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結(jié)是一種對經(jīng)驗的沉淀和提煉,可以讓我們更好地吸取教訓,并避免重蹈覆轍。注意使用具體的事例和數(shù)據(jù)支持總結(jié)的觀點。接下來是一些成功人士的總結(jié)經(jīng)歷,希望能給大家一些借鑒。
山西導游詞篇一
西市街鎮(zhèn)上的人又叫它“后街”,多的昵喔油貨棧,西市街的大貨棧都是大四合院,上下兩層,有的是前后兩進,臨街還有店面。我們此刻看到的榮光店和四十眼窯院,后部都層層爬上山坡去了。在大貨棧之間有小山巷,共十三條,此刻巨匠看到的這是百川巷,垂直枚舉的冷巷既為各商號大院供給了交通便利,又有利于泄洪,可以想象當初磧口商人的聰明。因為都是做大生意的,所以那時磧口街上的“害災(zāi)”(方言,指公益性事業(yè)所需的破耗)一般都在后街起(收),好比唱戲或修橋、修廟等等。在西市街,我重點向巨匠介紹榮光店、天聚永、四十眼窯院、十義鏢局、廣生源等。
榮光店是那時聞名的大型糧油貨棧,榮光店的創(chuàng)始人王佩珩的父親,道光年間人,初到磧口買地的時辰,位于黃河干上的房基是一片亂山石坡,原首要價五百兩銀子,王父嫌貴沒買,幾天之后,他又要買時,要價漲到八百兩,他仍然猶躊躇豫沒有買,適值他在包頭濁氚摻的的長子佩珩回來,看了這塊基地,當即買下來,這時已經(jīng)出價一千二百兩,后來榮光店因為接近黃河碼頭且經(jīng)營有道,生意十分興隆,到咸康年間時,王家資產(chǎn)有白銀30萬兩,水地上千畝。榮光店的望河樓是那時貨棧老板品茶休閑與監(jiān)工的處所,伴計們在他的看管下是涓滴不敢偷懶的。
山西導游詞篇二
太原市地處大陸內(nèi)部,距東部海岸線較遠,其西北部為廣闊的歐亞大陸腹地。在全國氣候區(qū)劃中,屬于暖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類型,氣候的形成主要受太陽輻射、大氣環(huán)流、地理環(huán)境三個因素的綜合影響。太原地區(qū)所處的北半球中緯度地理位置和山西高原的地理環(huán)境,使之能夠接受較強的太陽輻射,光能熱量比較豐富,在農(nóng)業(yè)光能利用劃分上屬于高照率范疇;同時,受西風環(huán)流的控制及較高的太陽輻射的影響,又使其氣候干燥,降雨偏少,晝夜溫差大,是典型的的大陸性氣候。
太,古通“大”,如太宰亦作“大宰”,太子亦作“大子”;大、太也有差異,太者大加一點,猶言比大還大,表示大之不盡,或謂很大、極大。
原,指寬廣平坦的地形,若平原、高原、草原、沙原、苔原者然。中國最早詮釋詞義的專著《爾雅》說:“廣平曰原?!卑拙右住顿x得古原草送別》有“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毛澤東在《沁園春·雪》中寫道:“山舞銀蛇,原馳蠟象。”皆“原”之妙用。
太原,是一座具有4700多年悠久歷史的中華古城。以其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化、豐富的資源而聞名天下。太原文化淵源淳厚,與全國任何一個歷史古城相比,包括著名的古都北京、西安、杭州、開封、洛陽在內(nèi),都毫不遜色。唐代大詩人李白曾經(jīng)盛贊太原“天王三京,北都其一”“雄藩巨鎮(zhèn),非賢莫居”。歷史文化是古城太原最大的一筆精神財富。太原曾經(jīng)是唐堯故地、戰(zhàn)國名城、太原故國、北朝霸府、天王北都、中原北門、九邊重鎮(zhèn)、晉商故里……“無端更渡桑干水,卻望并州是故鄉(xiāng)”。只要來過太原的人,都會深深地陶醉在它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之中。
山西導游詞篇三
平遙城池呈方形,城墻周長6163米。南城墻隨中都河蜿蜒而建,其余三面皆直線相圍。城墻高8~10米,底厚8~12米,頂厚3~6米。墻身素土夯筑,分層鋪設(shè)稻草為拉筋,外壁城磚白灰包砌,頂部青磚鋪墁,內(nèi)向設(shè)瀉水渠道。環(huán)城墻辟城門6道,東西各二,有上下門之分;南北各一。各門交錯設(shè)置,門外筑甕城,內(nèi)外皆用條石鋪墁,門洞上原建城樓各一。城墻四角設(shè)平臺,原各建角樓一座,現(xiàn)城門樓角樓失存。城墻東南隅建有魁星樓和文昌閣,亦俱廢。東墻城門上尚存尹吉甫點將臺。城墻內(nèi)側(cè)筑馬道。城墻外壁分段筑馬面71堵,上建敵樓各一,中架木板,外設(shè)箭孔。城墻上設(shè)女墻高0.6米,堞口高2米。
平遙城依照“因地制宜,用險制塞”的原則修建,風格古樸,重視防御,工藝和用料均以精良著稱。城池平面呈方形,南側(cè)城墻沿中都河而建,故略顯蜿蜒。城墻高12米左右,平均寬3.5米,周長6.4公里。墻外有護城河,寬度和深度均為4米。墻體內(nèi)為土筑,外用白灰包砌,頂部用青磚鋪墁,內(nèi)側(cè)設(shè)馬道和內(nèi)向排水渠道。墻上有6座城門及門樓,四角各筑1座角樓,每隔50米便筑料敵樓1座,共有72座,垛口共計3000多個,據(jù)說是按孔子有弟子三千、賢人七十二來設(shè)計的。不過除了城門和垛口,其余已大都殘壞。六座城門中,南北各有一座,東西分別有兩座,東西門外均筑有附屬的甕城,形如烏龜?shù)念^尾和四足,并且城內(nèi)街道布局亦頗似龜背紋絡(luò),故有“龜城”之稱。
平遙城墻的東南角和東門,分別有文昌閣(現(xiàn)已不存)、魁星樓和尹吉甫點將臺等建筑。南門部分墻段曾在20_年倒塌,20_年已獲重修。除此以外的其余大部分墻體都保存較好,與陜西西安城墻、湖北荊州城墻、遼寧興城城墻等并列為中國現(xiàn)存最好的四座古城墻。
山西導游詞篇四
隨著時代的變遷,經(jīng)濟的飛速發(fā)展,太原已經(jīng)變成了一座繁華、熱鬧、富有現(xiàn)代氣息的'大都市!美麗的街道上,寬闊的馬路,高聳林立的幢幢樓房。到處都是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
新十大建筑扮靚我們的省城太原,山西大劇院、山西體育中心、太原煤炭中心、山西大醫(yī)院、山西科技館、太原美術(shù)館、山西博物館……放眼望去,一個個被賦予了使命和生命的建筑拔地而起。太原國際機場新航站、太原鐵路客運南站,這些昔日的藍圖構(gòu)想一步步變?yōu)榱爽F(xiàn)實!
中博會召開之際,備受矚目的太原,十大建筑整裝待命,這些代表著龍城現(xiàn)代新形象的建筑群向來自五湖四海的嘉賓盛情綻放,展示著古城太原迷人的魅力!每當夜幕降臨,華燈高照,十大建筑籠罩在燈的海洋中,無比壯觀、無限美好!
夜晚走在繁華的大街上,路燈亮了起來,河水亮了起來,小橋亮了起來,人的心情也亮了起來。迎澤橋、漪汾橋、火炬橋、祥云橋、勝利橋、南內(nèi)環(huán)橋……映著汾河的美麗妖嬈。這些橋在霓虹燈的照耀下,變得更加美麗,更加動人。
假如,你站到高處去看我們這座美麗的城市,你就會發(fā)現(xiàn)在橋下行駛的汽車像奔流不息的銀河一樣在流淌,每一輛車燈串起來就像一條金色的巨龍在路中搖擺。你看那火炬橋,看上去就像一把在熊熊燃燒的火炬一樣!汾河兩岸風景如畫,百花盛開,游人置身其中,如在花中走,如在畫中游!
??!美麗的太原城,是我可愛的家鄉(xiāng),一座座大橋,一條條街道,把太原裝飾的那么秀美!請大家都來太原游玩,我相信所有人都會喜歡太原城這美麗而繁華的都市!
山西導游詞篇五
中國國學之一的傳統(tǒng)書法,在李家大院浮現(xiàn)的更是極盡描述,匾額、春聯(lián),內(nèi)容富厚,導游知識,字體工致,洋洋大觀,是書法喜愛者的進修寶庫,連年來受新體書風的影響,真正靜下心來寫字的人越來越少,寫工致字的人更是云云,傳統(tǒng)文化的丟失已經(jīng)很嚴峻了,年青人大大都都不會寫漢字,不消說繁體字,簡化字都不會寫了,完全依靠電腦。
李家大院私塾有如下一副春聯(lián):“知道墨客賦綢繆,止丘黃鳥葉綿蠻”。這是一幅與教誨有關(guān)的聯(lián),上聯(lián)“知道墨客”是指通曉大道的墨客,這雖然是指學識博深的先生,下聯(lián)的“止丘黃鳥”指幼小門生,“綢繆”二字《辭書》是“細密纏縛貌”,指先生在身傳嚴教,“綿蠻”二字《辭書》是“小鳥貌”,指門生朗朗書聲。
以上表明可以講的通,可是作者的原意并不但云云,由于“綢繆”和“綿蠻”兩詞出自《詩經(jīng)》、《唐風》和《小雅》作者引用了兩篇的篇名,“綢繆”篇寫的是有情男女在夜間相遇,男主人異常歡快,碰著了模樣大度的心上人,在思考著怎樣看待這么瑰麗的尤物。這里私塾聯(lián)的上聯(lián)指先生對本身可愛的門生感想滿足,出格喜好,在想怎樣善待本身的門生?!熬d蠻”寫一個行役的年青人,疲憊不堪,路上碰著一位貴族,這位貴族給他飲食,輔導他并讓他乘上本身的車,全詩以唱的情勢寫出,這里的貴族雖然指先生。先生在歌詠本身的學子,門生也在愛慕本身的先生,先生“賦”意吟誦詩篇,門生“葉”意即讀唱。師生之間和氣相處,穆雍相待,互動領(lǐng)悟和李家大院的調(diào)和空氣很合拍,是師生之間的一首贊歌。假如沒讀過《詩經(jīng)》的人就不會領(lǐng)會到云云深條理的內(nèi)含,此聯(lián)掛在李家大院私塾,美哉、妙哉。
李家大院的書法是傳統(tǒng)的漢字,很見功力,是我們進修傳統(tǒng)書法很好的摹仿尺度,全部春聯(lián)對仗工致、平仄、精確,修辭精妙,的確是文學藝術(shù)博物館。
其它李家大院的認真人講此刻正在編寫《李家大院》電視持續(xù)劇,我們等候繼《喬家大院》、《走西口》反應(yīng)晉文化優(yōu)越的電視劇之后再一次拍出驚動世界的《李家大院》經(jīng)典之作。
山西導游詞篇六
朋友們,我們今天游覽的目的地,就是素有雄、險、奇、秀于一體的太行大峽谷。
太行大峽谷位于林濾山中,說起來古名隆濾山。東漢延平元年(公元120_年)避殤帝劉隆名諱而改名林濾山,主體就是位于河南、河北、山西三省交界處的林州市境內(nèi)的南太行山,整個山體南北長74公里,東西寬29公里,總面積1760平方公里。
林濾山奇峰林立,山勢嵯峨,崖谷密布,瀑布高懸,共有大小山峰7658座,大型幽谷7845條,造就了許多奇特的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這里現(xiàn)存古長城遺址1處,古塔9座,洞窟5處,石刻造像300多尊,其中省級文物保護單位9處,縣級文物保護單位7l處。這里森林茂密、古樹參天,水溪潭池、飛瀑銀花,重巖疊嶂、姿態(tài)萬千,構(gòu)成了一幅幅變幻無窮的山水風景名勝圖。
朋友,在我們的正前方山頭上,可以看到一個巨大的壑口,這便是聞名退還的魯班壑,也逝代山前通往石板巖鄉(xiāng)和山西平順縣的惟一通道。
這里地勢險要,海拔1172米,橫寬110米,200余米高的絕壁聳立兩側(cè),有一夫當關(guān),萬夫莫開之勢。在太行隧道未修通以前,石板巖鄉(xiāng)的老百姓要想到縣城,只能肩挑手提爬過這1000多米高的壑口,非常艱難。
山西導游詞篇七
各位游客:
大家好!非常歡迎你們到杏花村古井文化園參觀游覽,我是景點導游×××。
池州杏花村以杜牧的《清明》詩而聞名,古有杏花村十二景,復(fù)建杏花村是池州幾代人的夢想,這座牌坊就是杏花村復(fù)建的一個重要標志,牌坊上的“杏花村”三個字是我國現(xiàn)代著名詩人艾青題寫的。
大門兩邊有一幅對聯(lián):“旭日照池州出墻紅杏引春風四時飄綠雨,曉鐘驚世界耀眼瓊花香碧宇千里醉丹霞”,寓意改革開放的春風和池州優(yōu)美的生態(tài)環(huán)境引來無數(shù)外商來池州投資興業(yè),也才有了杏花村復(fù)建的開始,我們今天看到的這個古井文化園就是旅歐華僑詹曉榮先生投資興建的,下面就請大家隨我進園參觀,一起探尋杜牧筆下的杏花村。
我們正前方這座山,上面刻有杜牧的《清明》詩,是大書法家啟功的手跡,讓我們走近看看。不知大家有沒有注意到,這首詩的書寫不是按照正常的四句詩進行排列的,其實古時候人寫字很多都是這樣的。傳說古時候有個書法家用此詩為人題寫紙扇,持扇者不知扇上為杜牧之詩,便把它讀成:“清明時節(jié)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边@樣一讀便成了一首絕妙的好詞,不知道是巧合還是藝術(shù)家的共同靈感,我們啟功老先生寫這首詩也是這樣的。有關(guān)《清明》詩的有趣話題很多,相傳清代大文人紀曉嵐,就是電視劇《鐵齒銅牙紀曉嵐》中的紀曉嵐,覺得該詩不夠精煉,便每句刪去兩字,成了五絕:“清明雨紛紛,行人欲斷魂。酒家何處有?遙指杏花村?!焙髞硪灿胁簧偃烁倪^此詩,但真正流傳到現(xiàn)在的還是杜牧的這首《清明》詩。(關(guān)于《清明》詩的傳說還有很多故事,大家有興趣可以買一本我們公司編的《旅游指南》看看。)
接下來我們看山的另一側(cè),是公園的園記和杜牧的生平簡介。下面我就把杜牧的生平作一下簡單介紹:
杜牧,陜西人,靠近現(xiàn)在的西安市,是晚唐著名的詩人,后人為區(qū)別杜甫稱其為“小杜”。公元844年開始杜牧在池州做了兩年的州官,當時叫刺史,足跡遍布池州美麗的山水。留下詩歌40多首,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清明》詩。杜牧在池州為老百姓做了不少好事,如減輕賦稅、抓社會治安、造計時器、修建一些頗有影響的建筑等等。但真正和旅游有關(guān)的還是保護九華山的寺廟,當時在845年的時候發(fā)生了一次大規(guī)模的“滅佛”活動,杜牧對九華山剛興起的寺廟進行了有效的保護,為后來九華山旅游的發(fā)展奠定了基礎(chǔ),不然我們今天看到的九華山可能就是兩樣的,所以池州老百姓永遠地記著他,現(xiàn)在池州市的很多地名也和他有關(guān),如杜湖、杜塢大橋等。我們在規(guī)劃中準備在公園的東側(cè)建一座杜公祠(杏花村過去就有杜公祠,是杜氏后人所建,清代知府李暲撰寫《建杜公祠記》,現(xiàn)在遺址早廢。)
現(xiàn)在我們向前走,順著我手指的方向是一顆古老的樹,大家知道這是什么樹嗎?是樟樹,樟樹是我們池州市的市樹,那你們知道我們池州市的市花是什么花嗎?是杏花(池州市樹市花是2002年3月29日池州市第一屆人大常委會第八項會議通過的)。
大家請隨我這邊走,現(xiàn)在我們來到的是杏花村千年古井遺址所在地,這座頗具唐朝風格的建筑就是黃公井院,(指著對聯(lián))“紅杏花開泉香一井,黃壚酒熟詩醉千秋”,很有氣勢吧?,F(xiàn)在就讓我們來看看這口井吧,這口井是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井的內(nèi)壁四周都是青磚砌成的,深有9米,據(jù)文物部門考證確是唐代古井,有1000多年的歷史。大家再看一下井邊“杜刺史行春處”這塊碑,是由明代大文人李歧陽題寫的。(指著雕像)這是黃公的雕像,旁邊一副對聯(lián):“幸得仙人傳絕技,欣將名酒醉奇葩?!眰髡f當年黃公釀得一手好酒,供不應(yīng)求,仙人鐵拐李路過此處,看到黃公夫婦忠誠勤懇,就暗中點化井水幫助他,后來在酒供不應(yīng)求時井水都可以當酒賣,黃廣潤的夫人說:“酒雖好,豬無糟?!?/p>
現(xiàn)在我們從后邊走,去實地看看酒是怎樣釀出來的,酒糟又是什么樣的。(手指酒壇)這塊空地上的大酒壇,有4米多高,是貯藏黃公酒用的,黃公酒是我們公司注冊的商標,那個小井樣的標志是我們公司的徽標。現(xiàn)在我們可以聞到酒香了,(走進釀酒坊)這位就是黃公的后代黃師傅,這是發(fā)酵池,這是煮熟的飯,釀酒要用米和糠,100斤大米要兌20斤糠呢,現(xiàn)在我把工藝流程向大家介紹一下:首先將大米隔鍋蒸熟,待熟飯冷卻至40℃左右放入酒麯等發(fā)酵材料,再入發(fā)酵池發(fā)酵,10天后起池再上鍋蒸,利用循環(huán)水加熱后出酒。
山西導游詞篇八
各位朋友:
大家好!
