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后感是對閱讀過程中的收獲和體驗進行總結(jié)和概括的一種方式,可以讓讀者更好地領(lǐng)會書籍中的意義。撰寫讀后感時,我們需要注重表達準確和語言流暢,使讀者能夠理解我們的思考。請欣賞以下讀后感范文,它們包含了不同層面的思考和感悟,希望對您的寫作有所啟發(fā)。
汪曾祺散文讀后感篇一
住在小樓里聽春雨淅淅瀝瀝,一大早就會聽到巷子深處一個賣杏的聲音。
低紙使閑置的草,黑暗的窗戶和精美的牛奶發(fā)揮茶。
哦,不要感嘆京都的灰塵會弄臟白色的衣服,還能及時回到烏巴克湖的鏡子里的家。
這是陸放翁的詩,不同于他著名的表達為國家服務(wù)和復(fù)仇的詩。這首詩向我們展示了一個士大夫的日常生活品味,他的閑適心情有一種不受世界影響的優(yōu)雅品質(zhì),就像汪曾祺先生的散文一樣。
王總是喜歡這首詩,而不是這種充滿生活氣息的心情。他想向我們展示的是他有心情的生活。
他對生活的感覺似乎有點逃學兒童的閑暇,世界是如此之大:他嘴里甜甜的草根,渾身沾滿臭芝麻以捕捉“全部溜走”,苗族姑娘溫柔的“賣楊梅”聲,窗臺上繡球花靜靜的“吸水”。這就是生活,甚至是一門藝術(shù),他非常喜歡這門藝術(shù)。
他是一個不同類型的作家。他不同于坐在家里或辦公室里的作家,他的眼睛牢牢盯著屏幕,手指在鍵盤上飛舞,他的神經(jīng)幾乎被源源不斷的電話摧毀。他的文章和書籍似乎被他觸摸了數(shù)千次,鉛筆的氣味從線條間散發(fā)出來,而不是機器的硬度。我能看見一個健康的老人用瘦骨嶙峋的手拿著一支鉛筆,臉上帶著平靜而輕松的微笑。他細膩而感性的筆觸偶爾會給我們和他自己一個小小的驚喜和觸動,比如一小盤帶雨珠的白色緬甸桂花,或者一條突然從湖中央冒出來的大魚,或者一個帶著北京口音的服務(wù)員,“茶來了”事實就是如此。樸素是一種生活狀態(tài)、一種心態(tài)和一種理解。大多數(shù)人努力擺脫平庸。然而,在經(jīng)歷風暴和彩虹之后,成功人士往往不再志存高遠。相反,他們理解平淡,喜歡平淡甚至“平庸”的日常生活,有著這種平淡的心態(tài)。
事實上,他文章中所反映的悠閑自在的美正是他在經(jīng)歷人事起伏后致力追求的。偉大的美是令人敬畏的,但他向我們展示的是那種能讓人發(fā)笑的小美。美在他身邊,美在他的職責之內(nèi)。不幸的是,現(xiàn)在大多數(shù)人沒有精力和心情去關(guān)注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美女。他們大多數(shù)人都很匆忙。沉重的鏡頭將人們的心與社會和自然隔離開來。太多的金屬制品層層包裹著人們的心。當作者試圖讓我們感受到美時,我清晰地聽到一個親切的聲音對那些忙于旅行的人說:“孩子們,慢點。看看這秋海棠的顏色,就像一個好家庭的胭脂水從指尖滑落,浸透花瓣。太美了。太美了?!?/p>
汪曾祺散文讀后感篇二
一是學到一些理論知識。比如如何在文章中用字,其中他提到中國漢字獨特性和意義,他說中國漢字是用來看,不是說。許多詩歌一朗誦就沒有以前東西了,所以他反對朗誦詩歌和散文。他主張一字一字認真扣字眼,沈從文《邊城》不到七萬字,但寫了半年。汪曾祺散文同樣從一個一個字來看沒有什么獨特。但當放到一起那種行云流水灑脫真很奇妙。他主張刻畫人物不應(yīng)該描寫太多,而應(yīng)該從環(huán)境、聲音、顏色等各個方面進行描寫和烘托。如何組織文章?他說他是先在頭腦里面對整個文章有了輪廓以后才寫。要先有個整體構(gòu)思。這些都是他端一杯清茶靜坐時想出來。
二是他散文風格樸素、簡練。人人看了都會明白,都能看懂,正是師承了沈從文特點。雖然樸素,但那是一種文學修辭,文學語言,不是方言,沒有在語言上研究和大師本領(lǐng),是寫不出那樣文字。汪曾祺也說到老師沈從文、老舍他們是怎樣練字。汪曾祺本人家學淵源深厚,愛好廣泛,上小學時,他祖父就給他教《論語》,寫小論文“義”,這就相當不錯了,我上小學時,除了會放羊、掏鳥窩之外,文化東西是絕緣。汪曾祺散文我覺得最值得稱道是那種“真”,一點沒有矯揉造作嫌疑。是真情、真語言。尤其是那種語言真是難得,是應(yīng)該讓我們這些后輩好好揣摩。一看就令人舒服,可信,不像現(xiàn)在好多人寫文章喜歡辭采華麗,但內(nèi)容空空。不舒服,很令人別扭,不真實。由于愛好廣泛,他散文自然就非常博雅。草木性靈、歷史文化、人物掌故、民俗風土、藝術(shù)文物……。都有涉及。但最真是寫人物部分,尤其是對師友、家世、父親、母親等回憶文章寫最美。令人陶醉,表現(xiàn)出他善良、和藹、真實。如《多年父子成兄弟》中對父親回憶,父子之間是那樣自由、平等、融洽?!段夷赣H》中對三位母親回憶。雖然兩位是繼母,但卻充滿了感情和幸福。
三是他用情。他對任何人都是友好。如對西南聯(lián)大諸多師友回憶中,我們就能感覺到他對老師和同學感情。很純真,很自然,我覺得做人就應(yīng)該像他一樣。對任何人都很友好,對任何事都很認真。且那種追求自然、樸素養(yǎng)生之道也值得我學習。文中提到他老師一些為人處世,待客之道,修身養(yǎng)性我覺得對我影響還是很大。那都是真人真事,人在生活中應(yīng)該保持一顆童心,不要裝腔作勢。看書就是學習嘛。學文章,學做人,都很重要。
汪曾祺散文讀后感篇三
好的文學作品,應(yīng)該是“讀著不累、合卷含味”的作品,尤其是有“形散而神不散”標志的散文,更應(yīng)是如此。最近,我讀汪曾祺先生的散文集,深感他的散文匠心獨具,充滿著淡、雅、趣、情,應(yīng)是這樣好作品的代表。
