惱怒得頭發(fā)上豎,連眼眶也都要裂開了。
項羽見了樊噲,忙按著劍,挺直上身問道:“這個人是在做什么呀?”張良回答說:“這是沛公的參乘樊噲。
”項羽這才放下劍把,說:“好一位壯士!賞他一杯酒喝!”在旁侍候的人聽了,馬上給他一大杯酒。
樊噲拜謝后,接過酒來一口喝干。
項羽又說:“賞他一只豬肘。
”在旁侍候的人立刻給樊噲一只生的豬肘。
樊噲先把盾牌放在地上,再把豬肘放在盾脾上,拔出劍,一塊一塊地切下來吃。
項羽看了贊道:“真是壯士!還能喝酒嗎?”樊噲說:“我連死也不怕,區(qū)區(qū)一杯酒算得了什么!我還有幾句話奉勸大王:從前,秦王殘暴得像虎狼一樣,殺人惟恐不多,處罰人惟恐不重,因此天下的人都反對他。
楚懷王跟起義的將領約定說:‘誰先攻破秦軍進入咸陽的,就當秦王。
’現(xiàn)在沛公先攻破秦軍,進入咸陽,城里的.東西一絲一毫也不敢動,等待大王到來。
他派遣將士守住函谷關,原來是防備其他的隊伍進出,怕發(fā)生意外。
沛公這樣勞苦功高,不但沒有封侯的賞賜,大王反而聽信小人的話,要想殺有功的人,這是在繼續(xù)走秦朝敗亡的道路。
我認為,大王不應該這樣做??!”項羽聽了樊噲這席話,無話可答,只說了聲“坐吧”。
于是,樊噲就在張良旁邊坐下。
席間,劉邦趁上廁所時機和樊噲不辭而別返回漢營,避免了殺身之禍,叫張良把白璧和玉斗分別交給項羽和范增,范增卻把給他的玉斗摔得粉碎,因為他知道,放劉邦回去,無疑是放虎歸山,可這一切都無法挽回了。
關于龍的成語和典故篇九
《太平御覽》卷七0三引《語林》(晉·裴啟撰)曰:“石崇與王愷爭豪,晉武帝愷之甥也,每助愷,以珊瑚高二尺許,愷以示之崇,以鐵如意擊之,應手而碎,愷聲色俱厲,崇曰:‘此不足恨?!嗣∩汉?,有三尺,光彩溢目者六七枚,愷悵然自失?!薄妒勒f新語·汰侈》、《晉書·石崇傳》亦載。
晉石崇(小名齊奴)與王愷爭豪斗富,晉武帝賜給王愷高二尺的珊瑚,助他與石崇斗富,石崇見后用鐵如意敲碎,然后取出高三尺的珊瑚六、七株來,壓倒王愷。后以此典表現(xiàn)人豪奢驕侈;也用以詠珊瑚。
【珊瑚折】明·高啟:“虬須欲怒珊瑚折,步障圍春錦云熱?!?/p>
【鐵如意】唐·杜甫:“錯揮鐵如意,莫避珊瑚枝?!?/p>
【碎珊瑚】宋·陸游:“高樓墜綠珠,惡客碎珊瑚?!鼻濉S鷟來:“醉因歌敕勒,憤幾碎珊瑚。”
【不惜珊瑚】唐·王維:“自憐碧玉親教舞,不惜珊瑚持與人?!?/p>
【擊碎珊瑚】宋·范成大:“誰將擊碎珊瑚玉,裝上交枝粟?!彼巍S機:“擊碎珊瑚樹。為留春怕春欲去,駛如風雨?!?/p>
【打碎珊瑚】宋·朱敦儒:“打碎珊瑚,爭似看,仙桂抉疏橫絕。”
【齊奴豪奢】元·楊奐:“齊奴豪奢誰比數(shù),酒醒愛擊珊瑚株。”
【珊瑚擊碎】宋·楊億:“珊瑚擊碎牛心熟,香棗蘭芳客自迷?!?/p>
【零落珊瑚】宋·蘇軾:“海隅荒怪有誰珍,零落珊瑚泣季倫?!?/p>
【碎珊瑚樹】清·黃景仁:“醉時欲碎珊瑚樹,醒后仍餐苜蓿盤?!?/p>
關于龍的成語和典故篇十
【成語故事】三國時,有兩個同鄉(xiāng)好友,一個名叫陳琳在魏國作官;一個叫張纮,在東吳作孫權的謀士。兩人都很有文學才華,雖然各事其主,但相互仰慕,經(jīng)常有書信來往,探討作品。