我是安徽旅行社導游員王萍,三橫一豎的王,萍水相逢的萍,大家口譯叫我“小王”,很高興能為大家服務(wù)。歡迎來到國家歷史文化名城——xx縣??吹酱蠹遥揖陀幸环N熟悉的感覺,仿佛上天早就安排,冥冥之中牽引著我們一起走過,相遇在這茫茫人海。在接下來的一天里,小王將陪同大家游覽xx縣古城墻、劉安墓、報恩寺、安豐塘等主要景點。預(yù)祝大家玩得開心! xx縣古稱壽春、壽陽,位于安徽省中部、淮河中游南岸,依八公山,傍淮、淠河,同省會xx市接壤,與國家能源城xx市毗鄰,是安徽省重點旅游城市之一,1986年被國務(wù)院批準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為什么xx縣是歷史文化名城呢?因為早在春秋時期xx縣就是政治、經(jīng)濟文化中心,它古屬淮夷部落,夏為揚州域,商周為州來國地,春秋屬楚。漢時淮南王劉安建淮南國之都城于此,三國是為魏地,已是十余萬人的重鎮(zhèn)。自晉以后到唐、宋,xx縣繼續(xù)以繁華著稱于世,所謂“揚(州)壽(州)皆為重鎮(zhèn)?!?你看xx縣的古城墻,是全國唯一保存較完好的一座宋代城墻,磚壁石基、周長7147米。它雖無明長城之宏偉 ,卻也經(jīng)歷了千年的風雨考驗。xx縣城外四面環(huán)水,正陽關(guān)乃是六安境內(nèi)淠河穎河入淮之處。1991年的那場大洪水大家都還記憶猶新吧?當時來勢洶洶的洪水不知沖毀了多少堤壩,多少人的家園,唯有這座千年古城在肆虐的洪水中巍然屹立,毫不動搖。難道您不好奇這么古老的古董墻是如何能抵抗住洪水如此猛烈的沖擊和攻勢嗎?奧秘就在他的東西南北四個正門和甕門里。呆會到了古城墻我再跟大家詳細解說。成語“城門失火,殃及池魚”也是出自這里。你說的也不算錯,不過咱們到xx縣來住看是什么?是文化,是將近兩千年的歷史中繼承下來的古文化!xx縣 在歷經(jīng)千年的洗禮之后,早已沉淀成一本耐人尋味的書。所謂,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xx縣城小,文化精深。我們所熟識的很多的成語,像“風聲鶴唳”、“草木皆兵”等等都是出自于此地。 xx縣是我國六十二個歷史文化名城之一,城內(nèi)無處不透著一個“古”字。再看xx縣的山頭——八公山,位于淮南與xx縣的交界之地,瞰淮河,臨淝水,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是我國歷史上著名的“淝水之戰(zhàn)”的古戰(zhàn)場。成語“草木皆兵”、“風聲鶴唳”皆出自于這場以少勝多的著名戰(zhàn)役。主峰僅有242米,和桂林的山一樣小巧秀氣 。可是“山不在高,有仙則名” 、“一人得道,雞犬升天” ,相信大家都不陌生。西漢淮南王劉安都壽春,劉安篤好神仙黃白之術(shù),賓客甚眾,門下八位賢士蘇非、李尚、田由、左吳、伍被、毛被、雷被 、晉昌人才尤為出眾,號稱“八公”。八公聚此煉丹,丹藥方成,劉安因被告謀反畏罪自殺,八公除雷被一人外均被誅殺。后傳說漢武帝派宗正前往捕解,劉安吞服丹藥與罷工攜手升天,余藥雞犬啄食也隨之升天。你看,這一下子不知出了多少的神仙,他能不出名嗎?八公山上現(xiàn)在尚留有他們當時留下的升仙臺,還有后人們?yōu)榧o念他建的淮南王廟以及淮南王墓。
說到淮南王墓有句話不知大家有沒有聽過,“南方才子北方將,西安的黃土埋皇上?!蹦窃蹅儀x縣的黃土埋什么呢?全是王侯和將相。都有哪些呢?請您聽我慢慢報來:有咱們剛才提到的“豆腐鼻祖”淮南王劉安,趙大將軍廉頗墓,一代賢君春申軍墓,楚烈王墓、春秋魯國單父宓子賤墓,曹操謀士荀彧之墓等等。此外楚蔡兩國王侯和公卿貴族的墓葬也多在縣境。這些黃土內(nèi)埋的全是名人精英?;茨贤鮿苍趬鄞汉汀鞍斯蓖瓿闪死^《呂氏春秋》之后,我國古代第二部集體編寫的巨著《淮南子》。它論述的煉丹術(shù),在化學發(fā)展史上有重要意義。書中提出二十八宿、二十四節(jié)氣和干支紀年法對天文學有重大貢獻。廉頗是趙國大將軍,“紙上談兵”,“負荊請罪”這兩個故事相信大家都不陌生,都與廉頗有關(guān)。戰(zhàn)國四君子之一的春申君廣納天下賢才,黃歇被封于此,后被王舅李園“伏死士”刺殺于壽春棘門之內(nèi)。為紀念黃歇,后人在城內(nèi)建春申坊、春申臺。荀為曹操之謀事,因反對曹操稱魏公,操以“空器”饋食,荀彧自殺于壽春,葬于城南門外。
xx縣報恩寺光頭沒有,但是有骨頭。嘿嘿,這可不是什么普通的骨頭,而是佛舍利!報恩寺 在xx縣城關(guān)東北角,舊名崇教禪院、東禪寺,據(jù)《壽州志》記載,此寺始建于唐貞觀年間,據(jù)穿傳是唐玄奘法師所建,迄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的歷史。全寺總面積 14700多平方米,其規(guī)模之大,建筑之雄偉,在江淮大地上可謂首屈一指。明洪武年間改為今名。明末清初宿十八羅漢,堪稱藝術(shù)珍品,現(xiàn)為xx縣博物館所在地。院正中是宋塔地宮,原為九級的北宋舍利磚塔,后倒塌六級,殘存的三級因危及游人安全, 于1977年拆除。清基時發(fā)現(xiàn)了塔下的地宮,地宮有彩繪壁畫,地宮內(nèi)有一石棺。也許大家覺得這石棺沒什么了不起,材料也不珍貴,的確,但是在過去達官貴人墓中不少都用石棺,但并不是直接用石棺殮尸,而是棺中有棺。打開石棺一看,果不其然,內(nèi)有一銀棺,是用銀質(zhì)薄片捶揲鉚接而成,棺蓋上飾有雙龍戲珠圖案,棺身一側(cè)有十個佛門弟子緩步徐行敲鈸送葬的場面,另一側(cè)是釋迦牟尼半臥象,后有十大弟子精心守護,神情莊重。這個場景描述的是佛祖時的場景。銀棺內(nèi)有一金棺,金棺上書“重佛舍利”, 內(nèi)裝滿舍利子。不過據(jù)說,全為影骨。
不知不覺中,我們就到了安豐塘。安豐塘古稱“芍陂”,被譽為“天下第一塘”,為春秋時期楚相孫叔敖所造,至今已有2500多年歷史。安豐塘位于xx縣縣城南30公里處,是我國古代著名的四大水利工程“安豐塘、漳河渠、都江堰、鄭國渠”之一,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塘堤周長25公里,面積34平方公里,蓄水量1億立方。放水涵閘19座,灌溉面積93萬畝。安豐塘是我國水利史上最早的大型陂塘灌溉工程,選址科學,工程布局合理,水源充沛。它的建造對后世大型陂塘水利工程提供了寶貴的經(jīng)驗。千百年來,安豐塘在灌溉、航運、屯田濟軍等方面起過重大作用。新中國成立后,政府多次投入資金對安豐塘進行維修,充分發(fā)揮古塘效益,灌區(qū)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有了很大發(fā)展,xx縣也被列為全國商品糧生產(chǎn)基地縣。一些國內(nèi)外專家學者先后到此參觀,對安豐塘水利工程歷史之久長,設(shè)計建造之科學而且至今仍發(fā)揮著巨大效益評價極高。安豐塘北堤外側(cè)的孫公祠,是古人為紀念創(chuàng)建芍陂的楚相孫叔敖而建。祠內(nèi)藏有古碑刻二十余方,是研究安豐塘水利史的珍貴資料,其中許多具有很高的書法藝術(shù)和鑒賞價值。
“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一天的行程就快結(jié)束了,小王也將要和大家說聲再見了。如果小王有什么做的不夠好的地方,還請大家多多擔待,多提意見,以便更好地為大家服務(wù)。最后,祝大家能有一個美好的回憶,期待和各位的再次相逢。謝謝!
山西導游詞篇九
女士們、先生們:
大家好!我們現(xiàn)在已經(jīng)進入了懷仁縣境,1100年前,晉王李克用和遼太祖耶律阿保機在這里會盟,兩朝太祖易袍換馬、義結(jié)金蘭。后來,石敬瑭將燕云十六州割讓給遼國,遼太祖取“懷想仁人”之意,將這里命名為懷仁縣。您如果進入懷仁縣城,就可以看到晉王李克用和遼太祖把臂盟誓的雕像。
“雁門關(guān)外野人家,不植桑榆不種麻。百里并無梨棗樹,三春哪得桃杏花。六月雨過山頭雪,狂風遍地起黃沙。說與江南人不信,早穿皮襖午穿紗。”朋友們,我們現(xiàn)在正行駛在遼闊的金沙灘古戰(zhàn)場上,只不過歷史上蒼涼雄渾的景象已經(jīng)換成了眼前綠色的新裝。透過車窗,映入眼簾的是連片的樹林和茂盛的莊稼。不過,當我們來到金沙灘,仍然會在心中涌起一種莫名的悲涼,當我們的視線穿越1000年的歷史時空,一幕印刻在中華民族記憶深處的大戰(zhàn)就會歷歷出現(xiàn)在眼前,那隆隆的戰(zhàn)鼓聲將楊家將的慷慨悲歌演繹了整整一千年。其實,血戰(zhàn)金沙灘的故事大家已經(jīng)很熟悉了,從小到大我們從老人嘴里聽、戲臺上看、收音機里聽、電視機里看、電影院里看、書本上面讀,楊家七郎八虎有的戰(zhàn)死、有的被俘、有的出家、有的被害,老令公血濺李陵碑,只有六郎一人大難不死,卻仍然鎮(zhèn)守雁門、為國盡忠,乃至連楊門女將也個個巾幗不讓須眉,臨危時刻披掛上陣、血染疆場,真可謂是滿門忠烈、氣壯山河。金沙灘——是楊家將賦予了這三個普通漢字以忠勇愛國、慷慨激昂、凜然正氣的文化內(nèi)涵;金沙灘,從歷史走到今天,血染的沙場已經(jīng)變成了美好的家園,然而當我們走過這片熱土,會感到這里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是那樣的肅穆,正象詩人白樺說的那樣:“鮮血灑在戰(zhàn)場,公道自在人心,思念留在民間,一千年的悲歌從古唱到今”。
其實,在中國歷史上,金沙灘大戰(zhàn)的本來面貌本來并不是這樣的,楊老令公也不是撞李陵碑而死,而是由于作為三軍統(tǒng)帥的潘美和王侁沒有按照原先約定好的計劃協(xié)同作戰(zhàn),導致戰(zhàn)略失利,在金沙灘以南100多里的神池縣陳家谷被俘后絕食三日而亡。好,前面要到應(yīng)縣了,除了赫赫有名的大木塔,應(yīng)縣還是楊家將的生死冤家——遼國蕭太后的故鄉(xiāng)。
山西導游詞篇十
大同是中國最大的煤炭能源基地之一,國家重化工能源基地,神府、準格爾新興能源區(qū)與京津唐發(fā)達工業(yè)區(qū)的中點。下面是山西大同導游詞,希望可以幫到大家。
大家好!
大同,山西省省轄市,是中國首批24個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之一、中國首批13個較大的市之一、中國九大古都之一、國家新能源示范城市、中國優(yōu)秀旅游城市、國家園林城市、全國雙擁模范城市、全國性交通樞紐城市、中國雕塑之都、中國十佳運動休閑城市。
大同是山西省省域副中心城市,山西省第二大城市,位于山西省北部大同盆地的中心、晉冀蒙三省區(qū)交界處、黃土高原東北邊緣,實為全晉之屏障、北方之門戶,且扼晉、冀、內(nèi)蒙之咽喉要道,是歷代兵家必爭之地,有"北方鎖鑰"之稱。
大同古稱云中、平城,曾是北魏首都,遼、金陪都,境內(nèi)古跡眾多,著名的文物古跡包括云岡石窟、華嚴寺、善化寺、恒山懸空寺、九龍壁等。
大同是中國最大的煤炭能源基地之一,國家重化工能源基地,神府、準格爾新興能源區(qū)與京津唐發(fā)達工業(yè)區(qū)的中點。素有"鳳凰城"和"中國煤都"之稱。
大同這座有著獨特自然地理條件的城市,歷經(jīng)多年的投資與建設(shè),城市綠化與園林覆蓋取得明顯效果。2014年1月14日,大同市被國家住建部正式命名為"國家園林城市"。
今天,我們來到了山西大同。聽說,大同的刀削面特別出名,像飛刀一樣快。啊!我真是迫不及待的想去試試看看了。來到餐廳,居然還有表演和體驗的。只見在臺子前,一個師傅熟練地從旁邊的盆子里抓上了一把干面粉,均勻地撒在木臺子上。接著,他拿起了一個上面有面粉的木板,用一個不銹鋼的小剃刀,飛快地削著,削下來的面條子就是所謂的刀削面了。那刀削面真的像山西八大怪中說的一樣,刀削面真的像飛刀一樣快。不僅快,而且下降的速度很有節(jié)奏感,都是先往上,然后往里過,慢慢的下降,最后一下子飛到了臺子邊緣。我自己的看著,看得目瞪口呆。那些刀削面不僅速度一樣,而且是一樣薄呢。
"啪"的一聲,我感覺有什么東西掉到了我頭上,一摸,啊!原來是刀削面。"小朋友,請不要把頭伸進去。"我心里還納悶?zāi)亍N液鋈幌肫鹆祟^上的刀削面,一看。原來是我的頭伸到臺子上了!過了一會兒,當面團只剩下一半的時候,師傅停下了。我心里一愣,不知道他想干什么。接著,其他人就開始排隊了。我恍然間明白了,從隊伍中間插了進去,然后被擠了出來,又回到了隊伍末尾。我吐吐舌頭,等待著。等到我的時候,我先很酷地挽起了我的短袖的袖子,深呼吸了一下,然后拿起了剃刀和木板,準備向大家露一手。但是,事情比我想象的難多了。
我先前是拿著剃刀不知道怎么剃,然后撓了撓腦袋,想起了刀削面是像削水果一樣削的,但我忘記了是往上削還是往下削。于是我想:刀削面是從上到下降落的,那應(yīng)該就是往上削吧!于是我開始往上削。第一次刀削面降落在了我面前,我挺得意;第二次刀削面掉下去了;第三次我可倒霉了,刀削面不知道飛哪去了。這時,表姐笑了起來,我有點迷惑,有一種不祥的預(yù)感。我一般想問題都要摸摸頭,我一摸......啊!我叫了起來,原來又是掉在我頭上了。剛剛沒擦,刀削面在我的頭上堆了起來。我用紙巾把刀削面擦掉,然后試著往下削。這回我成功了,十分開心。啊!做刀削面真好玩!
春天,那里萬物復(fù)蘇,泉水丁冬,小花在溫暖的陽光下照耀著,為人們展示出了自己美麗的面貌,她就像害羞的小姑娘掩面而笑.她那誘人的魅力,讓你感覺到像是沉浮在花海中.小草也微微探出頭來,風姑娘輕輕的撫摸著她那幼小的身軀,在風姑娘的幫助下她把身子傾斜過來,好像要告訴人們她現(xiàn)在非常舒服.柳樹也抽出了點點翠綠的嫩芽,從遠處看,好象是綠色的霧彌漫了整個"世界".柳樹甩著長長的辮子,迎風起舞.它們有節(jié)奏的來回搖擺,好象在歡迎我們的到來.夏天,到了晚上,抬頭仰望天空,天空就像平靜的海面湛藍,靜謐.星星像一顆顆寶石閃爍著光芒,又像頑皮的小孩眨著眼睛.天空是多么的美麗啊!大同的晚上是最美麗的時候,傍晚坐在院子里,柔和的微風從你耳邊吹過,你的頭發(fā)時而立,時而倒;時而前,時而后;有節(jié)奏的"跳動"著.這里雖然是夏天,但你絲毫感覺不到炎熱.秋天,正是豐收的好季節(jié).大地產(chǎn)下了它豐碩的果實:沉甸甸的稻子,金黃色的麥穗,又大又紅的地瓜,紅彤彤的蘋果等等.各種五顏六色的菊花,月季,桂花等在濃露之下閃耀著,一點兒沒有褪色.這里的冬天更是美麗,早晨推開門出去時,刺骨的寒風呼呼的吹著,不時的向我襲來.并且,偶爾會有頑皮的小雪花紛紛揚揚的落下來,就像跳舞一樣.六角形的雪花各式各樣:有的像銀針,有的像落葉,還有的像碎紙片......煞是好看.這美麗的雪景使人們沉浸在清新的空氣里.到處銀裝素裹,美不勝收.冬姑娘真是心靈手巧啊!付出一年辛勤勞動的人們,更是感受到豐收的喜悅.這就是我的家鄉(xiāng)——大同,美麗有可愛,我愛我的家鄉(xiāng)!