有二十世紀“最后一個士大夫”之稱的汪曾祺先生,其散文語言個性突出,看似不經(jīng)意,實則細經(jīng)營,往往在娓娓道來中蘊含著詩情畫意。正如湖南評論家凌宇說:“汪曾祺的語言很奇怪,拆開來看,都很平常,放在一起,就有一種韻味?!弊x汪曾祺的散文,淡、雅、趣、情皆突出。淡,就是語言恬靜質(zhì)樸,讀之有一種平靜之感,有心靜如水之境,而這種平淡之中卻藏大韻味,尤其從他的大多散文開頭部分,就可感知深刻,讀如在《趙樹理同志二三事》一文中寫道:“趙樹理同志身高而瘦,面長鼻直,額頭很高。”在《觀音寺》一文中寫道:“我在觀音寺住過一年。觀音寺在昆明北郊,是一個荒村,沒有什么寺?!边@好似在與友拉家常,平平淡淡,清清爽爽,有一種寧靜之美,而這種寧靜,正是先生對語言駕馭的嫻熟高超與生活體驗的細膩感悟。
汪曾祺先生的散文“比大白話還大白話”,讀后卻又感到很“雅”,雅在大俗之中。如在《金岳霖先生》一文里,有這樣一段文字:金先生有一次也被拉了去。他講的題目是《小說和哲學》。不料金先生講了半天,結(jié)論卻是:小說和哲學沒有關(guān)系。有人問:那么《紅樓夢》呢?金先生說:“《紅樓夢》里的哲學不是哲學?!彼v著講著,忽然停下來:“對不起,我這里有個小動物。”他把右手伸進后脖頸,捉出一個跳蚤,捏在手指里看看,甚為得意。還比如,在《跑警報》一文中,他引用了兩副對聯(lián):“人生幾何,戀愛三角”、“見機而作,入土為安”。汪曾祺先生這種通過敘述白描,把“雅”藏在“俗”中,“俗”中現(xiàn)大雅,是先生散文的高明之處。
讀汪曾祺先生的作品,感到“不累”的另一個原因是文章飽含著趣味性,如他一組寫飲食、寫果實的作品,寫的有味兒,把生僻的名詞插上情趣的翅膀,讓人增知識、見世面、添口味,寫長沙的臭豆腐還引用了“最高指示:火宮殿的臭豆腐還是好吃?!边@句“大白話”,更為文章通篇添趣兒。在《天山行色》一文里,寫吐魯番葡萄,“吐魯番的葡萄全國第一,各種品種無不極甜,而且皮很薄,入口即化。吐魯番人吃葡萄都不吐皮。因為無皮可吐——不但不吐皮,連核也一同吃下,他們認為葡萄核實好東西。北京繞口令曰:吃葡萄不吐葡萄皮兒,未免少見多怪?!睆奈木橙の缎赃@方面相對比,汪曾祺先生應(yīng)比同樣寫飲食聞名的大師周作人先生略高一籌呢。
文無情難為好文,散文貴在抒情。情在文中,文中含情,是散文的一種至高境界。有“抒情的人道主義者”美名的汪曾祺先生更是“理情”高手。他寫家鄉(xiāng)江蘇高郵、寫西南聯(lián)大老師、寫同學、甚至寫飲食都把“情”注其中。他在《多年父子成兄弟》一文中,飽滿情深,寫父親,“父親是個絕頂聰明的人。他是畫家,會刻圖章,畫寫意花卉。圖章初宗浙派,中年后治漢印。他會擺弄各種樂器,彈琵琶,拉胡琴,笙簫管笛,無一不通。”寫父母的相親相愛之情,“母親去世后,父親親手給她做了幾箱子冥衣――我們那里有燒冥衣的風俗。按照母親生前喜好,選購了各種花素色紙做衣料,單夾皮棉,四時不缺?!惫P中有情,“情”現(xiàn)紙上,這種“情”,不僅是一個作家對親人、故鄉(xiāng)的愛,更展現(xiàn)了作家對生活的體味和筆法的把握。
汪曾祺先生1997年5月離世,在七十七歲生涯中,以寫短篇小說聞名見長,寫散文自己評價“是副業(yè)”,但他的散文卻有返璞歸真的境界,有靜幽致遠的雅致,有淡定從容的文華,在我國文壇上應(yīng)該是別具一格,聞名遐邇,這與他對創(chuàng)作的認識、坦誠的態(tài)度是一體相通的,他說:“淡泊,是人品,也是文品。一個甘于淡泊的作家,才能不去搶行情,爭座位;才能真誠地寫出自己所感受的那點生活,不耍花招,不欺騙讀者?!边@應(yīng)是汪曾祺先生散文的內(nèi)置特色。
汪曾祺散文讀后感篇四
我是在初中語文書讀到端午的鴨蛋這篇文章,從下面的文章出處發(fā)現(xiàn)了作者是汪曾祺,每個人寫作畫畫啊都有自己風格,我喜歡這篇文章,我想其他文章可能跟這個風格差不多,于是我找來看,從此一發(fā)不可收拾。
汪老沒有刻意的描述深層次的情感,都是很平常的描述周圍百姓的小生活情趣,大部分散文多出的是濃郁的文化韻味,這種韻味是歷史帶來的,是個人感悟的。文筆雖然淡然,卻讓人感到厚重。同時他的文字是跳的。他喜歡瑣碎事物。喜歡花草美食文化繪畫書法喜歡新鮮事物,像個富有童心的小孩子。
汪老是個能夠享受生活之人,他寫吃喝玩樂總能比別人的多一份趣味,在他的筆下,似乎魚羊總是更鮮,泉水總是更冽,蔬菜總是更嫩,水果總是更甜。便是些常人不喜的食物比如豆汁、臭豆腐等物,讓他一描寫總也能勾起嘗一嘗的欲望。看汪老的照片不是便便大腹,有點帥,只是常看他的談吃散文可能真的會讓人胖個三五斤。那些畫面鮮活的存在我的腦海里。
汪老的散文有時用筆極清雅,有時卻又極放任,有時淡然如君子,有時戲謔似頑童。讀他的散文常不覺笑出聲來。有一段寫他們要去吃臭豆腐“我們在長沙,想嘗嘗毛澤東在火宮殿吃過的臭豆腐,尋味跟蹤,臭味漸濃,“快了,快到了,聞到臭味了嘛!”到了跟前,是一個公共廁所!”讀到這里你當真不能不笑,汪先生的戲謔可是連自己也戲在了其中。
《葡萄月令》讓我對葡萄艱難神奇的生命有了切實了解。從來不知道葡萄的根在冬天是要下埋的,積雪覆蓋。來年開春再挖出來,搭架、上棚。從不知道,葡萄的枝葉是一脈水管,將根部的水分盡情吸飲,這是多么神奇的植物啊。
《夏天》——乘涼。搬一張大竹床放在天井里,橫七豎八一躺,渾身爽利,暑氣全消。看月華。月華五色晶瑩,變幻不定,非常好看。月亮周圍有了一個模模糊糊的大圓圈,謂之“風圈”,近幾天會刮風。“烏豬子過江了”——黑云漫過天河,要下大雨。一直到露水下來,竹床子的欄桿都濕了,才回去。(多么閑暇的時光,多么愜意的生活,城市里哪里這樣,哪里能這樣清心寡欲,享受當下時光)
在《四方食事》中,各種各樣的口味,各種各樣的調(diào)味品,各種各樣的食品都有他的看法和吃法。有些美味有的人不喜歡,但吃著吃著就愛上了。如同生活,我們不嘗試,不體驗,怎么會知道生活的多樣性呢?還有你不喜歡的東西,自己可以不吃,但也不要反對其他人吃。是呀,存在的就是合理的,求同存異,不要把自己的意志強加于人。生活,應(yīng)該多種體驗,就如作者說的,一個人的口味要寬一點,要雜一點。對食物,對文化,對生活都如此。