有一次張纮見了栩榴枕很是喜歡,專門為此作賦。千里之外的陳琳見到了這篇賦后,贊賞不已。在一次請客宴賓時,特地拿出文章讓在座的賓客傳閱、欣賞,嘴里還不斷地夸耀說:“這篇文章寫得多么脫俗清新呀!你們知道嗎,這是我的同鄉(xiāng)張纮寫的呀……”
過了不久,張纮也看到了陳琳寫的《武庫賦》和《應機論》,不由得擊掌叫好,并馬上寫了一封信給陳琳。信上對陳琳文辭清新、見解獨到的文章風格大加贊賞,并表示要好好地向他學習。
陳琳見信后感慨極了,他在復信時謙虛他說:“我生活在北方,消息閉塞,與天下的文人學士交往很少,沒見過大世面。只是這里能寫文章的人不多,因此我在這兒容易冒尖,得到了大家過分的稱贊,并不是我的才學真有那么好,是你太夸獎我了。我和你及張昭兩人相比,差距實在太大了,就好像小巫遇見大巫,沒法施展巫術了。”
水滴石穿。
張乖崖是崇陽縣的縣官。一次,他看見一個管理倉庫的小吏從倉庫出來時,順手將倉庫里的一枚銅錢放進了自己的口袋。他立即派人把這小吏抓來追問,并且下令用棍棒拷打,小吏心里不服,大聲嚷道:“一枚銅錢有什么了不起?為什么對我這么兇狠啊!”
張乖崖聽了,就拿起筆來,寫了一條批語:“一日一錢,千日千錢,繩鋸木斷,水滴石穿?!币馑际牵阂惶煲粋€銅元,一千日就是一千個銅元,這就像用繩子鋸木頭、水滴石頭一樣,日久天長,木頭也會被鋸斷,石頭也會被滴穿的。然后,他下令將這小吏斬首。
成語“水滴石穿”就是由這個故事來的。有時也寫成“滴水穿石”,含義是一樣的,故事原來的意思是說缺點、錯誤雖小,積累起來,也會造成很大危害。張乖崖就是根據(jù)這一條殺了小吏,這自然是濫用刑法。現(xiàn)在常從積極方面來使用,比喻學習或辦事只要有恒心、堅持不懈,就能夠“水滴石穿”,戰(zhàn)勝困難,得到成功。
口蜜腹劍。
出于宋·司馬光《資治通鑒·唐玄宗天寶元年》:“尤忌文學之士,或陽與之善,啖以甘言而陰陷之。世謂李林甫'口有蜜,腹有劍'?!币馑紴樽焐咸?,心里狠。形容兩面派的狡猾陰險,多指蛇蝎心腸的人。
唐玄宗(李隆基)的兵部尚書李林甫,論才藝,也還不錯,一手字,畫都很好;但他做官卻不真真誠誠的辦事,而是一味遷就和迎合玄宗的意旨。不但如此,他還用些不正當?shù)姆椒ńY交玄宗親信的宦官和妃子。
因此,他很得玄宗的寵信,一直在朝中做了十九年的官。李林甫和一般人接觸。也總是在外貌上表現(xiàn)出和人很友好,非常合作,嘴里并說盡所有可以說的好聽的、善意的話??墒菍嶋H上,他的性情和他的表面態(tài)度完全相反;他竟是一個非常狡猖陰險,常常使壞主意來害人的人。但是,壞人雖然有時可以得達害人的目的,逞奸謀于一時,日子久了,人家就發(fā)現(xiàn)了地這種偽善,于是大家便在背地里說他“口有蜜、腹有劍”。即是:口上甜甜蜜蜜,心中利劍害人。唐朝還有一個做中書侍郎的李義府,平常的行動和表情,顯得非常忠厚和溫和;而且他不管和誰說話,總一定先自己咧開嘴笑,表現(xiàn)出十分誠懇和善良的樣子。其實地的心地既刻薄,又奸詐,常使用陰險的計策害人。日子久了,人家也發(fā)現(xiàn)了他的這種假面具,就在背地裹說他“笑中有刀”。像李林甫和李義府那樣的人是非常可怕的,因為也表里不一,若不小心,便要上當受害。所以“口蜜腹劍”不但是一句好成語,而且可作我們交友的戒言?!翱诿鄹箘Α焙汀靶锊氐丁彪m出自兩個人的兩個故事,但其含義是相同的,都是形容人口是心非和表里不一致;外面表現(xiàn)的很好,很討人好感,叫人愿意結交,而心里卻是盡想些壞主意計算人,謀害人。