山西導游詞篇十一
從山西省運城市市區(qū)北行15公里,在蜿蜒百里的鳴條崗西端,坐落著全國聞名的舜帝陵廟。對此,許多文人墨客曾著文褒贊。明人相宗皋寫道:“觀廟之形勝,北枕孤峰,涑水之波濤繞于后;南對條山,鹺海之鹽花獻于前。右纏黃河玉帶,媯油厘降之風猶存;左拱香山瑤臺,歷山耕稼之跡如故?!逼涞乩憝h(huán)境可謂形勝壯美。
舜,姓姚,名重華,因其祖先曾封于虞(今永濟市虞鄉(xiāng)鎮(zhèn)),故史稱虞舜。舜是傳說中我國氏族社會后期部落聯(lián)盟領(lǐng)袖。傳說舜年幼喪母,經(jīng)常受后母虐待和父親的棒打。但他卻以孝悌而聞名天下。后受四岳推舉,堯命他攝政,并將其女娥皇、女英婚配與舜。舜舉賢任能,舉薦“八愷”、“八元”著稱的蒼舒等十六人輔佐堯帝,除去鯀、共工、顴兜、三苗等惡人,使天下大治。堯死后,舜即位,又咨詢四岳,挑選賢人,治理民事。特別是命禹治平水患,使民安居樂業(yè)。故受萬民擁戴。死后葬于鳴條崗。
舜帝陵廟始建于唐開元二十六年(738),后毀于元末戰(zhàn)火中。明正德初(1506),鄉(xiāng)人重建。但在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的大地震中又遭毀壞。明萬歷三十一年(1603),安邑縣令吳愈再次重建。在清嘉慶二十年(1815)的大地震中又為瓦礫,僅存正殿。次年,在鄉(xiāng)人王步洲等倡導下,重建舜廟。
舜陵坐北朝南,占地70畝,神道13畝,奉祀香火地17畝。沿舜陵外城遺址緣坡而上,即為神道,兩旁夫妻柏夾道聳立。行百余步,進陵廟大門,便見到磚砌的方形墓冢,陵高3米,周圍51米。陵前嵌有邢其任書寫的“有虞帝舜陵”石碑,旁立“有虞氏陵”石碣1塊。陵冢上槐相交翠,郁郁蔥蔥。繞陵北行約三十米,即是皇城,又名離樂城。進拱形城門,內(nèi)以戲樓、卷棚、獻殿、正殿、寢宮為中軸線,東西兩側(cè)配以廊房及鐘、鼓二樓,構(gòu)造布局嚴謹,左右對稱。主建筑正殿,建造于臺基之上,重檐歇山頂,斗拱五鋪作,面闊五間,進深五椽。殿內(nèi)泥塑的舜帝坐像,頭戴冕旒,身著袞服,神態(tài)莊嚴,栩栩如生。正殿之后,原建寢宮三楹,內(nèi)塑娥皇、女英像,昔已毀于戰(zhàn)火。陵廟東南,舊時曾建大云寺,為守陵僧侶居住,亦稱“守陵寺”,于解放初拆毀。
20xx年舜帝陵廟被列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山西導游詞篇十二
歡迎大家來到這!我是你們的導游,我姓x,大家可以叫我小x。為了便于大家參觀游玩,下面我首先大家介紹一下。
蟒河,稱之為河,實則是山,處于黃土高原南端的太行、太岳、中條三大山系的交匯處,位于陽城境內(nèi)的桑林鄉(xiāng),是華北地區(qū)的一顆璀璨的明珠。
蟒河自然保護區(qū)山高坡陡,林深葉茂,四季清泉常流,高山植被常綠,漫步林前小徑,只見那滿山遍野獼猴群掛滿枝頭。隱身石后細看,猴之王國,樂趣無窮??`藤,吊耍千秋;有的攜嬰抱子,盡享天倫;也有的東追西趕,躥上躥下;還有的磨肩擦耳,啃果嚼食。一見有人出現(xiàn),領(lǐng)首猴王高叫一聲,群體奔竄如箭,霎時跑得無影無蹤。
沿著崎嶇的山路,先上到一座山峰,此時已經(jīng)在自然保護區(qū)的范圍,四處是古木森森,山花爛漫;山澗中有鳴泉,水聲清亮;山頂上視野開闊,空氣清新。這座山峰就是“蓮花峰”往東南方向看,有兩座刀劈斧砍似的山峰,中間的峽谷云煙彌漫,深處隱約有重疊起伏的峰尖巒頂.。
蟒河出洞,化作兩股瀑布,飛流直下深淵。峽谷中水聲轟鳴,震耳欲聾。在兩股瀑布之間,兩丈寬的凸巖上流水似簾。透過水簾,隱約可見直徑丈余的石洞,這便是著名的水簾洞。水簾洞附近懸崖峭壁上野桃花、山杏花、馬榴花、山葡萄、獼猴桃姹紫嫣紅。
有人說桂林山水甲天下,蟒河風光甲桂林,蟒河的風光融匯了泰山的雄偉,華山的險峻,黃山的神奇,武夷山的秀美。蟒河是我們陽城風景的杰出代表,蟒河是我們陽城人的驕傲,蟒河是我們陽城人的自豪。
山西導游詞篇十三
下面是帶來的山西大同導游詞,希望可以幫到大家。
篇1:山西大同導游詞大家好!大同,山西省省轄市,是中國首批24個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之一、中國首批13個較大的市之一、中國九大古都之一、國家新能源示范城市、中國優(yōu)秀旅游城市、國家園林城市、全國雙擁模范城市、全國性交通樞紐城市、中國雕塑之都、中國十佳運動休閑城市。
大同是山西省省域副中心城市,山西省第二大城市,位于山西省北部大同盆地的中心、晉冀蒙三省區(qū)交界處、黃土高原東北邊緣,實為全晉之屏障、北方之門戶,且扼晉、冀、內(nèi)蒙之咽喉要道,是歷代兵家必爭之地,有“北方鎖鑰之稱。
大同古稱云中、平城,曾是北魏首都,遼、金陪都,境內(nèi)古跡眾多,著名的文物古跡包括云岡石窟、華嚴寺、善化寺、恒山懸空寺、九龍壁等。
大同是中國最大的煤炭能源基地之一,國家重化工能源基地,神府、準格爾新興能源區(qū)與京津唐發(fā)達工業(yè)區(qū)的中點。
素有“鳳凰城和“中國煤都之稱。
大同這座有著獨特自然地理條件的城市,歷經(jīng)多年的投資與建設(shè),城市綠化與園林覆蓋取得明顯效果。
2014年1月14日,大同市被國家住建部正式命名為“國家園林城市。
聽說,大同的刀削面特別出名,像飛刀一樣快。
啊!我真是迫不及待的想去試試看看了。
來到餐廳,居然還有表演和體驗的。
只見在臺子前,一個師傅熟練地從旁邊的盆子里抓上了一把干面粉,均勻地撒在木臺子上。
接著,他拿起了一個上面有面粉的木板,用一個不銹鋼的小剃刀,飛快地削著,削下來的面條子就是所謂的刀削面了。
那刀削面真的像山西八大怪中說的一樣,刀削面真的像飛刀一樣快。
不僅快,而且下降的速度很有節(jié)奏感,都是先往上,然后往里過,慢慢的下降,最后一下子飛到了臺子邊緣。
我自己的看著,看得目瞪口呆。
那些刀削面不僅速度一樣,而且是一樣薄呢。
“啪的一聲,我感覺有什么東西掉到了我頭上,一摸,啊!原來是刀削面。
“小朋友,請不要把頭伸進去。
轉(zhuǎn)載自 kaOYAnmiJi.coM
我心里還納悶?zāi)亍?/p>
我忽然想起了頭上的刀削面,一看。
原來是我的頭伸到臺子上了!過了一會兒,當面團只剩下一半的時候,師傅停下了。
我心里一愣,不知道他想干什么。
接著,其他人就開始排隊了。
我恍然間明白了,從隊伍中間插了進去,然后被擠了出來,又回到了隊伍末尾。
我吐吐舌頭,等待著。
等到我的時候,我先很酷地挽起了我的短袖的袖子,深呼吸了一下,然后拿起了剃刀和木板,準備向大家露一手。
但是,事情比我想象的難多了。
我先前是拿著剃刀不知道怎么剃,然后撓了撓腦袋,想起了刀削面是像削水果一樣削的,但我忘記了是往上削還是往下削。
于是我想:刀削面是從上到下降落的,那應(yīng)該就是往上削吧!于是我開始往上削。
第一次刀削面降落在了我面前,我挺得意;第二次刀削面掉下去了;第三次我可倒霉了,刀削面不知道飛哪去了。
這時,表姐笑了起來,我有點迷惑,有一種不祥的預(yù)感。
我一般想問題都要摸摸頭,我一摸……啊!我叫了起來,原來又是掉在我頭上了。
剛剛沒擦,刀削面在我的頭上堆了起來。
我用紙巾把刀削面擦掉,然后試著往下削。
這回我成功了,十分開心。
啊!做刀削面真好玩!
山西導游詞篇十四
在山西呂梁山中的黃河邊上,坐落著一座古鎮(zhèn),這座古鎮(zhèn)的名字叫磧口。
歷史上的磧口,依傍著黃河的滔滔巨浪把自己的聲名推向下游,游向四方。在黃河浪濤中,久久漂流著磧口的名字———這一坐落于山西臨縣邊緣的古渡口。
說它是古渡口,因它與古鎮(zhèn)同樣出名。這古鎮(zhèn)與黃河對岸的陜西吳堡縣相對望,千年長相守,成為一雙互補的伴侶,成為一對互相依托的搭檔,成為兩個互相呼應(yīng)的知音。黃河的浪濤把兩地捆縛在一起,聯(lián)系在一起,而它們互相溝通的橋梁便是渡船。兩岸人來人往,都靠著渡船的擺渡。船,這種古老的運載工具,如今又加上了發(fā)動機。所以,船在黃河中行駛,便響起了雄壯的充滿節(jié)奏感的馬達聲。隨著馬達聲的由遠而近,便會有一群一伙的人從陜西過來,來趕磧口的集市。
這磧口確是有些古韻的。古老的民居,成為當?shù)氐谝痪坝^。這里的明代、清代民居,構(gòu)筑成一條條街道,這些街道又矗立在黃河邊。民居,依地形斜坡狀組合排列。街巷里,古老的黃河卵石鋪成了街面。而那些古老的磚瓦構(gòu)筑成了房舍,飄逸著一種古韻。房屋已斑駁失修,雖不致殘破,但卻風骨奇峻。有些當年曾是店鋪的高墻大院,展示著這歷史上商埠的痕跡。一條條青石,一排排大甕,一個個油簍子,一座座飲馬槽,充分讓人們感受著這里歷史的輝煌與商業(yè)氛圍的濃郁。
古街上,自然有不同凡響的陳列。燒餅鋪子散發(fā)出濃郁的餅香?,F(xiàn)打、現(xiàn)烤、現(xiàn)賣,熱騰騰、香噴噴,確實誘人。更引人的是這街面上的條編,這些,只不過是日常生活的用具而已,城里人都是很難看到的。而那些鮮亮的銅器,發(fā)著黃燦燦的光韻,則更是分外耀眼了。各種銅制品,與磧口的古韻非常完美地融合在一起。
五龍廟,是古鎮(zhèn)祈雨的宙宇。它氣勢不凡地踞于黃河邊的高處,俯瞰黃河,居高臨下,發(fā)出一種威嚴來。歷史上,當?shù)厝说钠碛甓荚谶@里進行。原來,面對黃河水卻依然未能擺脫干旱,于是,五龍廟便常常處于香火鼎盛的狀態(tài)。
沿湫水河,上行不到兩華里,轉(zhuǎn)到磧口背后,有一個三面環(huán)山,一面臨河的小村莊,因它是在湫水河的轉(zhuǎn)彎處故稱西灣村。
西灣是單姓村,村里都姓陳,從村子的布局和房屋的結(jié)構(gòu)上看,西灣村過去的人絕不是普通靠種田吃飯的人,它的氣度,它的規(guī)模,它曾經(jīng)有過的繁榮,絕非黃河沿岸的普通小村莊。
磧口的夜雖然安靜,卻也燈火闌珊。紅燈懸于街畔,把古鎮(zhèn)的夜照耀得那么安謐,祥和,充滿詩意,又讓人浮想聯(lián)翩。到那放河燈的日子,依然是燈。黃河的夜流里,水面浮著成千上萬用蠟燭點燃的河燈。紅紅的燈,從磧口上方的黃河邊緣放入黃河,這些燈搖搖擺擺,從黃河上順流而下。夜幕里的河燈,放著柔和而又誘人的紅光,在暗夜中靜靜地向下游飄去,這又給古鎮(zhèn)增添了詩意,古韻。
山西導游詞篇十五
非常歡迎大家來中國四大佛教名山之首的五臺山旅游觀光,現(xiàn)在我們正行進在忻州至五臺山的公路上,利用行車時間我先向大家介紹一下五臺山概況。
五臺山概況。
五臺山是第一批國家級風景名勝區(qū),位于山西省忻州地區(qū)東北部,風景區(qū)絕大部分坐落在以臺懷鎮(zhèn)為中心的五臺縣境內(nèi),有小部分跨繁臷、代縣和河北阜平,周邊達500余里。五臺山的壯美風景在于它的東西南北中五座高峰和奔流不息的清水河,五臺山的名勝精華則是它那眾多佛教寺廟。
五臺山這一名稱是對五座山峰的共同特點的形象概況。東西南北中五座高峰的山巔都是高大的緩坡平臺,所以叫五臺山。五臺的海拔高度多在2700米以上,最高的北臺海拔達到3058米,為華北第一高峰,素有“華北屋脊”之稱。地處黃土高原的山西,絕大部分地區(qū)干旱少雨,而五臺山例外。這里山高林深,氣候涼爽,降雨較多,植被覆蓋率很高,風光秀麗,景色壯觀,有清涼山之稱,是旅游避暑的勝地。五臺山雖然山高谷深,但交通比較方便,有“四關(guān)一門”與外部相通。北部有華嚴嶺鴻門巖關(guān),通往繁臷縣境,西部有峨嶺關(guān)通往代縣,東部有龍泉關(guān)通向河北阜平,東南有牛道嶺關(guān)可通盂縣、陽泉,南部有大關(guān)連通定襄、忻州和太原。
1次大規(guī)模滅法,全山佛寺幾乎全部被毀。宋、元、明、清,五臺山的佛寺逐漸得到恢復(fù)和發(fā)展,明朝時寺廟已近104處。清朝的康熙、乾隆、嘉慶諸帝均對五臺山佛寺極為重視,不斷投入巨資予以修建,到清末,五臺山共有寺廟122處,其中青廟(漢傳佛教寺院,住和尚)97處,黃廟(藏傳佛教寺院,住喇嘛)15處,僧尼1000多人。
五臺山現(xiàn)有寺廟50余座,盡管與歷史上不能相比,但在四大佛教名山中仍然是寺廟最為集中,香火最為旺盛的。而且五臺山的佛寺,唐、宋、遼、金、元、明、清各代以及民國均有遺存,建筑宏偉,式樣繁多,精細嚴整,手法典型,連續(xù)性強,本身就是一部唐代以來中國建筑史,是研究和欣賞中國古建筑的難得場所。另外,寺內(nèi)佛教造像手法多樣,技藝高超,泥塑、木雕、銅鑄、玉雕應(yīng)有盡有,同樣是欣賞我國佛教造像藝術(shù)發(fā)展演變的最佳場所。
前面這個小城叫東冶,東冶鎮(zhèn)西北10余里便是我們這次五臺之行的第一個游覽點——南禪寺。
南禪寺:南禪寺到了。我們從南路上五臺山,首先游覽這座古剎,事實上已經(jīng)登上了五臺山文物的最高峰。因為南禪寺內(nèi)有我國現(xiàn)存最古老的木結(jié)構(gòu)建筑——大佛殿。大家可能知道,山西素有地上文物博物館的美譽,現(xiàn)存古建筑,其數(shù)量之多、價值之高都居全國之首。國家級重點保護的文物單位有35處,省級重點保護的文物單位有284處。宋金以前的木構(gòu)建筑有106處,占全國同期建筑物的70%以上。山西的古建筑以五臺山地區(qū)最為集中,而五臺山的古建筑又以南禪寺最為古老。
南禪寺位于五臺縣陽白鄉(xiāng)李家村附近小銀河一側(cè)的河岸土崖上,廟宇坐北朝南,迎面和背面各有一道山梁,寺旁渠水環(huán)繞,林木繁茂,紅墻綠樹,溪水青山,極為幽靜。南禪寺就是在如此美麗的環(huán)境中已經(jīng)存在了1200多年。寺院并不大,占地約3000多平方米,南北長60米,東西寬51米,分兩個院落,共有殿堂六座,即大佛殿、東西配殿及南過門殿等。
大佛殿為寺院主體建筑,面寬和進深都是三間,而內(nèi)里卻是一大間,是單檐歇山頂。