都說讀書能讓人內(nèi)心變得平靜,我覺得不夠確切。讀不同人寫的的書感受也會不同,讀小說會讓你體驗別樣人生;讀傳記會讓你思悟人生;讀散文則會產(chǎn)生另外一種效果,有時去回憶,有時去思考,有時又走進作者所描述的世界。
生活中總是有著小美好,小期待,小確幸,我們不僅僅為了活著,不必辛苦恣睢的謀生,而要有趣的活著,做一個能感受溫暖美好的生活家。
汪曾祺散文讀后感篇五
汪曾祺先生的散文集《人間草木》第一篇就是《花園》。讀了幾遍,每次都是一邊讀一邊笑,一邊讀一邊嘆,一邊讀一邊搖頭——唉,天籟之作啊,我怎么就寫不出這樣的文字呢。
汪先生的散文好在哪里呢?掩卷思考,說不清楚好在哪里,反正感覺好像就是在一個靜靜的冬夜,坐在火爐旁,手捧著一杯熱茶;又好像在風和日麗的早晨,行走在小橋流水的江南;更多的時候,就是回到了童年,在體味童趣時,既感到溫暖又感到淡淡的憂傷,“逝者如斯”啊。
就我的閱讀水平,我想這篇散文之所以有如此的魅力,就在于作者用渾樸自然的文字,從小的視角楔入寫凡人小事之美,于看似不經(jīng)心、不刻意之中設(shè)傳神妙筆,寫出了富有人情味的真境界。
通篇并沒有多少景物的描寫,而是用兒童的眼睛掃描花園。你看,花園的背景是灰青色、褐色、黑色的老宅,里面充滿了影子——伸拔到無窮高的大柱子(兒童的眼里當然是“無窮高”),神堂屋里掛著的鳥籠和“永遠瞇著眼睛假寐的鳥(兒童的心理!)”。寫園子里的草,并不寫草如何青如何綠,而寫“巴根草”的兒歌、“我”躺在草地上拉草根的聲音、草根的甜味和似有若無的水紅色、寫“我”與草的“游戲”,寫被草磨得發(fā)光的鞋底、寫難聞的“臭芝麻”,一筆帶過的虎耳草的腥味和紫蘇的紅色。寫蟲,寫天牛、蟋蟀、鼻涕蟲、蟬、蜻蜓、土蜂,都不是描寫蟲如何如何,而是寫“我”與蟲們的故事。寫鳥,寫冒冒失失飛進花廳里的鳥,寫吃偷吃米粉,灶飯,碗兒糕的鳥,寫自己養(yǎng)的鳥被貓吃了的“哭”。寫花,也并不寫花如何美,而是寫供花,寫掐花,寫穿花,甚至寫繡球花和白緞子繡花的小拖鞋以及它們是主人小姑姑,還有花匠、花房、含羞草、荷花……。
通篇文章都是兒童純凈的眼睛看到的東西,都是兒童純真的心靈里感受到的美。特別是土蜂的那段描寫:
“好些年看不到土蜂了。這種蠢頭蠢腦的家伙,我覺得它也在花朵上把屁股撅來撅去的,有點不配,因此常常愚弄它。土蜂是在泥地上掘洞當作窠的??此鼜亩蠢锇褌€有絨毛的小腦袋鉆出來(那神氣像個東張西望的近視眼),嗡,飛出去了,我便用一點點濕泥把那個洞封好,在原來的旁邊給它重掘一個,等著,一會兒,它拖著肚子回來了,找呀找,找到我掘的那個洞,鉆進去,看看,不對,于是在四近大找一氣。我會看著它那副急樣笑個半天?;蛘?,干脆看它進了洞,用一根樹枝塞起來,看它從別處開了洞再出來。好容易,可重見天日了,它老先生于是坐在新大門旁邊息息,吹吹風。神情中似乎是生了一點氣,因為到這時已一聲不響了。
在汪先生的筆下,蠢頭蠢腦的土蜂,在花朵上把屁股撅來撅去,那對東張西望的“近視眼”,拖著的肚子,坐在新大門旁邊息息吹吹風的神情,酣態(tài)可掬的小動物就出現(xiàn)在我們面前了。而那個可愛的小男孩,覺得土蜂在花朵上撅來撅去有點不配而對土蜂的愚弄,則體現(xiàn)了童趣和對花朵、動物、花園、大自然的熱愛。
獨到的審美,也是這篇散文特點之一。美在身邊,美在本分,真正具有可體驗的美的特征的,恰好是真實的個體生存中的無時無刻不在的“小文化”“小話語”“小敘事”?!痘▓@》讓我感受到的藝術(shù)神韻,就在渾樸自然的文字中,在流淌在字里行間的文人的雅趣和愛好中,在小事的敘述和刻畫中。
文章開頭并沒有講花園,而是講老宅,灰青色、褐色與黑色的老宅,充滿了影子的老宅。試想,在這種背景下開放的報春花,深紅、純白、碧藍、紫紅、淺黃等色的報春花,“它不至于被曬得那么多粉”,更何況,還有花園,色彩斑斕,鳥語花香,能不美嗎?這是對比的美。講桂花,是這樣寫的:“父親一醒來,一股香氣透進帳子,知道桂花開了,他常是坐起來,抽支煙,看著花,很深遠的想著甚么”,這是意境的美。寫臘梅,“冬天,下雪的冬天,一早上,家里誰也還沒有起來,我常去園里摘一些冰心臘梅的朵子,再摻著鮮紅的天竺果,用花絲穿成幾柄,清水養(yǎng)在白磁碟子里放在媽(我的第一個繼母)和二伯母妝臺上,再去上學。我穿花時,服伺我的女傭人小蓮子,常拿著撣帚在旁邊看,她頭上也常戴著我的花”,明黃色的臘梅、鮮紅的天竺果和白磁碟子以及穿花時立在身邊頭上戴著花的小女孩,就是一幅美麗的寫意畫,這也是色彩的美。最使我感動的是這段十分唯美的描寫:
想起繡球花,必連帶想起一雙白緞子繡花的小拖鞋,這是一個小姑姑房中東西。
出處 sunshinestudy.com
我真不知道,作者是帶著怎樣的感情來寫的,繡球花和白緞子繡花的小拖鞋有什么聯(lián)系——那是一個舊時女孩閨房的東西啊,這個女孩是作者的小姑姑又是好朋友。愛素雅的白繡球花和白緞子繡花拖鞋的女孩,該是多么圣潔啊。
當讀到“那些繡球花,我差不多看見它們一點一點的開,在我看書作事時,它會無聲的落兩片在花梨木桌上”、“姑姑已經(jīng)嫁了,聽說日子極不如意。繡球快開花了,昆明漸漸暖起來”時,我的眼淚突然涌上來,真是“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啊。
這樣的小場景,在《花園》中比比皆拾:
夜宴,點一個紗燈送客,燈光照在花上樹上;槐樹上看到的佛院,關(guān)著的那兩扇門,關(guān)在門外的一片田園,悠徐單調(diào)的鐘鼓聲,抱柴草打水的小尼姑來抱一捆草,水東東的滴回井里;半夜在園子里抽煙的父親和我……一幕幕的小場景溫馨又有點傷感,這種美,就像清麗澄明的溪水沁入了我的心。