口若懸河。
晉朝時,有一位大學問家,名叫郭象,字子玄。
他在年輕的時候,已經(jīng)是一個很有才學的人。尤其是他對于日常生活中所接觸的一些現(xiàn)象,都能留心觀察,然后再冷靜地去思考其中的道理。因此,他的知識十分淵博,對于事情也常常能有獨到的見解。后來,他又潛心研究老子和莊子的學說,并且對他們的學說有深刻的理解。
過了些年,朝廷一再派人來請他。他實在推辭不掉,只得答應了,到朝中做了黃門待郎。到了京城,由于他的知識很豐富,所以無論對什么事情都能說得頭頭是道,再加上他的口才很好,又非常喜歡發(fā)表自己的見解,因此每當人們聽他談論時,都覺得津津有味。
當時有一位太尉王衍,十分欣賞郭象的口才,他常常在別人面前贊揚郭象說:“聽郭象說話,就好象一條倒懸起來的河流,滔滔不絕地往下灌注,永遠沒有枯竭的時候?!惫蟮霓q才,由此可知。
后人就以“口若懸河”來形容人善于說話,一旦說起話來就像倒懸的河水、滔滔不絕,永遠沒有停止的時候。
司空見慣。
劉禹錫是唐朝中期一位杰出的詩人。他在朝廷任職期間,曾在政冶上謀求改革,失敗后降了職,被貶到偏僻的地方去當刺史(官職名),晚年才回京城?;鼐┩窘?jīng)揚州時,他的朋友李紳為他舉行宴會。李紳當過“司空”(官職名),家里很富有,也很講究排場。宴會上喝酒談笑,李紳又讓歌女出來演唱,并要她們向劉禹錫殷勤地敬酒。面對這種豪華場面,劉禹錫情不自禁地吟了首詩:
高髻云鬟宮樣妝,春風一曲《杜韋娘》。司空見慣渾閑事,斷盡江南刺史腸。成語“司空見慣”就是由詩句“司空見慣渾閑事”壓縮而成的。“司空”
原詩中指李紳。“見慣”是看得習慣了?,F(xiàn)在“司空”已經(jīng)失去了具體意義,這句成語用來形容看得太多、便不足為奇。
類似的成語還有“屢見不鮮”?!皩摇北砻鞔螖?shù)多;“鮮”是新鮮、新奇。也就是說,見多了就不覺得新鮮了。
大器晚成。
典故【大器晚成】謂貴重器物需要長時間才能完成。常比喻大才之人成就往往較晚?!独献印罚骸按笃魍沓?,大音希聲?!睗h王充《論衡·狀留》:“大器晚成,寳貨難售。大崇一朝輒成賈者,菜果之物也。”《三國志·魏志·崔琰傳》:“琰從弟林,少無名望,雖姻族猶多輕之,而琰常曰:‘此所謂大器晚成者也,終必遠至?!彼侮悗煹馈逗笊秸剠病肪矶骸澳耗攴矫钫?,乃大器晚成爾?!薄度辶滞馐贰返谒木呕兀骸岸幌壬卟啪们?,將來定是大器晚成的?!崩仙帷端氖劳谩匪囊唬骸白詈?,那馳名的‘白杏’用綿紙遮護著下了市,好象大器晚成似的結束了杏的季節(jié)?!?/p>
關于龍的成語和典故篇十一