2建筑,共用十二根據(jù)柱支撐殿頂,墻身并不負重,只起間隔內(nèi)外和防御風雨侵襲的作用。四周檐柱柱頭微微內(nèi)傾,四個角柱稍高,使得層層伸出的斗拱翹起。這樣,大殿既穩(wěn)固又俏麗,是典型的唐代建筑風格。據(jù)大殿橫梁上題記可知,此殿重建于唐德宗建中三年(公元782年),距今已有1217年,是中國現(xiàn)存所有木構(gòu)古建筑的老大哥。這也是南禪寺海內(nèi)外聞名的主要原因。殿內(nèi)的塑像都是唐代作品,以釋迦牟尼佛為中心,兩旁是文殊、普賢二位菩薩,其余為大弟子阿難和迎葉及護法天王等群像,主次分明,錯落有致,營造出佛界肅穆而和諧的良好氛圍,不論是結(jié)跏趺坐于正中的佛主,或者是騎獅的文殊菩薩和乘象的普賢菩薩,抑或是凝神肅立的阿難和迎葉,還是威猛雄壯的護法天王,個個神態(tài)自若,表情逼真,若動若靜,栩栩如生,都是藝術(shù)精品,其風格與敦煌莫高窟彩塑如出一轍。佛壇四周嵌有磚雕70幅,是唐代磚面浮雕藝術(shù)杰作,同樣頗具藝術(shù)價值。臵身大佛殿內(nèi),猶如進入一座唐代藝術(shù)殿堂,不論建筑,還是塑像、磚雕均是稀世國寶。
走出大佛殿,大家可能產(chǎn)生這樣的疑問,這樣一座唐代建筑為何能夠完好地保存下來?答案應(yīng)從三方面去找。從地勢和氣候上說,這里高而背風,較為干燥,有利于木構(gòu)建筑物的完好保存;從所處地理位臵上講,南禪寺遠離寺廟最集中的臺懷鬧區(qū),藏于偏僻山鄉(xiāng)之中,不太引人注意,所以能夠躲過唐代以后歷次大規(guī)模滅法和刀兵之劫;最后還要歸功于當?shù)厝嗣袢罕姷木谋Wo,免去了可能發(fā)生的其他人為破壞。正是這幾方面的原因,從而使南禪寺這座千年古剎得到完善的保存。解放后,國家對古剎極為珍視,列為全國重點保護文物單位,撥??钸M行維修,進而使南禪寺得到了更好的保護。
我們的南禪寺之行暫且到此,下面我?guī)Т蠹胰バ蕾p與南禪寺齊名的另一處唐代古建筑——佛光寺。
佛光寺:這就是在佛剎中被譽為“中華瑰寶”的佛光寺,它是一座歷史悠久、規(guī)模宏偉的佛教寺院。佛光寺東、南、北三面環(huán)山,惟西向開闊,寺因山勢而建,坐東朝西,整個寺區(qū)松柏蒼翠,殿宇巍峨,環(huán)境清雅;寺院布局疏朗,排列有序。寺內(nèi)有北魏以來的建筑和許多文物古跡,這在全國都是比較少見的。1961年,佛光寺被國務(wù)院公布為“第3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講到它的藝術(shù)價值和歷史價值我們不能不提起它的發(fā)現(xiàn)者——我國古建筑專家梁思成(近代思想家梁啟超之子)先生。
在佛光寺,梁思成教授找到了這座塔,與畫上的一模一樣,1400年的風風雨雨,依然健在!它是北魏遺物,雙層六角,上實下空,繩紋切磚,有印度的束蓮柱。它不僅是我國古建筑的珍品,也是中國和印度古代文化交流的紀念碑。大大出乎梁思成所料的,就是除了這“祖師塔”,整個佛光寺都是一個古代藝術(shù)的新大陸。通過精心研察,測量繪圖,寫出了論文《記五臺山佛光寺的建筑——薈萃一寺的魏齊唐宋四個孤例;薈萃一殿的唐代四種藝術(shù)》。文章發(fā)表以后,轟動了中外建筑學界。佛光寺從此不只是屬于中國,也屬于世界,有的外國學者公開稱呼佛光寺為“亞洲佛光”。
佛光寺始建于北魏,后來被毀?,F(xiàn)在佛光寺的正殿為唐代所建。因其在寺內(nèi)東部的臸高點上,是佛光寺的大雄寶殿,故名東大殿。在五臺山是首屈一指的。大殿正中的大佛壇上面有三佛和菩薩脅侍等像三十五尊。佛壇的正中間是降魔釋迦像,左邊是彌勒佛,右邊是阿彌陀佛。釋迦、彌勒都有螺發(fā),阿彌陀佛是直發(fā)。這三尊塑像,都面頰豐滿,眉毛弧彎,嘴唇端正,具有極為顯著的唐風。彌勒佛和阿彌陀佛的胸部、腹部的衣裙與結(jié)帶,和釋迦與阿彌陀佛垂在佛座上部的衣招都非常一致,這是唐代的固定形式。菩薩立像均向前傾,腰部微微彎曲,腹部略突起,這是唐代中葉以后菩薩塑像的特性,與甘肅敦煌的塑像同出一范。
另外,供養(yǎng)菩薩均為一足蹲一足跪在高聳的蓮座上。這種塑像除了甘肅敦煌石窟和山西大同華嚴寺以外,在國內(nèi)還不多見。
4常文殊居左,普賢居右的配臵是不相同的。
殿內(nèi)兩梢間的極端前角,都立有護法金剛,形體魁偉,遙對而立;身披甲胄,手持寶劍,怒目而視。與我們在博物館里看到的唐墓出土的武俑十分相似,只是比出土的武俑高大得多。
此外,沿著佛殿兩山墻砌臺上還排列著五百羅漢塑像。據(jù)東大殿前明代嘉靖三十七年(公元1558年)十月二十三日重修佛光寺補塑羅漢碑記云,確系明代遺物。
東大殿內(nèi)柱額上的幾幅拱眼壁畫,亦為唐代遺物。其中最為珍貴的是右次間內(nèi)柱前額上的橫幅。橫分三組:中間一組以佛為中心,七菩薩脅侍。左右兩組以菩薩為中心,其旁邊又各有菩薩、天王、飛天等。壁之兩端有僧俗供養(yǎng)人像,北面一排是披袈裟的僧徒,南面一列是袍服大冠的文官。內(nèi)有一人,好像是在權(quán)衡長短,那嘴邊上的胡須飄然若動,與敦煌畫中的人物幾乎沒有兩樣。壁畫顏色除石綠以外,都是深暗鐵青色。各畫像的衣紋姿態(tài)都極其流暢,具有唐代風韻,而畫臉和胡須的筆法,還含有漢畫的遺風。
東大殿左右四梁下還有唐人題字,如:“敕河東節(jié)度觀察個臵等使檢校工部尚書兼御史大夫鄭”、“助造佛殿澤州功曹參軍張公長”、“功德主上都送供女弟子密公遇”、“執(zhí)筆人李行儒”等字跡,清晰勁沉,實屬不易多得的庸人墨跡。
我們剛才介紹的東大殿的建筑,塑像、壁畫和墨跡四種藝術(shù),萃聚在此,就是被梁思成先生稱為孤例的“四絕藝術(shù)”。
金閣寺:我們從南路進五臺山,過收費處牌樓,前行不遠,這座立于路北山坡金碧輝煌的廟宇,便是臺懷腹地第一大寺——金閣寺。這金閣寺位于南臺之北、中臺之南的金閣嶺上,海拔高度達到1900多米,除臺頂寺廟外,金閣寺所處地勢最高。該寺距臺懷鎮(zhèn)約十五公里。
金閣寺創(chuàng)建于唐代宗大歷五年(公元770年),是由印度來的大法師不空,根據(jù)唐玄。
5宗開元二十四年,江南高僧道義來五臺山禮佛,夢幻中看見這里“金閣浮空”的傳說,主持建造的。當時“鑄銅為瓦,瓦上涂金”,以合“金閣”之圣名,整個寺廟金光燦爛,無比輝煌,從敦煌壁畫中至今仍可看到當時金閣寺的盛景。而且,不空大師作為密宗的主要創(chuàng)立者在金閣寺開辦道場,譯講密宗儀軌,所以金閣寺在國內(nèi)外很有聲譽,也是古代中國和印度佛教文化交流的實證。
金閣寺現(xiàn)存的寺廟建筑及塑像均為明、清兩代和民國年間復(fù)修和添補后形成的。整個寺院占地面積21000多平方米,共有殿堂樓房160余間。天王殿里面這前后兩重大院,中間用下窯上樓的二層建筑隔開。前院最主要的建筑就是這座二層大閣。閣內(nèi)所供為觀音菩薩,這尊觀音銅像高達17.7米,是五臺山最高最大的圣像,胸部以上伸入二層閣內(nèi),我們必須抬頭仰望才能看到觀音的容顏。銅像鑄于明嘉靖四年(1525年),后人重修時在銅像外貼泥,金妝,另加48臂,號曰千手觀音。觀音兩旁這兩尊高大的脅侍像,一男一女,是所謂的觀音父母“妙莊王夫婦”。這是根據(jù)元代書法家趙孟頫之妻管道升編撰的《觀音大士傳》建造的。但觀音來到中國后,一般塑像和圖像多作女相。觀音閣兩壁這24尊塑像,稱為“二十四諸天”,即24位護法神。原本在印度佛教里只有20位護法神,傳入中國后又將道教里的4位神加了進去,這樣就有了“二十四諸天”。觀音站壇的西南壁角,還塑有下詔建造金閣寺的唐代宗李豫像,觀音菩薩兩側(cè)是文殊菩薩和普賢菩薩。
后院主體建筑為大雄金殿,內(nèi)供三佛是釋迦牟尼佛、藥師佛、阿彌陀佛,兩旁為十八羅漢。
6道嶺拱抱,從山形地貌看去,像有九龍齊頭并身會飲于龍泉,因此人稱這里為九龍岡。
龍泉寺創(chuàng)建于宋代,明代重修,清末至民國初年重建。全寺占地15900平方米,共有各種殿堂僧舍160余間,坐北面南,并排三處大院。寺中的影壁、牌坊、墓塔是三件藝術(shù)瑰寶。影壁和牌坊與東院處在一條中軸線上,由108級石板臺階相連。臺階底部這道照壁,正中所嵌這組漢白玉石雕,可以看作五臺山主要寺廟的微縮示意圖,中心這個葫蘆形寶塔代表臺懷中心的大白塔;中下端所雕大殿則是中臺頂?shù)难萁趟?;西北角殿外一人在叩頭,代表佛母洞;東南側(cè)這一山洞,洞中有坐像,標志觀音洞,供有彌勒佛的樓閣代表棲賢寺。這組石雕,刻工精細,構(gòu)圖巧妙,堪稱一絕。而臺階上面這座三門四柱牌坊更為精致壯觀,全部用漢白玉石雕造而成,前后垂檐和三門拱券,都采用鏤空雕法,玲瓏剔透,整個牌樓雕滿飛龍、花梁、紙扇、寶鏡、書筆、塵撣、玉壺等多種圖案,形象逼真。這座民國年間用10年工夫雕成的牌坊是近代雕刻藝術(shù)的稀世之寶。牌坊后面的東大院前后兩進,有天王殿、觀音殿、大佛殿等建筑。
中院也叫塔院,龍泉寺三寶之三的墓塔就位于中院的祖師殿前。這是為清末民初五臺山高僧普濟所修的墓塔,通體全用漢白玉石做成,造型和雕工均十分精美。塔下方臺6.4米見方,高1.5米,上邊和下邊各雕一圈蓮花瓣,四角有四位大力士托塔金剛,臺基中間內(nèi)槽的坐佛小像為110尊。墓塔底座為八角須彌座,每角又各雕一力士像,寶壺形塔肚設(shè)四塞,各刻一尊彌勒佛像,這是因為普濟生前自稱彌勒轉(zhuǎn)世,所以弟子特刻彌勒像。塔腹上面這八角飛檐,配以斗拱,宛若傘蓋,既蔭被四佛,又美觀大方。頂覆圓盤上原安銅頂,現(xiàn)已不復(fù)存在。西院也有一座石塔,為南山寺第二代當家和尚的墓塔。此外,龍泉寺西北0.5公里左右那座名塔,叫令公塔。相傳楊業(yè)戰(zhàn)死后,其子五郎收其遺骨葬于塔下。
南山寺:從龍泉寺出來向東望去,我們可以看見一處宏大的殿宇群高掛于對面山坡,這便是著名的南山寺。驅(qū)車幾分鐘,東行北折再東過清水河不遠就到達了南山寺腳下。南山寺北距臺懷約2公里,依山勢而建,海拔在1700米以上,共有殿堂窯房300余間,7占地6公頃,規(guī)模之大在五臺山首屈一指,而且懸于陡峭山坡,更增添了宏偉氣勢。南山寺整個建筑群由七層三大部分組成,下三層名為極樂寺,上三層叫做佑國寺,中間一層稱作善德堂。該寺創(chuàng)建于元代,當時叫“大萬圣佑國寺”。清光緒年間再行修建,稱為極樂寺。清末,寺院主持普濟和尚募得巨資,將原有的三部分合建成一體,稱為南山寺,連續(xù)施工23年,終于形成今天的規(guī)模。
南山寺引人入勝之處是它的氣魄、石雕和泥塑。我們沿登山古道盤桓而上,未入山門已被古剎的氣勢所折服。五臺山寺院多有影壁,而南山寺最下面這一影壁是最大的,寬17.3米,高約8米,石砌底座,細磨青磚筑壁身,中嵌漢白玉石雕,多有題詞和對聯(lián),頂部壁據(jù)有磚雕。轉(zhuǎn)過影壁便是氣魄雄偉的108級石階和石牌樓。108級臺階在五臺山不只一處,但比較而言,菩薩頂?shù)呐_階是以陡峭著稱,而南山寺的臺階則以宏偉寬大聞名。臺階分三段,每段36級,直抵盡頭的牌樓。南山寺的這座牌樓同樣以氣勢取勝。這座牌樓寬達12.8米,厚1.6米,高9米,四方石柱中券三眼拱洞,上覆三面樓頭,中間大而高,兩旁稍低矮,比例勻稱,主次分明,清一色的白石雕構(gòu)更使牌樓氣度不凡。中券洞上方的“信天由命”石刻匾額更令人玩味。牌樓之后的大鐘樓兼作山門,下面是方臺石券門洞,上面是兩層木樓,高大而穩(wěn)健,我們可以順門洞兩側(cè)小洞的28級臺階登上木樓,樓上四周圍以石欄,圍欄上刻各種花草樹木,雕工純熟。憑欄遠望,清水河谷的風光,中臺、北臺、南臺的雄姿可盡收眼底。
8精美。而十八羅漢表情造型各不相同,給人印象同樣很深。出大雄殿,從左側(cè)拾階而上,穿過善德堂,便來到最上三層的佑國寺。這里可說是石雕的海洋,幾乎是無石不雕。一進院共有石刻圖案316幅,以“穆桂英掛帥”、“天女散花”、“蘇武牧羊”等最為人們熟悉;二進院共有360幅,有“孟母擇鄰”、“太公釣魚”的故事等;三進院共294幅,有“三顧茅廬”、“孫悟空、豬八戒登仙山”等情景。整個佑國寺石刻圖案近千幅,內(nèi)容之豐,數(shù)量之多,刻工之精,堪稱全山一絕。
殊像寺:游畢金閣寺、龍泉寺、南山寺沿途三大名寺;我們的下一個景點是殊像寺。殊像寺位于臺懷鎮(zhèn)南的鳳林谷口,北距塔院寺僅0.5公里左右。這里南面梵仙山,北靠菩薩頂,地勢優(yōu)越,風光秀麗,寺旁還有般若泉,是一處風水寶地。該寺創(chuàng)建于元代,明代重修,是五臺山五大禪林之一和十大青廟之一,頗有名氣。全寺占地6400平方米,共有殿房50余間,其中主建筑文殊閣殿闊5間,進深3間,兩層歇山式,是臺懷中心區(qū)最大的殿宇,也是殊像寺的精華所在。
殿內(nèi)所供文殊騎獅像,高約9.3米,造型生動傳神,名皤遐邇。仔細觀瞧,神獅四蹄蹬地,昂首豎耳,雙目圓睜,張牙卷舌,大有抖擻威風、騰云而起的氣勢,充滿靈性和動感,在五臺山所有文殊的座騎中,數(shù)這一只塑得最鮮活傳神。端坐獅背的文殊菩薩,面容安詳,雙目平視,右手微舉胸前,身后一片黃亮,好似菩薩身上放出的靈光。內(nèi)蒙、西藏、青海的許多佛教信徒都知道五臺山有一尊養(yǎng)面頭文殊菩薩,指的就是這尊塑像。相傳,在建造這座寺廟時,綠毛獅子和文殊的身子均已塑好,就差文殊的頭部了,這時工匠們犯了難,由于誰也沒見過文殊的面容,所以不知如何去塑,大伙七嘴八舌,眾說不一。爭論聲驚動了做飯的伙夫,伙夫大聲說,文殊菩薩的相貌可不是隨便捏造的,你們再吵也無用。正在此時,突然院內(nèi)金光照耀,文殊菩薩顯出真容。這時尋找畫匠描摹已來不及了,伙夫急中生臹,將面案上和好的養(yǎng)面拿起,照著菩薩真容的樣子捏了起來,剛把頭部捏好,文殊菩薩便在空中隱去了。匠人們急忙把養(yǎng)面頭安了上去,又在外面貼了金。人們就稱此像為“養(yǎng)面頭菩薩”,并在民間廣為流傳。
文殊像背面是倒坐觀音像,圍有懸塑,上部表示祟山峻嶺,下部代表海水流波,中間塑有善財童子、凈瓶玉女,聽經(jīng)龍王及唐僧師徒取經(jīng)等等。殿內(nèi)東、西、北三面墻壁上的懸塑,高達6.5米,總圍長47米多,內(nèi)容為五百羅漢圖。圖下部描述形形色色的渡海場景,圖上部則反映陸上生活場面,大干世界在這里得到形象生動的表現(xiàn),寓意頗深。
顯通寺:臺懷鎮(zhèn)到了,由于這里是五臺懷抱的中心點,故名臺懷,當?shù)厝税雅_懷地區(qū)稱為“臺內(nèi)”,其他地區(qū)稱“臺外”。
臺懷鎮(zhèn)的大顯通寺是五臺山第一大廟,始建于東漢時期,它是我國最早的佛寺之一。東漢永平十一年(公元69年),漢明帝從西域請來印度僧人攝摩騰和竺法蘭,在京都洛陽建白馬寺,這是中國建佛寺的開端。這一年,攝摩騰和竺法蘭來到五臺山,法眼識圣地,立即看中五臺山的風水,并奏明漢明帝在這里破土建廟,揭開了五臺佛國歷史的第一頁。