“絢爛之極歸于平淡”。《花園》通篇的筆調(diào)是清淡委婉、渾樸自然的。讀這些文字,就像在聽一個性情和藹、見識廣博的老者談話,雖然話語平常,但饒有趣味。即興偶感,娓娓道來,平淡質(zhì)樸,如話家常般的自然。每每讀到會心處,不覺一笑,好像說的就是我自己童年的情形。這種不事雕琢的風格,恐怕緣于作者心地的淡泊和對人情世物的達觀與超脫。而就是這種看似不經(jīng)意、看似閑適恬淡中包孕著一種文化、一份厚重。
另外,我在想,《花園》表達了一種什么樣的思想?恐怕不僅僅是美好童年的回憶,對家鄉(xiāng)親人的熱愛,對自然的熱愛,還有更深刻的東西,我說不清楚,但我感受得到,感覺就像《尋找家園》、《融入野地》這樣的作品一樣,在引領(lǐng)我們尋找一種精神上的東西,是真善美?精神家園?或許因為我們就是從泥土里走出來的,向往的就是泥土和自然?當然,和那些作品不同的是,汪曾祺的文字是寧靜、閑適、恬淡的。
我想,《花園》帶給我的,是流淌在字里行間的雅趣,讓我體味到含蓄、空靈、淡遠的藝術(shù)風格、深厚的文化意蘊和永恒的美學價值?!痘▓@》創(chuàng)造的真境界、傳達的真感情,引領(lǐng)著我步入精神世界的凈土。從這個角度來看,《花園》就是我們不斷尋找的精神家園。
汪曾祺散文讀后感篇六
我本是很少讀散文的。許是初中時印象過于深刻,在我的認知中,散文多半是艱澀難懂的:它不像小說那樣,所有的情節(jié)都是圍繞這一條明晰的主線層層展開,隨著故事的推進,讓人有一種豁然開朗的心情;散文往往給人一種剪不斷理還亂的感覺,它總是從一些細微的角度入手,一點一滴地表達出作者的思緒,一切都需要讀者去細細揣摩,而這恰恰是我所不善長的。
此次也是在室友的強烈推薦下,我才接觸了汪曾祺的作品。在看他的第一篇文章的時候,我就有一種驚喜的感覺。怎么說呢,汪老的文字會讓人有一種很親和的心情。就好像冬日溫暖的午后,在些許喧鬧的院落里,一邊捧著熱茶、曬著太陽,一邊聽著滿臉笑容的老人把他往昔的經(jīng)歷和想法娓娓道來,那種溫馨與愜意。
《花園》是我看的第一篇汪老的散文,文章并沒有十分華麗的辭藻,卻能讓人在腦海中清晰地描繪出在那個充滿生氣的小花園里嬉戲玩耍的淘氣小孩?;▓@就是作者童年的樂土,充滿了單純的快樂,充滿了自然的聲音,也充滿了菖蒲草的味道。他喜歡壓在草上,靜靜地注視著倒下的草慢慢站起來,看它的努力快要成功時,又把頭枕上去,嘴里叫一聲“嗯!”;他會把馬齒莧的瓣子套在啞巴蟬的眼睛上,一放手,啞巴就一直往上飛,絕不偏斜轉(zhuǎn)彎;他認為土蜂是種蠢頭蠢腦的家伙,因此常常愚弄它;他也會為了被貓吃點的小鳥而哭泣……這一切都通過樸素的文字,生動地呈現(xiàn)在我的眼前。
我曾經(jīng)看到過,有人這樣評價汪老的作品,說:它給人的'第一感覺是一種平淡的美,是一種細水悠悠的淡雅。然而在它的平淡中,又無法如白開水般淡而無味,它如一呷清茶,淡雅中帶著一襲襲清香,讓人久久回味。的確,在汪老的文字里我們不會感覺到激烈的情緒,一切都是淡淡的,卻能輕易地引發(fā)讀者的共鳴,同時容易讓人想起自己所經(jīng)歷過的、所思考過的,并有一種會然一笑的心情。這應(yīng)該就是汪曾祺文字的力量吧。
汪曾祺散文讀后感篇七
最早開始讀汪曾祺的作品,是在高中時學校給我們每人發(fā)了一本汪曾祺的作品選《夢故鄉(xiāng)》,作為課外閱讀的內(nèi)容,語文老師還專門開辟了課程給我們講析其中的一些經(jīng)典作品。我依然記得語文老師在上面講課,下面的我漸漸被汪老書中描寫的世界吸引,幾節(jié)賞析課下來,這本書已經(jīng)被全部讀完。
我是一個高郵人,是汪曾祺正宗的同鄉(xiāng)。他在許多作品里以高郵為原型所描寫的南方小鎮(zhèn),和我所見到的這些年來的高郵有些一樣、又不太一樣。這些年來的高郵和別的所有地方的縣城一樣,豎起了高樓大廈,建起了寬闊的廣場,從前小巷前后的住家都變成了整齊統(tǒng)一的住宅小區(qū);但是如果在運河堤上向下望去,就能看到有著密密麻麻老房子的街區(qū)和最初記憶里的高郵并無二致,要是再深入老城,走進那些幽深安靜的小巷子,看到房前屋后的花花草草和古舊的窗棱門板,就會覺得時光仿佛在此刻倒流,依稀能看見一些汪老作品中小鎮(zhèn)的影子。
汪曾祺的作品給人最大的感覺就是如話家常般平淡質(zhì)樸。無論要講一個什么樣的故事,他首先一定會不緊不慢地敘說故事發(fā)生的地理和人文環(huán)境。這樣的敘述就像是潺潺流過的河水,不喧鬧、不沉悶、不因人事而變?!锻盹埢ā防镩_始的一段對于李家巷的敘述就令人印象深刻:
像特別的潮濕,門口總飄出一股濕布的氣味,人的身上也帶著這種氣味。他家有好幾棵大石榴,比房檐還高,開花的時候,一院子都是紅通通的。結(jié)的石榴很大,垂在樹枝上,一直到過年下雪時才剪下來。陳家往南,直到巷子的南口,都是李家的房子。
往往寥寥數(shù)百字,一個恬淡的小巷景象就躍入眼簾。讀汪老的文章,就好像聆聽一位性情和藹、見識廣博的老者談話,話語平常,但饒有滋味。正如他自己曾經(jīng)說過:“??我是希望把散文寫得平淡一點,自然一點,家常一點的?!惫适碌那楣?jié)或歡快、或悲傷、或掙扎、或無奈,但這些風景在他的筆下仿佛躍然而生,永遠不會改變。
汪曾祺的作品中還有一個很明顯的特點,就是很難遇見大悲大喜的描寫。盡管他自己走過的人生歲月充滿了艱難坎坷,但是藉由樂觀的個性和率真的文筆,他的文字里很難看到那段荒唐歲月留下的痕跡,一張張面孔都仿佛游離在時間之外,有著自己的世外桃源,生活簡單快樂,連僅有的不快也被一筆帶過。人物心中那些歡樂或苦澀的瞬間,他并不會去刻意放大,而是以最平鋪直敘的語言讓這些情緒融入到周圍的環(huán)境里?!妒芙洹返淖詈?,小英子和明海的一段對話很好地說明了這一點:
小英子忽然把槳放下,走到船尾,趴在明子的耳朵旁邊,小聲地說:
“我給你當老婆,你要不要?”