屣:即鞋。本義是穿倒了鞋子,形容出迎的急促、匆忙,引申為熱情迎接?!度龂尽の褐尽ね豸觽鳌罚骸皶r(蔡)邕才學顯著,貴重朝廷,常車騎填巷,賓客盈坐。聞粲在門,倒屣迎之?!?/p>
王粲,字仲宣,東漢末期人,他的詩歌寫得好,是“建安七子”之一。當時,漢獻帝已西遷長安,王粲到長安后欲拜訪當時的文壇巨擘蔡邕。
蔡邕,字伯喈,比王粲大許多,詩、賦、文章都寫得很好,又官至左中郎將,朝廷內外都很尊重他。他的住處常常是車馬盈門,賓客滿座。
有一天,蔡邕席地而坐,與賓客們正談得高興,忽然門人傳報:王粲前來拜訪。蔡邕一聽,急忙答道:“快請,快請!”立即站起來,穿鞋去迎接。由于起身太急,連鞋也穿倒了(“倒屣”)??床嚏吣羌鼻械臉幼?,賓客們以為是去迎接一位有名望的貴客,可進來的卻是一位相貌平平的少年,賓客感到詫異。蔡邕介紹說:“這位少年叫王粲,是漢王公的孫子,他的才能,連老夫都比不上啊!”大家一聽,都把驚異的目光投向王粲。從此王粲的名聲就漸漸地傳開了。
后人由這段故事引出成語“倒屣相迎”,用來表示主人的熱情好客。也表示對來客非常尊重。
關于龍的成語和典故篇十二
《世說新語·賞譽》:“王平子邁世有俊才,少所推服。每聞衛(wèi)玠言,輒嘆息絕倒。”注引《衛(wèi)玠別傳》曰:“玠少有名理,善通莊、老?,樞巴跗阶痈邭獠蝗?,邁世獨傲,每聞玠之語議,至于理會之間,要妙之際,輒絕倒于坐。前后三聞,為之三倒。時人遂曰:‘衛(wèi)君談道,平子三倒?!薄稌x書·衛(wèi)玠傳》亦載。
晉衛(wèi)玠(字叔寶)善講莊、老義理,闡發(fā)精妙,王澄(字平子)每次聽后,都要“嘆息絕倒”,非常佩服。絕倒指身體傾側,不能支持,驚嘆的樣子。后用此典表示言談令人嘆服。
【三倒】宋·陸游:“就令覿面成三倒,未若冥心付兩忘?!?/p>
【談絕倒】宋·黃庭堅:“何言談絕倒,茗碗對爐熏?!?/p>
【玄談絕倒】唐·崔宗之:“清論既抵掌,玄談又絕倒。”
【令君絕倒】宋·陸游:“可憐對客憂自矜,談道能令君絕倒?!?/p>
【玄言衛(wèi)叔寶】明·陳子龍:“玄言不數(shù)衛(wèi)叔寶,講議時夸支道林?!?/p>
【阿平應絕倒】宋·陳師道:“過與阿平應絕倒,世間能有幾人知?!?/p>
關于龍的成語和典故篇十三
《宋書·武帝紀》:“ (桓) 玄自聞軍起,憂懼無復為計?;蛟唬骸畡⒃5缺娏ι跞?,豈辦之有成,陛下何慮之甚?!唬骸畡⒃W銥橐皇乐? 劉毅家無擔石之儲,摴蒲 (chupu) 一擲百萬; 何無忌,劉牢之甥,酷似其舅。共舉大事,何謂無成?”又 《晉書·劉毅傳》:“后于東府聚樗蒲大擲,一判應至數(shù)百萬。余人并黑犢以還,唯劉裕及毅在后?!愦螖S得雉,大喜,褰(qiin) 衣繞床,叫謂同坐曰:‘非不能盧,不事此耳。’裕惡之,因挪五木久之,曰:“老兄試為卿答。’既而四子俱黑,其一子轉躍未定,裕厲聲喝之,即成盧焉。”
摴蒲,是古代的一種博戲,有五子,擲出的花色分梟、盧、雉、犢、白,幾種得采等級。晉末劉毅和劉裕與眾人擲摴蒲為戲,一盤勝負達百萬錢。眾人都擲了犢,輪到劉毅時擲出雉,高興得他撩衣繞床大叫,劉裕最后一擲,大喝一聲,五子成盧。后以此典形容人豪放狂縱。
【劉毅擲】 宋·陸游:“萬事不禁劉毅擲,諸人誰著祖生鞭?”