他們之所以選中五臺山,也是事出有因的,其一,當時五臺山叫清涼山,佛經(jīng)《華嚴經(jīng)》里說,東方清涼山是文殊菩薩的道場,有案可據(jù);其二,兩位高僧看了五臺山的地形,覺得與印度靈鷲峰極似,靈鷲峰又是釋迦牟尼向弟子講經(jīng)的地方;其三,據(jù)說在兩位高僧來以前,五臺山已有一座佛塔。于是,五臺佛國的奠基石——五臺山第一座寺廟大孚靈鷲寺(今顯通寺)就這樣建立起來了,連那座山也稱作靈鷲峰了。
寺院面積8公頃(一百二十畝),各種建筑四百多間,多為明清遺物。排列于中軸線上有七座高大的建筑,很有氣勢。
大雄寶殿,重頂飛檐,巍峨寬大,占地約670平方米(一畝二分)為五臺殿宇之最,木雕彩繪,肅穆堂皇。殿內(nèi)佛像高大,金碧輝煌。五臺山的重大法事活動,多在此殿舉行,屆時,各寺都有僧人參加。
無量殿是我國磚石建筑藝術(shù)的杰作。高20米,面寬28米,進深16米,從外面看是七間兩層樓房,殿內(nèi)卻是三間穹窿頂磚窯,型臸奇特,雕飾精細,宏偉壯觀,又稱無梁殿。
在顯通寺的后高殿前,是一座用青銅鑄件組裝而成的純粹金屬建筑物,人稱“顯通銅殿”。
相傳,明朝穆宗駕崩前后,少主年幼無知,皇親李良發(fā)動了宮廷政變,接管了江山,就將娘娘李彥紀和少主打入了冷宮,想絕明朝后裔。這少主就是后來的萬歷皇帝。大臣徐彥昭和楊波進人冷宮行讕,李娘娘又氣又急,在不得已的情況下,把少主交給了徐、楊二人帶走,讓他們好好撫養(yǎng)。后來少主當了皇帝,懲除了奸臣。為了感謝母恩,就決定在五臺山為李娘娘建造一座銅殿。據(jù)記載,這座銅殿是明朝名望很高的佛燈和尚(山西平陽人),在現(xiàn)在太原市郝莊村南建起了高達13層的兩座大塔(宣文塔)后,正在興建永柞寺(即雙塔寺)的過程中,又奉萬歷皇帝的命令,到顯通寺“傳戒”時建筑的。
銅殿建于明代萬歷三十七年(公元1609年)。殿高8.3米,寬4.7米,入深4.5米,它是我國僅有的三銅殿中的一座。另外兩座,一在浙江的普陀山,一在四川的峨眉山。不過就其建筑藝術(shù)和美觀俊雅而言,那兩座都不及這座銅殿,而且峨眉山的銅殿早已在戰(zhàn)火中焚燒壞了。
銅殿外觀為重檐歇山頂,共分兩層,上層四周各有六面門扇,下層四周各有八面門扇。每面門扇的下端鑄有花卉、松柏、鳥獸等圖案?!褒埢⒍贰?、“龍鳳配”、“喜鵲登梅”、“玉兔拜瓤”……形態(tài)逼真,栩栩如生,每面門扇的上端都有精細的花卉圖案,形態(tài)各異,玲瓏剔透。正面橫梁上的“二龍戲珠”和“雙鳳朝陽”更是活靈活現(xiàn)。第二層的四周,有大約1米高的銅欄桿,其24面門上均有各式圖案。殿脊的兩端有銅鑄的似龍非龍的寶瓶,光芒四射,耀眼奪目。
殿內(nèi)正中有一尊銅鑄文殊坐獅像,造型美麗。殿內(nèi)四壁上的銅鑄小佛像,琳瑯滿目,多達萬尊。
整個銅殿結(jié)構(gòu)嚴謹,建造精巧,瑰麗輝煌,全部用銅,傳說是妙峰祖師化緣而來的。為取“萬”字吉利,他曾出外云游數(shù)年,走了13個省、1萬家人家才化緣來10萬斤銅。人稱“顯通,顯通,十萬銅”,就是指這座銅殿。
塔院寺:大家可能都知道,五臺山的標志性建筑是一座高大的白塔,而這大白塔就坐落在塔院寺內(nèi)。塔院寺雖然沒有顯通寺那么宏大,但要比顯通寺更引人注目。全寺占地15000多平方米,平面布局呈正方形,分為殿堂院、禪堂院和發(fā)塔院三部分。
我們從南正門進院,過天王殿便進入殿堂院或稱塔院。與天王殿相對的這座大殿一般寺院都稱大雄寶殿,而這里卻叫做大慈延壽寶殿,這是為了和大慈延壽寶塔即大白塔相一致。內(nèi)供華嚴三圣,中間為釋迦牟尼佛,兩旁為文殊菩薩和普賢菩薩及十八羅漢。該殿是寺院僧人敬香誦經(jīng)、舉行佛事活動的主要場所。
大殿北側(cè)與大慈延壽寶塔相接。大白塔按佛家正統(tǒng)說法是佛舍利塔。據(jù)傳釋迦佛圓寂之后,其佛體燒就84000個舍利子,印度阿育王用五金七寶鑄成84000座塔,分布于大千世界,每座塔內(nèi)藏一個舍利于,五臺山這座塔為中國19座佛舍利塔之一?,F(xiàn)在這座藏式大白塔建于明代萬歷年間,由須彌座、塔身、塔剎三部分構(gòu)成,通高56.4米,其中銅質(zhì)塔剎高4.43米,塔身高50.27米,須彌座高1.7米。塔身四周,遍掛風鈴,共有252個,每遇風來,鈴聲悠揚,與寺院內(nèi)的鐘聲、木魚聲、誦經(jīng)唱詩聲相互呼應(yīng),無疑是一曲佛國交響樂,令人神往。大塔下層四圍筑有木柵欄,欄內(nèi)可供僧眾和游人附塔繞行。在大白塔底座的一個碹洞里立有釋迎牟尼佛足碑,刻在石碑上的佛足印,長53厘米,寬20厘米,足心有千輻輪相和寶瓶魚劍圖。相傳,佛足印為釋迦牟尼涅盤之時留下,誰見到這足印并瞻禮供養(yǎng)就能消除災(zāi)難。唐僧到印度取經(jīng)時,把佛足拓印下來帶回,先是唐太宗下令將佛足刻在石上立于宗廟,后來五臺山建大白塔時,有人攜圖敬獻,刻在碑上,供僧人香客頂禮膜拜。
塔院東面是禪堂院,為僧人居住之地。1948年毛澤東、周恩來東渡黃河,進軍河北路經(jīng)五臺山,曾在此院下榻,現(xiàn)在這里已經(jīng)辟為毛主席路居紀念館了。
12飯后,她又要求也給愛犬一份,分飯僧猶豫之后勉強又給了一份,這時這位女子又說:“我腹內(nèi)有子,尚須分食。”分飯僧極為憤怒地說:“肚里的孩子還沒出生就要分飯食,你真是貪得無厭!”女子分辯道:“眾生平等,肚里的孩子也是有生命的?!彪S后從袖子里取出一把剪子,剪下一把頭發(fā),放在案桌上,并口中念道:“苦瓜連苦根,甜瓜徹蒂甜,是吾超三界,卻被阿師嫌?!闭f罷躍身騰空,化為文殊菩薩圣像,嬰孩變成二天童,狗變成了綠毛神獅。分飯僧悔恨自己待人不平等,結(jié)果冒犯了菩薩,真是有眼不識圣靈,便取刀劑去自己的雙眼。后來,就在菩薩顯圣處建了這座塔,并把菩薩留下的頭發(fā)放在里頭供養(yǎng)起來,取名為文殊發(fā)塔。發(fā)塔院東南角,聳立著一座城樓式建筑,叫“山海樓”。登樓四望,臺懷鎮(zhèn)全景可盡收眼底,是一處居高覽勝的觀景佳地。
萬佛閣:塔院寺山門東側(cè)這座院落便是萬佛閣。一般寺廟都有牌樓、山門等寺前建筑,大家可能已經(jīng)注意到萬佛閣并沒有。這是為什么呢?原來萬佛閣是塔院寺的屬廟,并不是一個獨立的寺廟,所以也就不會有獨自的山門和牌樓了。
萬佛閣雖然不大,占地僅2000平方米,殿樓堂舍也只有20多間,但因為內(nèi)有五爺廟而名播遠近香客盈門。
萬佛閣創(chuàng)建于明代,現(xiàn)在建筑多為清代重修后的遺存。主建筑有三,一是文殊殿,二是五龍王殿,三是古戲臺。
13說地藏王菩薩欲在九華山開創(chuàng)道場,而當?shù)匾晃粏T外起初不愿讓出寶地,但員外的兒子卻敢違抗父命把地界奉獻出來,并出家跟了地藏王菩薩,取法號道明,成為虔誠的佛門弟子,因為這段故事,所以其父親就只能站在地藏王菩薩的下首了。立于地藏王菩薩左右外側(cè)的5對塑像,統(tǒng)稱為“十殿閻王?!?/p>
坐北向南這座建筑便是大名鼎鼎的五龍王殿,人們通稱五爺廟。五爺廟創(chuàng)建于清代,民國年間重修時,增建了殿外前庭。一般佛教寺院是不供龍王的,而五臺山為什么要修龍王殿呢?這要從文殊菩薩向東海龍王巧借歇龍石的神話說起。很古以前,五臺山地區(qū)并不是清涼勝境,而是酷熱難熬,當?shù)匕傩丈钍芷淇?,專門為人排憂解難的大臹文殊菩薩便從東海龍王那里巧妙地借來一塊清涼石,從此五臺山變得涼爽宜人風調(diào)雨順,成為避暑勝地。而這清涼寶石原本是龍王的五個兒子播云布雨回來驅(qū)暑歇涼之物,當他們發(fā)現(xiàn)歇涼寶石被文殊菩薩帶到五臺山后,便尾隨而來大鬧五臺山,直把五座陡峭如劍的山峰削成五座平臺,要討回清涼石。但文殊菩薩畢竟法力無邊,很快就降服了五位小龍王,讓他們分別住在五座臺頂。這五龍王被安排在最高的北臺,專管五臺山的耕云播雨。人們感激他為五臺山地區(qū)造福,為五龍王建殿造像加以供奉也就是自然的事情了。五龍王居于殿內(nèi)正中,左側(cè)為大龍王、二龍王、龍母,右側(cè)為雨司、三龍王、四龍王。據(jù)說,五龍王以前是黑臉,但為什么我們所見卻是金臉呢?這是因為佛教傳言,說王爺性子暴烈,伺奉稍有不周,就要發(fā)脾氣動怒。臉由黑色變?yōu)榻鹕?,就使五爺?shù)钠庾儨睾土恕?/p>
與五爺廟相對的便是古戲臺,是專為五龍王唱戲而建。據(jù)傳說,五龍王特別愛看戲,所以每年六月大會,都要大開殿門,讓五爺居高觀賞,以取悅于五爺,使他及時賜雨,保證歲歲給百姓喜降豐年。
羅睺寺:羅睺寺位于登菩薩頂?shù)慕值烙覀?cè),與左側(cè)顯通寺、塔院寺遙相對應(yīng)。觀賞古剎之前我先對寺名作一說明。據(jù)說,佛祖釋迦牟尼出家前曾娶妻生子,兒子取名叫羅眼羅,后隨父出家修行,修得羅漢果位。羅睺寺即把奉羅眼羅的寺廟。羅眼寺創(chuàng)建于唐代,曾名落佛寺,明代幾經(jīng)重修,清代改名羅眼寺,并由青廟改為黃廟。
順彎曲的夾墻石道來到山門前,我們首先應(yīng)注意的是門兩旁的石獅,一雄一雌,碩大雄渾,威武壯猛。臺環(huán)中心區(qū)諸寺多雕有石獅,而唐代的遺作惟有此一處。山門里一共四重大殿。這第一重為天王殿,內(nèi)塑四大天王,也稱四大金剛,分別是抱琵琶的東方持國天王,持寶劍的南方增長大王,纏長蛇的西方廣目天王,持雨傘的北方多聞天王,民間稱他們?yōu)轱L(持劍者)、調(diào)(抱瑟琶者)、雨(持傘者)、順(握蛇者)四神。第二座殿為文殊殿,內(nèi)供文殊菩薩,不同于一般青廟,這里的文殊菩薩面部為乳白色,而非貼金黃色,肩膀兩邊伸出了肩花,花上還放臵了經(jīng)書和臹慧劍,文殊坐騎是臥在蓮花上,而不是站立磚臺。這些都體現(xiàn)了黃教文殊造像的特點。第三座為大佛殿,內(nèi)供釋迦牟尼佛(人間婆娑世界)、藥師佛(東方琉璃世界)、阿彌陀佛(西方極樂世界),合稱“三世佛”。三世佛前為脅侍菩薩和供養(yǎng)菩薩。第四重殿里的“開花現(xiàn)佛”最具神秘色彩。殿內(nèi)正中高豎一朵蓮花,內(nèi)含四尊佛像,有時八瓣蓮花會緩緩綻開,現(xiàn)出四方阿彌陀佛。其實,這是巧設(shè)機關(guān)人工操作的結(jié)果。這大蓮花與下面的大圓盤用通柱連在一起,當僧人在圓盤下的暗室驅(qū)動木輪,通柱即會轉(zhuǎn)動,蓮花隨之開啟或閉合,遂出現(xiàn)“開花現(xiàn)佛”景觀。另外,在圓臺上塑24個神像,稱“二十四天”。
這開花現(xiàn)佛的臸作與一段神奇?zhèn)髡f相關(guān)。山門內(nèi)東側(cè)原有一棵古松,宋朝丞朝張商英游五臺山時,親眼目睹樹頂呈現(xiàn)神燈,后人將這顆松樹尊為“佛樹”。到清代,不知何故,此樹突然枯死。為祭奠佛樹,便將枯樹伐倒,主干做成“開花現(xiàn)佛”,枝梢及斧渣鋸末,原地埋葬,上面建塔,稱為“松塔”。
作為十大黃廟之一的羅睺寺還是漢藏民族團結(jié)的象征。青海、西藏的喇嘛教信眾來五臺山朝拜幾乎都要到羅睺寺禮佛。
15求建寺的高僧講述文殊菩薩的真容,高僧說:“佛法無邊,大圣德像我又怎么說得清呢?”于是他們共同祈求菩薩顯身,七天后,忽于云際顯現(xiàn)金像,逐圖模塑成佛像,因此而稱真容院。
其實,菩薩頂創(chuàng)建于北魏,以后歷代都曾加以重修。明代永樂年間,蒙古、西藏的黃教喇嘛到五臺山寺院常住,菩薩頂逐漸成了他們集中活動的場所。在清代,國家以黃教懷柔蒙古,因而五臺山的喇嘛教也特別隆盛。菩薩頂寺是五臺山黃教首領(lǐng)扎薩克大喇嘛住持的地方,也是皇帝和蒙古諸王朝拜五臺山時最主要的圣跡和佛剎,因此,菩薩頂?shù)乃聫R建筑是參照皇家的宮廷造型營建的。建筑在靈鷲峰頂?shù)膶訉拥钣?,?guī)模宏偉,十分壯麗,殿宇上覆蓋著黃綠藍三彩琉璃瓦,金碧輝煌,雄冠臺山,是五臺山最大的黃廟(喇嘛寺)。
這里簡單介紹一下青、黃廟。五臺山的寺廟,總稱青黃廟。青廟是漢地佛教寺廟,為身穿青衣僧(即和尚)所住,青衣僧大部為漢族,少數(shù)為蒙族;黃廟是藏傳佛教寺廟,為身穿黃衣僧(即喇嘛)所住,黃衣僧有漢喇嘛、藏喇嘛、蒙喇嘛,還有少數(shù)滿喇嘛。青衣僧(和尚)又分為兩種,一種是十方僧(游方僧),這種僧人拜師落發(fā)行動方便,一生以參禪游訪寺廟為目的,五臺山最大的游方僧寺廟是碧山寺;一種是子孫僧,坐守寺廟,生產(chǎn)念經(jīng),一直到老死,子孫僧又稱家傳僧。
在清代,菩薩頂寺禪堂齋房甚多,有殿院、方丈院、客堂院、茶房院、庫房院、買賣院、馬房院、長壽院、十八間樓院等幾十所殿院。從南至北,占地約長0.5公里。據(jù)歷史文獻記載,清代的嘉慶皇帝朝拜五臺山時,菩薩頂寺有喇嘛561人。最盛時,菩薩頂寺“內(nèi)住三千喇嘛”。平時分成幾百個“門子(伙食單位)”食宿。只有在舉辦重大的佛事活動時才集體用餐。寺中現(xiàn)存有舉辦大型法會時煮粥用的大銅鍋好幾口。
16堂皇,殿內(nèi)佛壇上供文殊駕狻猊彩色泥塑像,東西兩側(cè)的佛壇上則供十八羅漢塑像。菩薩頂?shù)奈氖馄兴_真容殿,是朝山信徒必定要參詣禮拜之處。漢地佛教徒朝拜時,一般是供奉、焚香和跪拜。蒙藏少數(shù)民族佛教徒朝拜時,則行“五體投地禮”,即頭和四肢同時爬俯于地,十分恭敬和虔誠。殿內(nèi)有藏族佛教徒供奉的藏畫12幅,畫面用赤金和五彩石質(zhì)顏料工筆畫成,是藏畫中的精品。
大雄寶殿,是寺里舉行大型佛事活動的主要場所。大殿四周有石雕的回廊環(huán)護,前面則與卷棚重檐式的獻殿連為一體,雕梁畫棟金碧輝煌,內(nèi)供釋迎、彌陀、彌勒三世佛。在這座莊嚴的大雄寶殿里,我國藏傳佛教的大****、**,朝拜五臺山時都曾在這里講經(jīng)說法。同時,全國人大常務(wù)委員會副委員長**額爾德尼卻吉堅贊生前于1980年參拜五臺山時,也曾在菩薩頂寺大雄寶殿講經(jīng)說法。
在等級森嚴的舊社會里,只有皇家建筑才能覆蓋黃琉璃瓦。為了表示對文殊菩薩的崇拜,康熙二十二年(公元1684年)春,康熙皇帝敕命“改覆本寺大殿琉璃黃瓦”。康熙二十年(公元1692年)春,又敕命“闔寺改覆琉璃黃瓦?!?/p>
同時,為了保護這座具有特殊地位的寺廟,康熙二十三年(公元1685年)三月,康熙皇帝又敕命“于菩薩頂前后門設(shè)宮永鎮(zhèn),把總(正七品武官)一員,馬兵十名,步兵三十名,守護香火供器?!?/p>
17教從清康熙以后才逐漸擴展起來,均屬于密宗。