明子眼睛鼓得大大的。
“你說話呀!”
明子說:“嗯?!?/p>
“什么叫‘嗯’呀!要不要,要不要?”
明子大聲地說:“要!”
“你喊什么!”
明子小小聲說:“要——!”
英子跳到中艙,兩只槳飛快地劃起來,劃進了蘆花蕩。蘆花才吐新穗。紫灰色的蘆穗,發(fā)著銀光,軟軟的,滑溜溜的,像一串絲線。有的地方結(jié)了蒲棒,通紅的,像一枝一枝小蠟燭。青浮萍,紫浮萍。長腳蚊子,水蜘蛛。野菱角開著四瓣的小白花。驚起一只青樁(一種水鳥),擦著蘆穗,撲魯魯魯飛遠了。
這段對話簡簡單單,沒有任何刻意的心理描寫,但是我們卻能分明從明子的表情、聲音和小英子的動作中充分感受到一種少男少女初戀情愫萌芽的喜悅。最后一段對于蘆花蕩的描寫,單獨看來平淡無奇,放在這里,卻充滿了生機盎然的活力和希望。而這份毫無修飾的純真情感,無關(guān)名利,卻很難讓人不為之動容。再如《大淖記事》里巧云失身后的一小段描寫:
這種事在大淖不是第一次發(fā)生。巧云的殘廢爹當時就知道了。他拿著這十塊錢,只是長長地嘆了一口氣。鄰居們知道了,姑娘、媳婦并未多議論,只罵了一句:“這個該死的!”
巧云破了身子,她沒有淌眼淚,更沒有想到跳到淖里淹死。
巧云和十一子本已情投意合約定終身,卻在這時候失了身,這本應(yīng)是個悲憤交加的故事,換作現(xiàn)在的電視劇里,巧云恐怕是要哭哭啼啼地要死要活,痛苦一生。但是在汪老的文章里卻看不到這份沉重。一番輕描淡寫中,我們能夠看清巧云和周圍人的悲與憤,但更能看到大淖人民生命中的韌性和頑強,另一種更重要的情感在這里占據(jù)著主導地位,那就是敬重生命。這是一種對生命最樸素的致敬。
汪曾祺的文章中,人物的描寫最為傳神,尤其是一些民間的小人物,他們普普通通,卻又因為正直、誠實或是“大隱隱于市”的絕技讓人敬佩。這些小人物是汪曾祺筆下亦真亦幻的南方小鎮(zhèn)中不可或缺的點睛之筆,或者說他文章里那些看似冗長無目的的環(huán)境描寫,因為這些人物的存在而互相印證著“一方水土一方人”的道理:這些人物就應(yīng)該生活在這樣的世界中,這樣的世界就應(yīng)該培養(yǎng)出這樣的人物,沒有為什么,就是這樣渾然天成。《鑒賞家》講述了一個賣果子的小人物和一個大畫家之間的故事,其中對于小人物葉三的描寫是這樣的:
到了一定的日子,他就來了。里面聽到他敲門的聲音,就知道:是葉三。挎著一個金絲蔑籃,籃子上插一把小秤,他走進堂屋,揚聲稱呼主人。主人有時走出來跟他見見面,有時就隔著房門說話。“給您稱——?”——“五斤”。什么果子,是看也不用看的,因為到了什么節(jié)令送什么果子都是一定的。葉三賣果子從不說價。買果子的人家也總不會虧待他。有的人家當時就給錢,大多數(shù)是到節(jié)下(端午、中秋、新年)再說。葉三把果子稱好,放在八仙桌上,道一聲“得罪”,就走了。他的果子不用挑,個個都是好的。
短短的一段描寫,將賣果人葉三的正直、細致的個性和那個年代人與人之間平等、信任的情感描寫得淋漓盡致。但葉三的秉性只是一個基調(diào),小人物們往往有著不同于別人的長處,葉三的長處就是愛畫、懂畫。他的“懂”不艱深晦澀,不附庸風雅,往往是出于對生活最簡單最樸實的觀察,而季匋民卻偏偏欣賞他的率真,正是基于這樣的一個良好的社會環(huán)境和葉三本身具備的特質(zhì),賣果人和大畫家這兩個有著很大階層差距的人之間才會衍生出一種珍貴的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情感。在汪老日常講敘式的筆下,這種情感顯得格外悠遠、堅貞,令人感動。
汪曾祺曾在一篇訪談中說道:“我希望我的作品能有益于世道人心,讓人覺得生活是美好的,人,是美的,有詩意的?!蓖粼鞯囊簧荚谟霉P挖掘?qū)こ0傩丈砩系脑娨夂腿诵裕詼厍閾嵛咳碎g苦難,以善意反觀世間百態(tài),仿佛用溫柔的聲音告訴每一個人“這世間的苦難終究都會過去,希望一直都在”。閱讀汪曾祺,需要一些耐心,需要一些幽默,更需要一些善意和愛。
汪曾祺散文讀后感篇八
周六,我在朋友圈發(fā)了一條微信:“在家傻待,誰約我”結(jié)果本來在和同學約會的女兒放棄約會,給我回了條微信:“我約你”就和女兒來到東方廣場。來到東方書城一個新開的書吧。買了杯飲料開始了我們的周末約會。當時女兒拿起一本汪曾祺散文《隨遇而安》說:“我喜歡看汪曾祺的散文”,“為甚”?女兒說:“他有幾本是全是寫吃的”——汗,又暴露了我的女兒是個吃貨。順著女兒的推介我就拿汪曾祺散文《隨遇而安》看起來。
看了幾頁就吸引了我,他的文字里透著濃濃的“中國味”不乏味,且蘊含著民主心靈和性靈的美質(zhì)。卻又淡淡的,時而把帶進了北京的四合院大街小巷;時而把我?guī)Щ亓送暝鹿庀聥寢屧诖髽涞紫陆o我們講述那些年她做過的“牛鬼蛇神”;時而又把我?guī)нM了舌尖上的中國那大川南北的中國民間美食景象??此麜钅闵碓跓﹪痰聂[市卻猶如穿越到另一個世界?!鋵嵨乙餐ο矚g這樣寫作風格。我自己一直也有像他這樣寫寫自己的生活,寫寫自己的感想以及看到一些事的所見所聞。但當我看到同事們在博客上寫的都是專業(yè)的,高水平的大作,總覺得自己的文章不適合登大雅之堂。所以一直不敢在這大雅之堂丟人,但為了——你懂的。
表面上看這書其實是一本茶余飯后的消遣書籍,但慢慢品味卻也從中得到人生的感悟。書中我感受到了他從容,他淡然,他身處逆境卻不以為苦,他達觀瀟灑,隨遇而安!其中我最喜歡他的這一段:。