【呼盧勝】宋·劉筠:“笑逐呼盧勝,歌隨解佩狂。”
【一擲成盧】 宋·陸游:“再見封侯未為快,一擲成盧安用再?”
【百萬呼盧】 宋·張元干:“少年百萬呼盧,擁越女吳姬共擲。” 宋·陸游:“百萬呼盧事已空,新寒擁褐一衰翁?!?/p>
【繞床呼盧】 清·黃景仁: 繞床懶使呼盧興,哄座慚無射覆才?!?/p>
【擲盧使氣】 唐·劉禹錫:“擲盧夸使氣,刻燭斗成篇?!?/p>
【摴蒲百萬】 清·王士禛:“摴蒲百萬皆人豪,龍行虎步非凡理?!?/p>
【五木盡作盧】 宋·陸游:“雙瞳遇醉猶如電,五木隨呼盡作盧?!?/p>
【掌下不成盧】唐·劉禹錫:“振臂猶堪呼一擲,爭知掌下不成盧?”
關于龍的成語和典故篇十四
“人琴俱亡”這則成語常用來比喻對知已、親友去世的悼念之情。
這個成語來源于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傷逝》,子敬素好琴,便徑入坐靈床上,取子敬琴彈,弦既不調,擲地曰......
王獻之的哥哥王徽之對他的弟弟非常欽佩,王獻之對哥哥也很敬重,兩人感情非常深厚。
后來,兄弟兩人都患了重病,王獻之先去世。王徽之的家人怕他悲痛,沒有把這壞消息告訴他。王徽之老是聽不到弟弟的消息,很是擔心。一天,他實在忍不住,便問家人道:“子敬(王獻之的字)的病怎樣了?為什么長久沒有聽到他的消息?是否出事了?”
家人含糊回答,不向他吐露真情。王徽之終于明白過來,悲哀地說:“看來子敬已經(jīng)死了!是嗎?”
家人知道再也瞞不下去,便說了實話。王徽之聽了也不痛哭,只是下了病榻,吩咐仆從準備車輛去奔喪。
到了王獻之家,王徽之在靈床上坐了下來。他知道獻之生前愛好彈琴,便對獻之的家人說:“把子敬的琴取來。”
琴拿來后,王徽之就在靈床上一面彈,一面想著過去兄弟兩人的情誼。他越想越悲傷,彈了幾次,都不成曲調。于是舉起琴向地上擲去,然后嘆道:“子敬!子敬!如今人琴俱亡!”
嘆罷,他悲痛得昏過去了。一個多月以后,他也離世而去。
關于龍的成語和典故篇十五
《尚書·商書·說命上》:“王宅憂,亮陰三祀。既免,其惟弗言。群臣咸諫于王曰:‘嗚呼,知之曰明哲,明哲實作則。天子惟君萬邦,百官承式。王言惟作命,不言,臣下罔攸稟令。’王庸作書以誥曰:‘以臺正于四方,惟恐德弗類,茲故弗言。恭默思道,夢帝赍予良弼,其代予言?!藢徹氏螅乱孕闻郧笥谔煜?。說(yue)筑傅巖之野,惟肖,爰立作相。王置諸其左右,命之曰:‘朝夕納誨,以輔臺德。若金,用汝作礪;若濟巨川;用汝作舟楫;若歲大旱,用汝作霖雨。……若作酒醴,爾惟曲蘗;若作和羹,爾惟鹽梅?!?/p>
商王武丁夢見先帝賜給他良臣,畫成圖像求于天下,在傅巖服役的人中找到一個叫說的人,面貌和畫像一樣,就立他作相。武丁任命時說:“如果是金屬,用你作磨刀石;如果過大河,用你作船;如果天旱,用你作霖雨?!绻鞑耍憔褪钦{味的鹽和梅(古人用梅子調酸味)。”后以此典表示君王得到有才能的臣下,以“為霖”、“鹽梅”等表示治理國家的才能。
【為霖】宋·辛棄疾:“當時一識和羹味,便道為霖消息來?!?/p>