從清代直至解放前,扎薩克大喇嘛為五臺山黃教主要教主,并以教兼政;民國初年,有十九世章嘉**住五臺山鎮(zhèn)海寺。鎮(zhèn)海寺是統(tǒng)管北京、西寧、五臺山等地黃教的衙門,國民黨政府并給予大國師的名稱,并派精銳部隊一營保護,十九世章嘉**又先后將文殊寺,廣化寺,集福寺,慈福寺,普樂院等五處,變?yōu)樗南略?,稱為佛當我們參觀完菩薩頂從這“靈峰勝境”牌樓前下頂時,不知大家注意到?jīng)]有,在五臺山難以數(shù)計的石雕獅子當然都有舌頭,惟有在“靈峰勝境”牌樓右側(cè)蹲臥的一座石獅卻沒有舌頭,對此還有一個傳說故事。
公元1714年,相傳在立這座“靈峰勝境”牌樓時,做飯的和尚每天要做50個人的飯。牌樓竣工后,在雕鑿石獅那幾天,出現(xiàn)了怪現(xiàn)象,每天三頓飯,吃飯的人不變,下鍋的米數(shù)也不變,惟有早晨這頓飯,總是不夠吃,不是差一點,而是差得多,逼著做飯的和尚不得不做第二次。每天早飯都如此。誰也說不出這是什么原因。有一天,做飯的和尚發(fā)現(xiàn)鍋臺上有獸蹄的爪印,他才恍然大悟:“每天早飯不夠吃,是你們干的呀!”第二天一早,做飯的和尚把飯煮好后,自己躲在水缸后偷偷觀看,工夫不大,只見兩只獅子一前一后走進來,走在前面的那只獅子扒拉開鍋蓋,就大口大口地吃起來,走在后面的那只獅子四下望一眼,也就跟著吃起來,一吃就是半鍋。事后,做飯的和尚將見到階情況告訴了管事的老僧。
翌日,管事的老僧將一把特臸的銳利刀片藏在飯鍋里。當獅子將頭伸進飯鍋里,就聽見“喊”地一聲嚎叫,轉(zhuǎn)身就跑,另一只也跟著奪路而逃,可是走在前面的那只獅子的舌頭已被刀片割掉了。
當天下午,管事的老僧來到“靈峰勝境”牌樓下,看見右側(cè)蹲臥的石獅的舌頭沒有了,就哈哈地對它說:“原來偷吃飯的就是你呀!”那只石獅子羞羞答答地點點頭,承認了偷吃的錯誤。可是沒有多久,這兩只獅子還是照樣下來偷吃。后來,在一百零八級石階前面修建一座照壁,才擋住了它們,而那只沒有舌頭的石獅子,也就一直“餓著肚子”
18守候到如今。
黛螺項:從臺懷鎮(zhèn)出發(fā),過清水河,上東山,向上攀登一公里路,便到山頂?shù)镊炻蓓?。登臨黛螺頂,遠眺五臺峰頂隱約可見,俯瞰臺懷鎮(zhèn),寺廟星羅棋布,街市房屋井然有序,有登山觀景之樂。更為重要的是一般人說去五臺山就是指臺懷鎮(zhèn),對佛教徒則不然,他們有大朝臺和小朝臺之分??墒?,在清朝以前,并沒什么大朝臺和小朝臺之分,只有“朝臺”。所謂“朝臺”,就是指到五臺山朝拜的人,都要到五個臺頂寺廟朝拜五個不同法號的文殊菩薩,即五方文殊。
相傳,乾隆來五臺山屢欲登臺進香拜菩薩,都被風雨所阻。乾隆四十八年(公元1783年)春,將黛螺頂?shù)那嘣坪蜕性t入行宮,問他:“聽說你在中臺頂?shù)难萁趟伦∵^二十年,我怎么一次也上不去呢?”青云和尚將中臺頂變化多端的氣候稟告了乾隆。
乾隆知道臺頂氣候嚴寒惡劣,變化多端,難以攀登。暗自放棄了登山頂?shù)纳萃墒撬窒氤菖_頂?shù)奈宸轿氖?,于是給青云和尚出道難題:“三年后我再來時,既不登臺頂,但還要朝拜五方文殊,你替我辦這件事。”青云和尚不敢違抗只好答應(yīng)。一年過去了,兩年過去了,到第三年還沒想出辦法,這可把青云和尚愁壞了。說來也巧,這個寺院有個小和尚,叫栓柱,由于偷吃供品被青云和尚抓住了。出家人有五戒:一不要殺身;二不要偷盜;三不要邪淫;四不要貪酒;五不要妄語。這次他犯了偷盜之戒,可是青云老僧這次沒有按清規(guī)戒律處罰,而是限他三天之內(nèi),想出“不登臺頂還要朝拜五方文殊”的最好辦法。
三天頭上,栓柱終于想出一個辦法,青云和尚很滿意,立即照辦。這個辦法是模仿五個臺頂?shù)奈宸轿氖?,即東臺頂?shù)穆斆魑氖猓髋_頂?shù)莫{子文殊,南臺頂?shù)呐^慧文殊,北臺頂?shù)臒o垢文殊,中臺頂?shù)娜嫱氖?,合塑于正殿。登黛螺頂?shù)扔诘俏迮_頂,進正殿朝拜五方文殊等于朝拜五臺頂?shù)奈宸轿氖?。乾隆于五十一?公元1786年)三月來此殿進香,朝拜了五方文殊,并親筆題詩:
巒炯谷抱自重重,螺頂左鄰據(jù)別峰;
云棧屈盤歷霄漢,花宮獨涌現(xiàn)芙蓉。
窗間東海初升日,階下千年不老松,供養(yǎng)五臺文殊像,阇黎凝未識真宗。
這首詩刻在黛螺頂碑記的背后,落款的日期是乾隆丙午暮春月。
從此以后,游山僧侶到此寺正殿參拜,可以代替朝五個臺頂,省去許多路程。但也有區(qū)別:五個臺頂都到,拜過五個臺頂?shù)奈氖馄兴_為大朝臺;不登五個臺頂,只上黛螺頂,則稱為小朝臺。
碧山寺:十方院是專門供游方僧入居住,并由十方僧人管理的寺院。五臺山的碧山寺是馳名國內(nèi)外的十方禪寺。
碧山寺始建于明英宗天順年間,當時稱普濟寺,此廟宇地處北臺葉斗峰之下,故亦名北山寺,寺周“群峰凝碧”,因而又稱碧山寺。現(xiàn)在的全稱是“碧山十方普濟禪寺”。
碧出寺建筑宏偉,環(huán)境幽美。寺區(qū)林蔭蔽日,寺前流水潺潺,景色絕佳。古人有游普濟寺詩云:“落日碧山寺,蕭然古澗邊。白云生翠崦,明月下寒泉。”
凡是出家僧尼和居士信徒到了碧山寺,一律免費食宿,任何人無權(quán)逐客。啟程時如果缺少川資路費,寺中還得周濟盤纏,碧山寺這種廣濟十方僧人的做法,非常為人們所樂道和贊賞,因此人們亦稱碧山寺為“廣濟茅蓬”。茅蓬是寺院的謙稱。
那么,碧山寺供應(yīng)十方僧人食宿的資金是怎樣籌措起來的呢?主要有以下幾個來源:一,經(jīng)營土地。解放前,碧山寺同五臺山的其它寺廟一樣,擁有很多土地莊產(chǎn)。二,經(jīng)營工商業(yè)。接受布施和施舍。
碧山寺作為聞名遐邇的十方禪寺,深受朝山佛教徒的仰慕,是他們必定要朝禮的寺廟,如果碧山寺能住下,他們絕不去其它寺廟掛單(借宿暫住)。
20掛起來一看,宛如一座七級玲瓏寶塔,飛檐風鈴,猶如工筆畫成。近前細看,方知是由綠豆大的楷書毛筆字組成。全塔正好寫了一部《華嚴經(jīng)》,計600043字。是由許德興沐浴焚香用了十二年時間書寫而成的。這幅華嚴經(jīng)字塔現(xiàn)在陳列在顯通寺的后高殿內(nèi)。
按照佛教的規(guī)定,十方院是專為招待游方僧人設(shè)立的寺院,“十方叢林,不準剃度”,任何人也不得把它攫為私家寺院。1935年,長期住在碧山寺的隆福師徒等人,自恃住寺日久,人多勢眾,企圖改變碧山寺“十方禪寺”的性質(zhì),把這座頗負盛名的十方叢林變成他的子孫廟。為此,以廣慧和尚為代表的住院十方僧與之展開了激烈的斗爭。最后,全國佛教界的代表和政府的代表在臺懷鎮(zhèn)專門開會解決碧山寺十方僧與子孫僧的糾紛。參加會議的有:當時的國民黨中央政府蒙藏委員會副委員長趙丕廉的代表田乃登、太原綏靖公署總參議趙戴文的代表力宏、太原綏靖公署最高參謀臺林逸、國民政府委員黃復(fù)生、五臺山區(qū)長杜能寬、中國佛教會監(jiān)事胡子笏、南京佛學會職員劉根塵、四川重慶佛學社常務(wù)董事米叔、山西省佛教會常委委員力宏、五臺山僧會長寂富、碧山寺東房主任廣慧、西房主任隆福。經(jīng)過會議研究,與會者一致批評隆福的錯誤行為,出于對同道者的友情,與會者湊了一些錢給隆福師徒,讓他們離開碧山寺去另建道場。碧山寺的事情竟然引起全國佛教界和有關(guān)方面的如此關(guān)注,由此可以知道碧山寺在全國的影響和地位。
碧山寺現(xiàn)在是國務(wù)院公布的“全國重點寺觀”。寺廟規(guī)模十分壯麗,有天王殿、雷音殿、戒堂殿、彌勒殿四重大殿。山門前彩色牌坊上的對聯(lián)寫道:“敷演清涼,四時瑞雪常飄,幻出銀妝世界”,“恢宏極樂,六月蓮花始放,翻成金色乾坤”。詞美,字好,意更佳,是對碧山寺奇特、瑰麗自然風光的絕妙寫照。
常家莊園位于榆次西南東陽鎮(zhèn)車輞村,距榆次17.5公里。車輞由四個小自然村組成,四寨中心建一大寺,與四寨相距各半華里,形成一個車輻狀,故名“車輞”。
車輞常氏始祖常仲林于明代弘治初年,由太谷惠安遷此為人牧羊,到清康熙、乾隆。
21年間,七世祖常進全開始經(jīng)商,八世祖常威率九世萬已、萬達,從事商業(yè)活動,贏利頗豐,逐漸使常氏成為晉中望族,晉商中的一支勁旅,開始大規(guī)模地營造住宅大院。常萬已在車輞村建“南祠堂”,立“世榮堂”,以村西南為軸心,向東、南發(fā)展;常萬達在村北建“北祠堂”,立“世和堂”,由東向西毗連修建,成一條新街,俗稱“后街”。從清康熙年間到光緒末年,經(jīng)過二百余年的修筑,常氏在車輞整整建起了南北、東西兩條大街。街兩側(cè)深宅大院,鱗次櫛比,樓臺亭閣,相映成輝,雕梁畫棟,蔚為壯觀。共占地一百余畝,樓房40余幢,房屋1500余間,使原先四個自然村連成了一片。有諺曰:“喬家一個院,常家二條街?!背J险旱慕ㄔO(shè)規(guī)模當時稱為三晉民居建筑之首。
常氏以儒商文化獨樹一臶,既有進土、舉人、秀才,又不乏書畫名家,所以在宅第建筑上亦有自己非凡的獨創(chuàng)之處,是晉中曹家、喬家、渠家等晉商宅院望塵莫及的。
十、九、八間不等。如上房、南房各達八間時,便按正五偏三的模式,隔出偏院,從不越“方正”之規(guī)、“等級”之矩,充分顯示了名門望族的氣勢。但其附屬建筑卻又充分顯示了南國園林建筑的“靈秀”,使“方正”中浸透了“綺麗”。常家大院的綺麗,主要展示在三個方面。
首先是每所方正院落的里院正中都建有一座木結(jié)構(gòu)的牌樓,飛檐斗拱小巧玲瓏。牌樓兩側(cè)各有磚雕花墻,婉如鑲嵌寶石的扎帶,使方正雄渾的北方庭院增添了畫龍點睛般的南國園林秀色。這牌樓花墻將正院隔為里五外五,里五外四,里五外三多種形式,具有獨特風格。
其次是院落之間與院落之后,大多建有花園、菜園,有小門與正院相通。進園之后,有甬道貫通,曲折迂回其間點綴回廊、亭榭、小橋流水,或草石農(nóng)舍,或奇花異葩,匠心獨具,猶似南方園林。
第三是在每個院落中觸目可見的磚雕、木雕、石雕和木構(gòu)件上的彩繪藝術(shù),別具風采。磚雕藝術(shù)表現(xiàn)在四個方面:一是房脊的吻、獸和雕花護脊,造形優(yōu)美,線條嫻熟,刀法細膩,均為清代磚雕精品;二是照壁、花墻磚雕,既有傳統(tǒng)的“百壽圖”、“吉祥圖”以及佛道故事,又有花卉鳥獸和干、鮮果品等具有濃厚地方特色的磚雕藝術(shù);三是每排廂房“硬山墻”上端的“墀頭”或花,或鳥,或獸,或字,兩兩成對,卻很少雷同,造型又各具特色。四是現(xiàn)存的部分磚雕護欄,在貴和堂的樓層護欄上,全部由磚雕砌成,圖案由福、壽、喜、祿、禎、祥團花和八卦爐、懸壺、文房四寶等組成,欄柱、欄板渾然一體,猶如天然而成,絲毫不見砌縫,無論雕刻藝術(shù),還是壘砌藝術(shù),堪稱清代建筑中的上乘工藝。另一部分在養(yǎng)和堂,保存完好,但雕技藝術(shù)不及前者。
常家大院的石雕藝術(shù)有護欄、門獸、護墻等,大多用細砂石雕成,刻有各種圖案。砂石的粗獷,雕工的細膩,相映得彰,別具一格。
常家大院的木雕,主要是宅第中的窗戶木雕、門框、屏風、家具和隔扇木雕等,圖案千變?nèi)f化,造型手法各異,木質(zhì)多種多樣,恰似木雕展覽,使游人眼花緣亂??上举|(zhì)不易保存,破壞十分嚴重。常家大院是儒商建筑的代表,室內(nèi)布臵十分講究,處處反映出書香門第的穩(wěn)重古樸、勻稱適宜。室內(nèi)的琴棋書畫、文房四寶、奇花異卉、山水盆景,有別于其他晉商宅院。作為儒商宅院,有其獨到之處,讓人耳目一新。
歷經(jīng)300余年的滄桑變化,常家大院的破壞程度是很大的。鑒于開發(fā)晉中商業(yè)文化旅游的需要、政府正擬逐步恢復(fù)古建筑原貌,按照儒商的特色進行室內(nèi)的陳列市臵,為晉商文化旅游增添一顆別具特色的璀璨明珠。
23動中,實現(xiàn)了經(jīng)濟理性與道德理性的合一,遂咸清代馳名中外之儒商望族。
常氏在商儒互長,商業(yè)日益興起之際的明末清初,開始了在車輞故里的宅第修建。九世常萬玘、常萬達兄弟的事業(yè)如日中天,宅第建筑也隨之進入了鼎盛時期,萬圮由南向北,建成一條街,俗稱西街;萬達在村北購臵土地,建起一條新街,俗稱后街。遂有常家兩條街之稱。經(jīng)之后近二百年的完善,這兩條街,深宅大院百余處房屋四千余間,樓房五十余幢,占地六十萬平方米。院內(nèi)樓廳臺閣,雕梁畫棟,精致恢宏,蔚為壯觀。另有七處園林,名花古木,高閣低亭,曲廊齋坊,水溪池潭,在千里堡墻八道堡門的環(huán)圍下,實現(xiàn)了主人可燕居、可耕讀、可修身、可遐想、可觀賞、可瀏覽、可悅心、可詠嘆等”八可”追求的理想精神莊園?,F(xiàn)已修復(fù)的四萬平米宅第,八萬平米園林,雖只占原規(guī)模的四分之一,但基本上保持了莊園風格,再現(xiàn)了昔日風采。
晉祠,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位于太原市西南郊25公里處的懸甕山麓。晉祠原為紀念晉國開國君主唐叔虞而建。創(chuàng)建年代已不可考。北魏酈道元的就有關(guān)于唐叔虞祠(即晉祠)的記載,可見當時已經(jīng)頗為出名了。
晉祠現(xiàn)已稱為一個有著幾十座古建筑的中國古典園林的游覽勝地。晉祠的文物古跡很多,比較著名的有:圣母殿和其中的42尊侍女像。圣母殿十晉祠的主體,也是現(xiàn)在晉祠的最古老的建筑(始建于北宋),殿高19米,面寬7間,進深6間,殿的四周有圍廊。建筑學家們認為這個殿是宋代建筑的代表作。
晉祠的參天古樹也給人以深刻的印象。周柏,又名“齊年柏”,相傳為西周時所植,由于年代久遠,樹身已向南傾斜約40度,但仍充滿了生機。隋槐在祠內(nèi)的關(guān)帝廟內(nèi),老枝縱橫,盤根錯節(jié)。
24萬畝稻田。李白、范仲淹等大詩人都曾寫過贊美難老泉的詩。
關(guān)于晉祠的故事,說來話長,據(jù)《史紀〃晉世家》的紀載,周武王之子成王姬誦封同母弟叔虞于唐,稱唐叔虞。叔虞的兒子燮,因境內(nèi)有晉水,改國號為晉。后人為了奉祀叔虞,在晉水源頭建立了祠宇,稱唐叔虞祠,也叫做晉祠。晉祠的創(chuàng)建年代,現(xiàn)在還難以考定。最早的記載見于北魏酈道元(公元466或472?—527年)的《水經(jīng)注》,書中寫道:“際山枕水,有唐叔虞祠,水側(cè)有涼堂,結(jié)飛梁于水上?!弊鴷r的風景文物已大有可觀,祠、堂、飛梁都已俱備了。由此可見,晉祠的歷史,即使是從北魏算起,距今也有一千好幾百年了。