“丁玲同志曾說她從被劃為右派到北大荒勞動,是”逆來順受“。我覺得這太苦澀了,”隨遇而安“,更輕松一些。”遇“,當然是不順的境遇,”安“,也是不得已。不”安“,又怎么著呢?既已如此,何不想開些。如北京人所說:”哄自己玩兒“。當然,也不完全是哄自己。生活,是很好玩的。隨遇而安不是一種好的心態(tài),這對民族的親和力和凝聚力是會產(chǎn)生消極作用的。這種心態(tài)的產(chǎn)生,有歷史的原因(如受老莊思想的影響),本人氣質(zhì)的原因(我就不是具有抗爭性格的人),但是更重要的是客觀,是”遇“,是環(huán)境的,生活的,尤其是政治環(huán)境的原因。中國的知識分子是善良的。曾被打成右派的那一代人,除了已經(jīng)死掉的,大多數(shù)都還在努力地工作。他們的工作的動力,一是要實證自己的價值。人活著,總得做一點事。二是對生我養(yǎng)我的故國未免有情。但是,要恢復(fù)對在上者的信任,甚至輕信,恢復(fù)年輕時的天真的熱情,恐怕是很難了。他們對世事看淡了,看透了,對現(xiàn)實多多少少是疏離的。受過傷的心總是有璺的。人的心,是脆的”
所以說做人一門學問,做事更是一門學問。很多人之所以一輩子都碌碌無為,那是因為他活了一輩子都沒有弄明白該怎樣去做人做事??戳诉@本書似乎令我有所感悟。
放下書,天已黑了,找吃的,謝謝女兒給了我一個充實的周末!
汪曾祺散文讀后感篇九
“夏天的早晨真舒服??諝夂軟鏊?,草上還掛著露水,寫大字一張,讀古文一篇。夏天的早晨真舒服?!?/p>
“然后,請葡萄上架。把在土里趴了一冬的老藤扛起來,得費一點勁。大的,得四五個人一起來?!捌?!――起!”哎,它起來了。把它放在葡萄架上,把枝條向三面伸開,像五個指頭一樣的伸開,扇面似的伸開。然后,用馬筋在小棍上固定住。葡萄藤舒舒展展、涼涼快快地在上面呆著。
讀到這里,我不由得笑了,繪聲繪色的描述讓我似乎看到了葡萄藤老爺般呆在架子上。
這便是汪曾祺的散文所帶來的感覺享受。讀汪曾祺的散文處處可見這樣的文筆,行文中透著淡泊寧靜,即使人生的酸甜苦辣也能被他寫出不同的韻味。
如自1938年9月,日軍飛機瀕臨昆明進行空襲,狂轟亂炸,西南聯(lián)大教職員宿舍亦有被炸毀的,造成人員傷亡。汪曾祺正在西南聯(lián)大學習,當時師從沈從文,后來寫得小說受其影響,并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西南聯(lián)大當時集中了北大、清華、南開三所大學的著名教授和專家學者,如對魏晉南北朝史和隋唐史頗有研究的陳寅恪,對中國哲學史研究卓有貢獻的馮友蘭,新文學運動的重要人物朱子清,以及各有專長的聞一多、錢鐘書、沈從文、柳無忌、葉公超、吳晗、錢穆、錢端升、張奚若、費孝通、羅隆基、潘光旦、賀麟、陳岱孫、王力、吳宓、聞家駟等。在很多名人的回憶錄中,這段時間是慘淡動蕩的。然而在汪曾祺關(guān)于這段時間回憶的散文中,卻透著生活的情趣。如《跑警報》:跑警報大都沒有準地點,漫山遍野。
在極度動蕩恐慌中,居然能感受到松脂氣味、陽光、藍得要滴下來的天空。這讓我感嘆汪的心境何其淡定。
汪曾祺經(jīng)歷過人生的大波大浪。文革中,汪曾祺在被打成右派下放勞動的日子里,他認為在馬鈴薯研究站畫圖譜是“神仙過的日子”,畫完一個整薯,還要切開來畫一個剖面,畫完了,“薯塊就再無用處,我于是隨手埋進牛糞火里,烤烤,吃掉。我敢說,像我一樣吃過那么多品種的馬鈴薯,全國蓋無二人。
汪曾祺散文的平淡質(zhì)樸,不事雕琢,緣于他心地的淡泊和對人情世物的達觀與超脫,即使身處逆境,也心境釋然。正因為有這份超然,他的所作所為便不難理解了。他是唯一敢于在江青面前翹著二郎腿、抽煙的人。其中膾炙人口的“人一走,茶便涼?!北愠鲎酝粼髦?。汪曾祺淵博多識,被譽為“抒情的人道主義者,中國最后一個純粹的文人,中國最后一個士大夫?!?/p>
我對于汪曾祺的了解,始于讀他的一篇文章《多年父子成兄弟》,其中:“兒女是屬于他們自己的。他們的現(xiàn)在,和他們的未來,都應(yīng)該由他們自己來設(shè)計。一個想用自己理想的模式塑造自己的孩子的父親是愚蠢的,而且,可惡!另外作為一個父親,應(yīng)該盡量保持一點童心?!边@話讓我深受觸動,父子之間能做到這樣少見。這讓我對汪曾祺的文章有了興趣,于是到書店去搜尋,遺憾而歸。只好在網(wǎng)上斷斷續(xù)續(xù)的看。學校讀書協(xié)會買了一批書,其中便有《汪曾祺散文集》,書拿到手中,如獲珍寶,細讀之后,忍不住想寫感想。沒有想到,動手寫時,卻頓頓卡卡總是詞不達意,意猶未盡??吹綐O美的風景時,我們總是會感嘆詞匯的缺乏,似乎任何詞語也表達不出此時的美。讀到一本好書,也是這樣的感受:任何評價都是多余的,任何詞語都不能精確表達自己讀后的感受。
微塵見世界,我只能這樣說。
汪曾祺散文讀后感篇十
孔老夫子有一句流傳千古的名言:“食色性也”。這說明,吃東西和喜歡漂亮的事物是人的本性。因此,吃,也就成了人類永恒的主題之一。
古往今來,關(guān)于描寫吃的文章多矣,然吾獨喜汪曾祺先生的風格。究其根本,在于其文字中充滿了對這世界的贊美與感激,對生活的熱愛與真誠。
在《故鄉(xiāng)的食物》里,作者重點寫了一樣平常不過的食品―炒米。文章一開頭,作者引用了《板橋家書》中的一段話:“天寒冰凍時暮,窮親戚朋友到門,先泡一大碗炒米送手中,佐以醬姜一小碟,最是暖老溫貧之具”。此句一出,頓時讓人覺得很親切!處于社會最下層的人民,用一碗炒米,溫暖著彼此的身體與心靈!