【作霖】宋·范成大:“作霖豈必求商野,召見誰能右漢庭?!?/p>
【版筑】宋·王安石:“說窮且版筑,尹屈猶烹飪?!?/p>
【鹽梅】唐·玄宗:“舟楫功須著,鹽梅望匪疏?!?/p>
【調羹】元·朱晞顏:“莫問調羹心事,且論笛里平生。”
【夢相】宋·黃庭堅:“卜師非熊羆,夢相解靡索?!?/p>
【夢說】明·李東陽:“商家如夢說,物色總堪憑。”
【高霖】清·歸莊:“商霖當暑渥,趙日入冬暄?!?/p>
【筑巖】唐·武平一:“筑巖思感夢,磻溪想垂綸?!?/p>
【傅巖】唐·王勃:“傅巖來筑處,磻溪入釣前?!?/p>
【操筑】唐·薛稷:“操筑無昔老,采薇有遺歌。”
【爾惟鹽】宋·柳永:“太平相業(yè)爾惟鹽,化作夏商周時節(jié)?!?/p>
【板筑臣】唐·李白:“傅說板筑臣,李斯鷹犬人?!?/p>
【明王夢】清·顧炎武:“為問明王夢,何時到傅巖?”
【夢傅野】唐·杜甫:“賢非夢傅野,隱類鑿顏壞?!?/p>
【傅說霖】宋·蘇軾:“久苦趙盾日,欣逢傅說霖?!?/p>
【傅說羹】唐·李商隱:“后飲曹參酒,先和傅說羹?!?/p>
【入天子夢】唐·杜牧:“好人天子夢,刻像來爾求?!?/p>
【巖下藏名】元·耶律楚材:“巖下藏名思傅說,林間談道謁豐干?!?/p>
【和羹傅巖】唐·劉禹錫:“受賑新梁苑,和羹舊傅巖?!?/p>
【說筑傅巖】宋·陸游:“呂釣渭水濱,說筑傅巖野?!?/p>
【商巖有夢】宋·張孝祥:“清尊今夜偶然同,早晚商巖有夢?!?/p>
【殷宗惜濟川】唐·岑參:“蒙叟悲藏壑,殷宗惜濟川?!?/p>
關于龍的成語和典故篇十六
成語典故是我國傳統(tǒng)文化的精髓,在這里你不僅可以學習歷史人物的智慧,吸取歷史故事的經(jīng)驗,還可以收獲許多學習生活上的小哲理,感受歷史文化的魅力,快樂學習,成長為一個更加睿智的人,整理了許多富有哲理的成語典故,以下是:以鄰為壑。
禹在視察了各地洪水的情況后,覺得光用息壤來堵水,不能根本解決問題;更重要的,應該把水疏導出去。為此,他大力開掘溝渠讓水流到汪洋大海中去。禹帶領百姓們在野外辛勤地工作了十三個年頭,曾經(jīng)三次過自己的家門而不入。最后,他終于戰(zhàn)勝了洪水,使江河通暢,東流大海,湖泊疏浚,能蓄能灌。原來被淹沒的土地,如今又變成了良田。到了戰(zhàn)國初,有個叫白圭的水利專家,也非常出名。什么地方河堤有了裂縫、漏洞、滲出水來,他一到就能修好。后來,他被魏國請去當相國,魏國的國君對他很信任。有一次,孟子來到魏國,白圭在會見他的時候,表露出自己有非凡的治水本領,甚至自我吹噓說:“我的治水本領已經(jīng)超過大禹了!”孟子是位非常有學問的人,當場駁斥他說:“你說的話錯了。大禹治水是把四海當作大水溝,順著水性疏導,結果洪水都流進大海,與已有利,與人無害。如今稱治水,只是修堤堵河,把鄰國當作大水溝,結果洪水都流到別國去,與已有利,與人卻有害。這種治水的方法,怎么能與大禹的相比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