在漫長的歲月中,晉祠曾經(jīng)過多次修建和擴建,面貌不斷改觀。南北朝時,文宣帝高洋,推翻東魏,建立了北齊,將晉陽定為別都,于天保年間(公元550——559年)擴建晉祠,“大起樓觀,穿筑池塘”。隋開皇年間(公元581—600年),在祠區(qū)西南方增建舍利生生塔。唐感觀二十年(公元646年),太宗李世民到晉祠,撰寫碑文《晉祠之銘并序》,并又一次進行擴建。宋太宗趙光義于太平興國年間(公元976—983年),在晉祠大興土木,修繕竣工時還刻碑記事。宋仁宗趙禎于天圣年間(公元1023——1032年),追封唐叔虞為汾東王,并為唐叔虞之母邑姜修建了規(guī)模宏大的圣母殿。
自從北宋天圣年間修建了圣母殿和魚沼飛梁后,祠區(qū)建筑布局更大為改觀。此后,鑄造鐵人,增建獻殿、鐘樓、鼓樓及水鏡臺等,這樣,以圣母殿為主體的中軸線建筑物就次第告成。原來居于正位的唐叔虞祠,座落在旁邊,退處于次要的位臵了。
祠區(qū)內(nèi)中軸線上的建筑,由東向西,依次是:水鏡臺、會仙橋、金人臺、對越坊、鐘鼓二樓、獻殿、魚沼飛梁和圣母殿。這組建筑和它北面的唐叔虞祠、昊天神祠和文昌宮,及南面的水母樓、難老泉亭及舍利生生塔等,組成了一個綜合建筑群。東西一條主線上的建筑,配合上南、北兩組建筑,本來是不同時期搞起來的,集中在一起,卻好像都服從于一個精巧的總體設(shè)計,并不是雜亂無章地生拼硬湊的,顯得布局緊湊,既象廟觀的院落,又象皇室的宮苑,反映了我國古代芳功人民創(chuàng)造的匠心。
25中軸線最前端為水鏡臺,始建于明朝,是當時演戲的舞臺。前部為單檐卷棚頂,后部為重檐歇山頂。除前面的較為寬敞的舞臺外,其余三面均有明朗的走廊,建筑式祥別致。慈禧太后曾照原樣在頤和園修建了一座。
從水鏡臺向西,有一條晉水的干渠——“臹伯渠”,又名海清北河。相侍春秋末期,晉國世卿臹伯為了攻取趙襄子的采地,引汾、晉二水灌晉陽而開鑿此渠。后人在舊渠的基礎(chǔ)上加以修浚,成為灌溉田地的水渠。
通過臹伯渠上的合仙橋,便是金人臺。金人臺呈正方形,四角各立鐵人一尊,每尊高兩米有余。其中西南隅的一尊鑄造于北宋紹圣四年(公元1097年),經(jīng)歷八百多年的雨雪風霜,迄今明亮不銹,生動地反映了我國勞動人民在北宋時所達到的高度冶煉和鑄造水平。
穿過對越坊及鐘樓、鼓樓就到了獻殿。此殿原為陳設(shè)祭品的場所,始建于金大定八年(1168年),面寬三間,深兩間,梁架很有特色,只在四椽袱上放一層平梁,既簡單省料,又輕巧堅固。殿的四周除中間前后開門之外,均筑堅厚的檻墻,上安直柵欄,使整個大殿形似涼亭,顯得格外利落空敞。獻殿于一九五五年用原料按原式樣翻修,保持了金代建筑特點,是我因古建中的瑰寶。
獻殿以西,是連接圣母殿的魚沼飛梁。全沼為一方形水池,是晉水的第二泉源。池中立三十四根小八角形石柱,柱頂架斗拱和梁木承托著十字形橋面,就是飛梁。東西橋面長十九點六米,寬五米,高出地面一點三米,西端分別與獻殿和圣母殿相連接;南北橋面長十九點五米,寬三點三米,兩端下斜與地面相平。整個造型猶如展翅欲飛的大鳥,故稱飛梁。飛梁始建年代和舊址都不詳,根據(jù)《水經(jīng)注》紀載,北魏時已有飛梁之設(shè)。現(xiàn)存此橋,可能是北宋時與圣母及同時建造的。一九五五年曾按原樣翻修。建筑結(jié)構(gòu)有宋代特點,小八角石柱,復(fù)盆式蓮瓣尚有北魏遺風。這種形臸奇特,造型優(yōu)美的十字形橋式,雖在古籍中早有記載,古面中偶有所見,但現(xiàn)存實物僅此一例。它對于研究我國古代橋梁建筑很有價值。
26飛梁南北橋面之東,兩端各臥伏一只宋雕石獅,造型生動。橋東月臺上有鐵獅一對,神態(tài)勇猛,鑄于北宋政和八年(1118年),是我國較早的鐵鑄獅子。
山西導游詞篇十六
解州古稱解梁,是三國蜀漢名將關(guān)羽的故鄉(xiāng),位于運城市西南15公里的解州鎮(zhèn),鎮(zhèn)西有全國現(xiàn)存最大的關(guān)帝廟,俗稱解州關(guān)帝廟,系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解州關(guān)帝廟創(chuàng)建于隋開皇九年(589),宋朝大中祥符七年(1014)重建,嗣后屢建屢毀,現(xiàn)存建筑為清康熙四十一年(1072)大火之后,歷時十載而重建的。廟以東西向街道為界,分南北兩大部分,總占地面積約66600余平方米。街南稱結(jié)義園,由結(jié)義坊、君子亭、三義閣、蓮花池、假山等建筑組成。殘存高2米的結(jié)義碑1通,白描陰刻人物,桃花吐艷,竹枝扶疏,構(gòu)思奇巧,刻技頗高,系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言如泗主持刻建的。園內(nèi)桃林繁茂,千枝萬朵,頗有“三結(jié)義”的桃園風趣。街北是正廟,座北朝南,仿宮殿式布局,占地面積18570平方米,橫線上分中、東、西三院,中院是主體,主軸線上又分前院和后宮兩部分。前院依次是照壁、端門、雉門、午門、山海鐘靈坊、御書樓和崇寧殿。兩側(cè)是鐘鼓樓、“大義參天”坊、“精忠貫日”坊、追風伯祠。后宮以“氣肅千秋”坊、春秋樓為中心,左右有刀樓、印樓對稱而立。東院有崇圣祠、三清殿、祝公祠、葆元宮、饗圣宮和東花園。西院有長壽宮、永壽宮、余慶宮、歆圣宮、道正司、匯善司和西花園以及前庭的“萬代瞻仰”坊、“威震華夏”坊。全廟共有殿宇百余間,主次分明,布局嚴謹。殿閣嵯峨,氣勢雄偉;屋宇高低參差,前后有序;牌樓高高聳立,斗拱密密排列,建筑間既自成格局,又和諧統(tǒng)一,布局十分得體。庭院間古柏參天,藤蘿滿樹,草坪如氈,花香迷人,使磅礴的關(guān)帝廟氤氳著濃烈的生活氣息。
游人從義勇門或忠武門入前庭,穿過“文官下轎,武官下馬”的端門,東西鐘鼓樓巍巍聳立,迎面三座高大的單檐歇山頂廟門,中門是專供帝王進出的門,叫“雉門”,東面的“文經(jīng)門”是文職官員行走的,西側(cè)的是“武緯門”,是甲胄之士通行的。雉門門樓上嵌豎匾,書金字“關(guān)帝廟”三字。雉門后部的臺階上是戲臺,鋪上臺板即可演戲,是一座雙昂卷棚歇山頂建筑,下是橫匾“全部春秋”,與上、下場門的“演古”、“證今”相映成趣。
前行有午門.是一座面闊五間,單檐廡殿頂、石雕回廊的廳式建筑。周圍有石欄桿,欄板正反兩面浮雕各類圖案、人物144幅,洋洋大觀,頗有童趣。廳內(nèi)南有周倉、廖化畫像,軒昂威武。北面左右兩側(cè),彩繪著關(guān)羽戎馬一生的主要經(jīng)歷,起于桃園三結(jié)義,止于水淹七軍,只是沒有走麥城這個情節(jié),在全國關(guān)廟壁畫中都按此進行,據(jù)說這是因忌諱關(guān)羽自高自大而被殺,終于造成蜀國的覆滅而隱去的。穿過午門,經(jīng)“山海鐘靈”坊、御書樓,便是關(guān)帝廟主體建筑崇寧殿。
北宋崇寧三年(1104),徽宗趙佶封關(guān)羽為“崇寧真君”,故名崇寧殿。殿前蒼松翠柏,郁郁蔥蔥,配以石華表一對,焚表塔兩座,鐵旗桿一雙,月臺寬敞,勾欄曲折,使人頓生敬佩之感。殿面闊七間,進深六間,重檐歇山式琉璃殿頂,檐下施雙昂五踩斗拱,額枋雕刻富麗。殿周回廊置雕龍石柱26根,皤龍姿態(tài)各異,個個須眉畢張,活靈活現(xiàn)。下施欄桿石柱52根。砌欄板50塊,刻浮雕200方,蔚為壯觀。大殿明間懸橫匾“神勇”二字,清乾隆帝手書。檐下有“萬世人極”匾,是咸豐皇帝所寫。下列青龍偃月刀三把,重300斤,門口還有銅香案一座,鐵鶴一雙,以示威嚴。殿內(nèi)木雕神龕玲瓏精巧,內(nèi)塑帝王裝關(guān)羽坐像,勇猛剛毅,神態(tài)端莊肅穆。龕外雕梁畫棟,儀仗倚列,木雕云龍金柱,自下盤繞至頂,猙獰怒目,兩首相交,以示關(guān)羽的英雄氣概。龕上有康熙手書“義炳乾坤”橫匾一方,更增崇寧殿莊嚴肅穆的氣氛。
穿崇寧殿而出,入后宮南門,就進入寢宮,過花圃,有“氣肅千秋”坊,是中軸線上最高大的木牌坊。東側(cè)有印樓,里邊放著“漢壽亭侯”玉印模型,西側(cè)是刀樓,里面列青龍偃月刀模型。雙樓對峙,系方形三層的十字歇山頂建筑。院里植有翠竹一片,風動影搖,珊珊可愛。又有《漢夫子風雨竹》碑刻,以竹隱詩,詩曰“莫嫌孤葉淡,經(jīng)久不凋零。多謝東君意,丹青獨留名”。傳說出自關(guān)羽的手筆。
后宮后部,是關(guān)帝廟扛鼎之作的春秋樓,掩映在參天古樹和名花異卉之間,巍然屹立,大氣磅礴。樓內(nèi)有關(guān)羽讀《春秋》像,故名?!洞呵铩酚置恩虢?jīng)》,故又名麟經(jīng)閣。創(chuàng)建于明萬歷年間,現(xiàn)存建筑為清同治九年(187o)重修的。寬七間,進深六間,二層三檐歇山式建筑,高33米。上下兩層皆施回廊,四周勾欄相依,可供憑欄遠眺。檐下木雕龍鳳、流云、花卉、人物、走獸等圖案,雕工精湛,剔透有致。樓頂彩色琉璃覆蓋,光澤奪目。樓內(nèi)東西兩側(cè),各有樓梯36級,可供上下。第一層上,有木制隔扇108面,圖案古樸,工藝奇特,傳說是象征歷史上山西108個縣。世傳春秋樓有三絕:建筑結(jié)構(gòu)奇巧別致,上層回廊的廊柱,矗立在下層垂蓮柱上,垂柱懸空,內(nèi)設(shè)搭牽挑承,給人以懸空之感謂之一絕;進入二層樓,有神龕暖閣,正中有關(guān)羽側(cè)身夜觀《春秋》像,閣子板壁上,正楷刻寫著全部《春秋》,謂之二絕;據(jù)說樓當項,正好對著北斗七星的位置,謂之三絕。
關(guān)帝廟除古建筑外,還有琉璃影壁、石頭牌坊、萬斤銅鐘、鐵鑄香爐、石雕飾品、木刻器具以及各代石刻23塊,各朝題詩題匾60余幅,還有其他的零散文物,都是值得一觀的藝術(shù)精品。關(guān)帝廟,自古就是游覽勝地,又是全國最大的祭掃關(guān)帝的場所,游人信士絡(luò)繹不絕,香火旺盛。如今經(jīng)過多次修葺、彩繪,關(guān)帝廟更加壯麗輝煌。
山西導游詞篇十七
山西地方劇種中的“大戲”即人稱“山西四大梆子”的蒲劇、晉劇、北路梆子和上黨梆子,其中蒲劇、晉劇、北路梆子同根異枝。小編為大家挑選整理了一些導游詞,僅供參考學習,希望能幫到你們哦。
位于平定縣城東北45公里處,是古代的一處關(guān)隘,原名葦譯關(guān),世傳為萬里長城第九關(guān)。這一關(guān)隘處于山西、河北兩省交界處,山西人把娘子關(guān)內(nèi)外作為省內(nèi)外的代稱。
娘子關(guān)的城堡,背依高接云天的嵯峨綿山,面臨澗壁如削的萬丈深峪,山腰的垣堞,隨山勢蜿蜒,桃河環(huán)繞其西北,曲折奔流,真是“襟山帶水,金城湯池”,整個關(guān)城兩翼是依山勢蜿蜒起伏的長城,這里的長城,歷史上成為山西、河北兩省間的天然屏障,確有“一夫當關(guān),萬夫莫開”的氣勢,十分險要。
娘子關(guān)歷史悠久,隋代開皇年間曾在此設(shè)葦澤縣,唐太宗李世民的妹妹平陽公主,曾率領(lǐng)娘子軍據(jù)守此關(guān),所以后人皆稱之為娘子關(guān)。關(guān)城,現(xiàn)存關(guān)城,是明代嘉靖二十一年(公元1542年)所筑,有南、東兩座關(guān)門和長達650米的城墻,中間為居民區(qū)。城南門下為磚券、上為門樓,城門上方書額“京畿藩屏”四個大字,門洞前是近百米的石鋪古車馬道。城門樓建于門洞之上。關(guān)城內(nèi)還有關(guān)帝廟、真武閣等古建筑。城內(nèi)民宅、街道仍保持原貌,當?shù)鼐用穸酁槊?、清兩代“車戶”后裔。東門為磚券門洞,上為平臺。洞門上鐫刻有“直隸娘子關(guān)”五個大宇。綿山上的避暑樓,相傳為唐代平陽公主所建。關(guān)外是曲折綿延的燕趙古道。娘子關(guān)東門里有處磚砌的高臺,相傳為平陽公主的點將臺。
娘子關(guān)還以山明水秀的宜人景色聞名遐邇,位于娘子關(guān)城堡東門附近約300米的妒女祠下的“娘子關(guān)瀑布”懸流百尺,順懸崖峭壁而下,形成了一幅絢麗的“水簾瀑布。瀑布旁又有水簾洞、趵突泉等景點,景色極為優(yōu)美。這里家家流水,處處涌泉,組成一幅“小橋,流水,人家”的天然畫卷。
登上宿將樓臺,憑欄眺望,或仰看蒼山巍巍,或俯視大河滔滔。山光水色,與古老的娘子關(guān)城堡相映成趣,宛如進入一幅水粉描繪的山水風景畫中。
山西省晉商文化博物館坐落在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祁縣古城內(nèi)的渠家大院。
山西省晉商文化博物館坐落在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祁縣古城內(nèi)的渠家大院,是一所以晉商文化為主要陳列內(nèi)容的縣級博物館,是山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全國首家研究晉商文化的博物館。
渠家大院始建于清乾隆年間,距今已有300年的歷史,它當年的主人在縣城內(nèi)建有40個院落,人稱“渠半城”,整個建筑總面積為23628平方米,現(xiàn)已開發(fā)出5317平方米,是當時“渠半城”的五分之一。
渠家大院始建于清乾隆年間,為全國罕見的五進式穿堂院,內(nèi)分3個大院,19個小院,房屋240間。明樓院、統(tǒng)樓院、欄桿院、戲臺院巧妙組合,錯落有致。懸山頂、歇山頂、卷棚頂、硬山頂形式各異,主次分明。牌樓巍峨壯觀,眺閣玲瓏精致,院院之間有過廳,牌樓相隔,層次分明,活潑有趣。屋內(nèi)屋外彩繪華麗,堆金瀝粉。木、石、磚雕俯仰可見,題材廣泛,寓意祥和,刀法精良。我國著名考古專家鄭孝燮先生由衷地贊嘆,渠家大院的每一個建筑構(gòu)件都是不可多得的藝術(shù)品,是當之無愧的民居瑰寶。
大院外觀為城堡式,墻頭為垛口式女兒墻,內(nèi)分8個大院,19個四合小院,共有240間房屋,每個四合小院都自成體系,而各院落之間有牌樓、過廳相隔,形成院套院、門連門的美妙格局。整個大院墻高院深、氣勢恢弘。其中石雕欄桿院、五進式穿堂院、牌樓院、戲臺院錯落有致,主次分明,堪稱渠家大院的四大建筑特色。被建筑專家贊譽為"集宋、元、明、清之法式,匯江南河北之大成"。