在《野鴨、鵪鶉、斑鳩、z》里面,作者描繪了一個讓人無法釋懷的場景:“忽然,砰,――槍聲一響,斑鳩應(yīng)聲而落。獵人走過去,拾起斑鳩,看了看,裝在獵袋里。他的眼睛很黑,很冷”。短短數(shù)十字,充滿了對弱者的悲憫,對鮮活生命消逝的憤懣與無奈,只有心中有大愛,才能流露出如此懇切的情懷!
《豆汁兒》描寫的則是北京城底層人民鮮活的生活畫面:“豆汁兒是制造綠豆粉絲的下腳料。很便宜。有了豆汁兒,這天吃窩頭就可以不用熬稀粥了。這是貧民食物。豆汁兒攤上的咸菜是不算錢的”。最有趣的一段在結(jié)尾處:有保定老鄉(xiāng)坐下,掏出兩個饅頭,問“豆汁兒多少錢一碗”,賣豆汁兒的告訴他5分錢。“咸菜呢?”“咸菜不要錢?!薄澳墙o我來一碟咸菜?!绷攘葦?shù)語,充滿了人間煙火的氣息,頓時讓人感到這世界是如此的真實,如此的可愛,如此的讓人留戀!
在《端午的鴨蛋》里,則表達了作者對故鄉(xiāng)的懷念與驕傲,甚至帶一點狡黠的童趣:“我的家鄉(xiāng)是水鄉(xiāng),鴨多,鴨蛋也多。高郵人也善于腌鴨蛋。上海的賣腌臘的店鋪里也賣咸鴨蛋,必用紙條特別標明:高郵咸蛋。高郵的咸鴨蛋,確實是好,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鴨蛋多矣,但和我家鄉(xiāng)的完全不能相比!曾經(jīng)滄海難為水,他鄉(xiāng)咸鴨蛋,我實在瞧不上?!弊掷镄虚g,若有若無地透著一點淡淡的鄉(xiāng)愁,宛如茉莉清茶的芬芳,淡淡地彌漫在空氣里。
在《虎頭鯊、昂嗤魚、硨螯、螺螄、蜆子》以及《栗子》里,除了談吃,還體現(xiàn)了中國知識分子特有的憂國憂民的情懷:“剝蜆子的人家附近堆了好多蜆子殼。有一年修運河堤,按工程規(guī)定,有一段堤面應(yīng)鋪碎石,包工的貪污了款子,在堤面鋪了一層蜆子殼。前來檢收的委員,坐在汽車里,向外一看,白花花的一片,還抽著雪茄煙,連說:很好!很好!”還有這一段:“河北的山區(qū)缺糧食,山里多栗樹,鄉(xiāng)民以栗子代糧。栗子當零食吃是很好吃的,但當糧食吃恐怕胃里不大好受?!边@兩段文字,疏放中透出凝重,為國憂思之情,為民慨嘆之感,躍然紙上,將一個“中國式的抒情人道主義者(作者自稱)”的心靈,抒發(fā)的淋漓盡致!
相對于西式快餐的標準化、流程化和工業(yè)化,中餐更加像一門藝術(shù)。而凡屬藝術(shù),都大抵逃不掉絕響的宿命。在《肉食者不鄙》中,作者就抒發(fā)了對逝去的時光無比懷念的情懷。其中,作者提到了昆明的鍋貼烏魚時,便大發(fā)追慕之情:“護國路原來有一家本地館子,叫東月樓,有一道名菜鍋貼烏魚,乃以烏魚片兩片,中夾火腿一片,在平底鐺上烙熟,味道之鮮美,難以形容。前年我到昆明去,向本地人問起東月樓,說是早就沒有了,鍋貼烏魚遂成《廣陵散》?!逼渲?,對于往昔歲月的懷念,對美好事物的追思之情溢于言表。
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真正的美食家,絕對不會暴殄天物。羅馬暴君尼祿,經(jīng)常在會見群臣時,手里拿著一個碩大的火雞腿。我認為,這不是貪吃,而是放肆!西太后慈禧,每餐必有一百道菜,這也不是在吃,而是在擺排場!在《手把肉》里,作者一段話,道出了個中情懷:“蒙古人用刀子割肉真有功夫。一塊肉吃完了,骨頭上連一根肉絲都不剩。有小孩子割剔得不凈,媽媽就會說:吃干凈了,別像那干部似的!干部吃肉,不像牧民細心,也可能不大會使刀子。牧民對奶、對肉都有一種近似宗教情緒似的敬重,正如漢族的農(nóng)民對糧食一樣,糟踏了,是罪過?!闭嬲龕鄢缘娜?,一定是熱愛生活,體恤民生的!