渠家大院開發(fā)于1993年,經(jīng)過了三年時間的籌建,于1996年9月22日正式對外開放。祁縣渠家在晉商中頗具代表性,曾是清代著名的商業(yè)金融資本家。全國各大城市都有渠家開設(shè)的商業(yè)金融字號,商業(yè)資本高達1000萬兩白銀,其發(fā)家過程、經(jīng)營之道及其經(jīng)商愛國、投資近代工業(yè)、熱心公益、興辦教育、發(fā)展文化等都很引人注目,贏得了社會的廣泛贊譽和尊敬,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說是中國近代商人興衰命運的縮影電視連續(xù)劇《昌晉源票號》即是以渠家為原型?,F(xiàn)在館內(nèi)陳展分晉商縱覽、著名商號、巨商大賈、愛國義舉、商界盛世、晉劇淵源、渠氏家族7大系列、27個展室,采取原狀陳列和系列展出相結(jié)合的方法,運用實物、圖片、模型、雕塑等手法,配以聲光電等現(xiàn)代化手段,揭示晉商文化的內(nèi)涵,藝術(shù)地再現(xiàn)了渠氏家族窮通天下,雄闊經(jīng)商的輝煌。
黃崖洞在山西省黎城縣境內(nèi),位于太行山脈的北端,海拔多在15002000米,地殼相對運動產(chǎn)生的巨大能量,把這里的硬紅石英砂巖、頁巖層組成的山岳切出道道峽谷,峭壁連綿數(shù)十公里,拔地而起,直沖云霄。這種獨特而壯觀的地貌,與舉世聞名的美國科羅拉多大峽谷可以說有異曲同工之妙。而且,這里的山體和地形以及巖石的質(zhì)地都比較適合攀巖運動。黃崖洞的巖壁高度大部分在80150米之間,坡度絕大部分成直角,稱得上是巖壁博物館。各種巖石共存于一條巖壁上,如頁巖、砂巖、礫巖,也有蝕化的砂巖極陽朔的熔巖地貌。巖面上有許多造山運動留下的縱向裂縫,也有因河流切割、沖蝕形成的片巖層,窄的巖縫只能塞進小指,寬的巖縫可以擠進去兩個人,有一些天然的石柱、小樹,可以作攀巖的pitch點。綿延的巖壁上,到處是這種可以攀爬的巖縫、裂隙、高矮不等,從30米到200米都有,難度也各不相同,同一條崖壁上會有不同的巖質(zhì),下面是頁巖,上面是蝕化的泥巖,有各種孔洞,絕對可以說是攀巖愛好者夢寐以求的野外攀巖場所?!靶】屏_拉多”、“一個被稱為比陽朔還牛的巖壁”。
黃崖洞不僅保留了許多當年華北最大兵工廠和黃崖洞保衛(wèi)戰(zhàn)的遺跡,而且,現(xiàn)在到黃崖洞旅游,服務(wù)人員一律身穿八路軍服,導游服務(wù)除一般的引路講解外,還租給游客八路軍軍服,教游客打綁腿,介紹打綁腿進山行路可減輕腿部疲勞等知識;為游客著裝照相,在山里為游客高唱山歌、戰(zhàn)歌等特色服務(wù)。
主要遺跡有:鎮(zhèn)倭塔、血花亭、吊橋天險、黃崖洞保衛(wèi)戰(zhàn)烈士墓地、紀念碑、兵工廠車間遺址等等,其中最能讓人心靈震撼的要數(shù)當年左權(quán)將軍在此長期居住過的那間依崖而建,高不過兩米、面積不足10平方米的用石片壘起的簡陋小屋,據(jù)稱它不但是當時將軍和同是抗日軍人的將軍零夫人的洞房,另外一個讓所有到過黃崖洞的人都感到肅然起敬的英雄景觀則是小號手崔振芳陣亡處。那時他只有17歲,他一人據(jù)守在位于懸崖上的石砌地工事里,一氣就向沖上來的敵人投出了120多顆手榴彈,炸死了數(shù)十名曰寇,最后光榮殉國于此。
山西導游詞篇十八
“女媧補天”的傳說發(fā)生在山西,中華民族的始祖黃帝、炎帝都曾把山西作為活動的主要地區(qū)。西侯度文化和丁村文化遺址表明,在舊石器時代山西已有了人類繁衍生息。
堯、舜、禹都曾在山西境內(nèi)建都立業(yè)。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奴隸制國家政權(quán)夏朝建立在晉南。
商代,山西是商的主要統(tǒng)治區(qū)。周代,晉國由山西境內(nèi)崛興。晉文公曾為春秋五霸之一。
秦、漢、魏、晉時期,山西在政治、軍事、經(jīng)濟、文化等各個方面,都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南北朝時期,山西是北朝統(tǒng)治的中心地帶,北魏曾以平城(今大同)為都,東魏、北齊曾以晉陽(今太原)為“別都”、“陪都”。
唐太宗李世民起兵太原,建立了大唐王朝,由此,山西被唐太宗認為是“龍興”之地,封太原為唐王朝的“北都”、“北京”。
宋朝時期,山西是中國北方的主要發(fā)達地區(qū)。元代,全國共11個行省,山西與山東、河北,并稱為元朝“腹地”,大同、平陽(今臨汾)、太原三城則成為黃河流域的著名都會。
進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以后,山西的經(jīng)濟、文化發(fā)展受到嚴重破壞。
山西作為革命老區(qū),在1921年,中國早期的馬克思主義者高君宇在太原組建社會主義青年團,開展革命活動。紅軍長征到達陜北后,毛澤東率領(lǐng)紅軍主力渡河東征,在晉西、晉中、晉南各地遍撒革命火種。
抗戰(zhàn)爆發(fā)后,八路軍三大主力挺進山西,創(chuàng)立了敵后抗日根據(jù)地。八年抗戰(zhàn)中,山西是全國抗戰(zhàn)的重要戰(zhàn)略支點;山西地方黨組織培養(yǎng)了15萬名共產(chǎn)黨員,根據(jù)地向八路軍輸送了60萬熱血青年。
解放戰(zhàn)爭期間,山西成為支援全國解放的戰(zhàn)略基地,廣大民眾積極支援前線,大批地方干部南下或東進、西進,奔赴新區(qū)。
1949年4月,山西全省解放。9月,成立了山西省人民政府。
山西導游詞篇十九
平遙古城,歷史悠久。據(jù)載:西周時期周宣工為抵御北方游牧民族的侵擾,曾派兵北伐薩猶,并修建了京陵城。京陵城就建在今平遠縣城東北約7公里的京陵襯,京陵二字作為地名一直沿用至今。這可以說是平遙建城的開端,也是現(xiàn)在乎迢城的前身。從那時起,至今已有2800年左右歷史了。
現(xiàn)在這座平送城始建于何時,歷史上沒有明確記載。大約在北魏太武帝朽跋燕時,為避名諱,將原來的平陶縣改為乎迢縣。并把縣治從別處遷到這里。建城時間應(yīng)該是這以后的事。在濕長的歷史歲月中。這里曾有過她的繁華,也曾多次道受戰(zhàn)火的破壞。我們現(xiàn)在看到的這座城墻,是明代洪武三年,即1370年把原來的土城墻加高加厚加磚擴建而成的,明清以來雖曾數(shù)次維修,但風格未變。
f遙城內(nèi)古建筑保存很多,像文廟大成殿、清虛觀、市樓、城隆廟、武廟戲臺等。就是街道民居。也基本保存明清時代風貌。漫步街頭,還會看到各種古色古香的院門、院埔、秸雕細刻的.古建筑裝飾,甚至還能看到門前的接馬石樁、下馬石等,一派古城風貌。
平遏不僅歷史悠久。而且名人輩出。是敢于不顧“滿門抄斬”的恐嚇、秉筆直書的若名晉代史學家孫盛、以“映雪讀書”流傳千古的孫康等古代名人,當代已故中科院歷史研究所所長侯外廬、已故語言研究所副所長侯秸一、已歇中國文學研究會會長王瑤、著名畫家李茍、著名歌唱家郎蘭英等都出生在這片古老的土地上。平適古城不愧為歷史文化名城。
(過急濟橋)。
我們現(xiàn)在正行駛在惠濟橋上,惠濟橋是一座九拱石橋,修建于清代康熙年間,同治年間重建。清代名宿博山先生曾親筆為它寫道碑記。這座橋規(guī)模不等大。歷史也不算很長,但造型優(yōu)美。橋面平坦,沒有像一般石橋那樣高高隆起,便于車馬行走。而且更有一個奇處,就是這座橋下還有一座橋。下面的橋不見文字記載,人們原來也不知道。1977年8月,一場暴雨造成特大洪災(zāi),滾滾洪水帶走了不少淤積多年的河沙。水退后,人們驚奇地發(fā)現(xiàn):原來惠濟橋疊架在舊橋的橋面上,形成橋上橋的奇觀。利用舊橋做新橋的牢固基礎(chǔ),既節(jié)省財力、人力,又省時間,多聰明的構(gòu)思叼!這在造橋史上也是一個奇跡。
平迢古城到了。請大家隨我上城墻參觀。
(過急濟橋)。
我們現(xiàn)在正行駛在惠濟橋上,惠濟橋是一座九拱石橋,修建于清代康熙年間,同治年間重建。清代名宿博山先生曾親筆為它寫道碑記。這座橋規(guī)模不等大。歷史也不算很長,但造型優(yōu)美。橋面平坦,沒有像一般石橋那樣高高隆起,便于車馬行走。而且更有一個奇處,就是這座橋下還有一座橋。下面的橋不見文字記載,人們原來也不知道。1977年8月,一場暴雨造成特大洪災(zāi),滾滾洪水帶走了不少淤積多年的河沙。水退后,人們驚奇地發(fā)現(xiàn):原來惠濟橋疊架在舊橋的橋面上,形成橋上橋的奇觀。利用舊橋做新橋的牢固基礎(chǔ),既節(jié)省財力、人力,又省時間,多聰明的構(gòu)思叼!這在造橋史上也是一個奇跡。
平迢古城到了。請大家隨我上城墻參觀。
(帶游客進“下東門”)。
這里就是乎迢方城的“下東門”。大家看這高達12米的城墻多雄偉、多壯觀。在城外,本來還有護城河。城門處架有吊橋。在古代戰(zhàn)亂的日子里。這的確是一道難以逾越的防線。
我們進來朗這個地方是下東門甕城,它是為保衛(wèi)城門而設(shè)立的。城門是城墻上的薄弱環(huán)節(jié),有了甕城。就大大增強了城池的防衛(wèi)手段。這里地方根小,四周為高墻圍護,即便敵人攻入甕城也只能進來少數(shù)人,而且立即陷入包圍之中,成為甕中之鱉。有的甕城門并不是開在城門對面,而是拐個彎開在旁邊。更可防止沖入的敵兵一較作氣沖到城門下。通過拐彎來消解敵兵銳氣。這些設(shè)計思想都是古人在長期實戰(zhàn)經(jīng)驗中總結(jié)出來的。
大家看。甕城里還有一個建造講究而小巧的院落。這是干什么的呢?原來這是一座小關(guān)帝廟。關(guān)帝是武圣人。把關(guān)廟修進甕城里,卻是平迢人的獨特創(chuàng)造。請大家隨我進城,上城墻參觀。
現(xiàn)在我們已經(jīng)在城上了,這里本來還有城樓。在戰(zhàn)爭中毀掉了。這座建在城墻上的臺,傳說就是尹吉甫的點將臺。尹吉甫是周宣王的大將,在歷史上游藩有名,《律經(jīng)沖的《較高》、《冠r2等幾首詩就是他作的、前面提到的那有名的對北方游牧民族0l猶的北伐,就是由他指揮的。為了鞏固北伐的成果,他還在這里修建了京陵城。尹吉甫遺跡這里還有多處。在京陵村附近還有一處村茁叫尹村,傳說是尹吉甫當年駐兵酌地方。在上東門外有尹吉甫募,募前一通明代石碑上大書“周卿士zj吉甫神道”八字。上東門里還有一座紀念尹吉甫的小廟。
請大家隨我觀賞一下古城的建構(gòu)。
(帶游客向南浸步。邊走邊說,約走2―3個墩臺即可停下)。
我們看城墻上兩邊各有一道短堵,叫女兒墻,為什么叫女兒墻呢?宋代官府編寫的《營造法式》上有個書面解釋:“言其卑小。比之于城,若女子與丈夫也。”意思是說城墻高大厚實,保偉丈夫;女墻單薄短小,像弱女子。民間有的地方卻流傳著這樣的故事:早先城上并沒有女兒墻,有一次一個老人被拉來做工,和他相依為命的小孫女也天天隨他來到城上。坐在旁邊觀看。一天,一位累極了的民工昏昏沉沉中競走到城墻邊上,小女孩伯他掉下城去,用力向里推他,不料用力過大,民工雖得救了,小女孩卻摔死了。為了紀念她,工匠們在城上修起了矮墻,并把它叫做女兒墻。這實在是個感人的故事,但確實說明了女兒墻的保護性功能。我們看:兩邊的女兒場并不一樣,向外的女兒墻上還修筑了垛口,垛口還留著供臆望和射擊使用的小孔。這當然是為了實戰(zhàn)的需要。
大家都注意到了,城墻每閑一段,就有一個向外突出的部分,這叫做墩臺。墩臺是干什么的呢7它是保衛(wèi)城墻的。我們知道。古代攻守城他的主要武器是弓箭和彎機,上面既可射下去,下面也可射上來,因此守城的士兵輕易不敢探出身去。這樣,城墻腳下反麗成丁防御的死角。有了墩臺。就可以彌補這個不足、從三面組成一個強大的立體射擊網(wǎng),城防力量大大加強。在每個塌臺上,還修有一座敵樓,上面有孔,也是為觀察和射擊用的。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山西導游詞篇二十
各位游客,大家好!
我國歷史文化名城平遙就要到了,右前方那高聳的磚墻就是我國現(xiàn)存較為完整的四座古城池之一平遏城。1997年12月3日,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chǎn)委員會通過決議,將我國云南省麗江古城、山西省平迢古城和江蘇省蘇州古典園林列入《世界遺產(chǎn)名錄》。現(xiàn)在大家可以觀賞一下古城的遠景和比較完整的外觀。
平遙古城,歷史悠久。據(jù)載:西周時期周宣工為抵御北方游牧民族的侵擾,曾派兵北伐薩猶,并修建了京陵城。京陵城就建在今平遠縣城東北約7公里的京陵襯,京陵二字作為地名一直沿用至今。這可以說是平遙建城的開端,也是現(xiàn)在乎迢城的前身。從那時起,至今已有2800年左右歷史了。
現(xiàn)在這座平送城始建于何時,歷史上沒有明確記載。大約在北魏太武帝朽跋燕時,為避名諱,將原來的平陶縣改為乎迢縣.并把縣治從別處遷到這里。建城時間應(yīng)該是這以后的事。在濕長的歷史歲月中.這里曾有過她的繁華,也曾多次道受戰(zhàn)火的破壞。我們現(xiàn)在看到的這座城墻,是明代洪武三年,即1370年把原來的土城墻加高加厚加磚擴建而成的,明清以來雖曾數(shù)次維修,但風格未變。
平遙城內(nèi)古建筑保存很多,像文廟大成殿、清虛觀、市樓、城隆廟、武廟戲臺等。就是街道民居.也基本保存明清時代風貌。漫步街頭,還會看到各種古色古香的院門、院埔、秸雕細刻的古建筑裝飾,甚至還能看到門前的接馬石樁、下馬石等,一派古城風貌。
平遏不僅歷史悠久.而且名人輩出。是敢于不顧“滿門抄斬”的恐嚇、秉筆直書的若名晉代史學家孫盛、以“映雪讀書”流傳千古的孫康等古代名人,當代已故中科院歷史研究所所長侯外廬、已故語言研究所副所長侯秸一、已歇中國文學研究會會長王瑤、著名畫家李茍、著名歌唱家郎蘭英等都出生在這片古老的土地上。平適古城不愧為歷史文化名城。
我們現(xiàn)在正行駛在惠濟橋上,惠濟橋是一座九拱石橋,修建于清代康熙年間,同治年間重建。清代名宿博山先生曾親筆為它寫道碑記。這座橋規(guī)模不等大.歷史也不算很長,但造型優(yōu)美.橋面平坦,沒有像一般石橋那樣高高隆起,便于車馬行走。而且更有一個奇處,就是這座橋下還有一座橋。下面的橋不見文字記載,人們原來也不知道。1977年8月,一場暴雨造成特大洪災(zāi),滾滾洪水帶走了不少淤積多年的河沙。水退后,人們驚奇地發(fā)現(xiàn):原來惠濟橋疊架在舊橋的橋面上,形成橋上橋的奇觀。利用舊橋做新橋的牢固基礎(chǔ),既節(jié)省財力、人力,又省時間,多聰明的構(gòu)思叼!這在造橋史上也是一個奇跡。
平迢古城到了.請大家隨我上城墻參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