汪曾祺散文讀后感篇十一
一間古樸的屋舍中,一張桌,一把藤椅,一位老人坐于藤椅之上,微仰著頭,意態(tài)悠遠。
我最喜歡《我的家鄉(xiāng)》這篇文章,汪曾祺的家鄉(xiāng)是水鄉(xiāng),碧波蕩漾的水上,偶爾有一只,兩只打魚的小船劃過,只需兩點竹篙,便可到達。汪老那時看打魚、看船、看西堤美景,不亦樂乎。黃昏時,最打動人的是天空上的紫。傍晚時分,江邊一帶的船,都點起橘紅色的燈,星星點點地分布著……正如沈從文說的那樣,這里真是一個圣地!好山好水好風光!
或許我們都是匆匆生命中的過客,在辦公室中兩眼緊盯著電腦,接打著無休止的電話,開著無窮盡的會議……這些,竟將人與自然隔離,無法留心那些純粹的美。但無論怎樣,請保持一雙善于發(fā)現(xiàn)美的眼睛,一顆純粹自然的心!
不覺間,耳邊傳來了慈祥的聲音:看,孩子!那吸附在青草上的露珠,多美?。∶?,像不像天上撒下來的甘露?好美,好美……。
汪曾祺散文讀后感篇十二
初中時的時候在川南一所小縣城里讀書,語文老師是師范畢業(yè)新分來的一位小伙兒,戴著黑框眼鏡,文質(zhì)彬彬的模樣。年輕人思維活躍,教課的時候常常會補充一些課外內(nèi)容給我們當閱讀材料,第一次看見三毛的文字就是在他油印給我們的資料卷上。老師會讓我們每周寫周記,主題不限,想說什么都行,于是我把樓頂?shù)慕z瓜花、雨后的蜘蛛網(wǎng)、存了多年的兒時玩具都一一寫進了周記,每一篇都會有他的文字點評,有時會給一些建議,有時圈點一些他覺得不錯的詞句,有時就一個簡單的“好”字。
那時候能借書的地方很少,家中的藏書多是古代名家作品,對現(xiàn)代作家?guī)缀醵疾涣私?。于是冒昧問語文老師借書看,他果真帶給我一本汪曾祺的散文集,說這位老爺子的文字挺不錯的。或許那時還是太過年少,封神演義之類的章回傳奇小說更合口味,那本汪老的書我雖讀完了,卻沒有讀出好來,以至于還書的時候老師問起如何,不免訕訕。想在回想書中內(nèi)容,竟無半點印象了。
近些年看書,散文原本也看得少,對汪曾祺的了解依然只是一個名字而已,沒再讀過他的作品。直到前幾天翻開《生活家——汪曾祺自選散文集》,發(fā)現(xiàn)這是一本輕松的關(guān)于旅行與美食的選集,從第一篇《我的家鄉(xiāng)》開始,才感知到文字背后是一個多么有趣的靈魂!手不釋卷半天讀完,有些后悔昔日的讀本里我竟然錯過了汪曾祺——一個淡泊如水的老爺子,卻在平常的人間煙火氣里品出了生活的真意!疏朗清新的文字里,對一個地方或一種食物的點滴感受,常讓人心有戚戚,難怪這本書會叫做《生活家》!
汪曾祺生于江蘇高郵,伴著緊鄰的京杭大運河長大,就像他自己文中所說,文字里有一種水的氣息。就是這種靈動之氣,讓這些沒有華麗辭藻修飾的文字變得生動可愛起來!老爺子是個自由派,對政治不太上心,在西南聯(lián)大上學的時候,曾被聞一多先生批評。都說人以群分,他后來師從沈從文先生也就是順理成章的事情了。為人的性格如此,文風也大致可知了,這本書中的游記與美食都是淺顯生動而意味綿長的。
先說游記,老先生筆下的昆明、伊犁、福州、浙江、泰山也都恰好是我去過的地方,讀來更覺親切??蠢舷壬鷮懤ッ鞯挠?,寫芒市的潑水節(jié),寫滇南的花草樹木……就想起昆明的翠湖,瑞麗的奘房,老撾的邊界線,還有頗具民族特色的姐勒金塔……書中寫到葉子花、令箭、茶花、一品紅、紫薇、蘭花等,一邊看一邊和自己印象中的花草一一對應(yīng),很是有趣。至于其中的白蘭花和尤加利樹,搜索了一下,發(fā)現(xiàn)是自己兒時熟悉的黃果蘭和桉樹。西南三省不少風俗相通,四川的黃果蘭盛開的時候,街上也都是賣花兒的,買來掛在衣服胸前扣子上,很香。另外書中還說到馬纓花,不認識,趕緊從網(wǎng)絡(luò)上搜索出圖片來看,便解惑了,果然很形象!
不得不插一句贊嘆一下現(xiàn)在網(wǎng)絡(luò)資訊的便捷,路邊不認識的花兒,拍個照就可以交給app去識別(比如花伴侶和形色)。遇見不知出處的詩句,一個回車鍵就能知道答案。比如書中老先生說在昆明租住時門前的對聯(lián)里有一句“圣代即今多雨露”不知出處,隨手搜索一下,出自唐代高適《送李少府貶峽中王少府貶長沙》的最后一聯(lián):“圣代即今多雨露,暫時分手莫躊躇”。
再說新疆,賽里木湖給我的震撼和老先生當年的感受相似——藍,真藍!還有書中說到的伊犁惠遠古城,林則徐被貶時候曾在此居住,十年前我去新疆的時候特地登上古城遺址看過,總想起他的名言“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后來在福州,曾經(jīng)特地去了林則徐故居參觀,無論海防還是邊防,他都以一己之力,留下諸多功績,令人敬佩!
汪老先生是個有趣又有創(chuàng)意的人,逛風景的時候,總有很多開腦洞的點子冒出來:比如在浙江水仙洞,他就想應(yīng)該立一尊福建德化的白瓷雕像;在大若巖景區(qū),覺得應(yīng)該恢復(fù)“箬”字;逛泰山,又想建議當?shù)胤N云霧茶,還覺得應(yīng)該找名家作曲一首《碧霞元君頌》,組織一個道教音樂樂隊來唱——著實好玩兒!想起多年前我去臨淄看齊國故城遺址,交通不便,開發(fā)不夠,一邊逛一邊恨不得給旅游局寫一份項目策劃案出來,那種心情,估計和老先生類似吧,哈哈!
說完了旅行,再來說美食。老爺子生于江南,求學西南,后來久居北京,所以南北各地的風味都曾品嘗,有的還親手制作,更用文字一一記載下來,確實是一位美食家!在他的筆下,五味俱全,廣西的酸筍、無錫的甜鱔糊、北京的苣荬菜(苦菊)、四川的麻辣燙、浙東的咸魚、長沙火宮殿的臭豆腐……都一一道來。老先生隨遇而安,飲食也很包容,他提倡“一個人的口味要寬一點,雜一點,南甜北咸東辣西酸都去嘗嘗”,也曾經(jīng)夸口說自己什么都吃,還被朋友用苦瓜和蕪荽(香菜)捉弄過兩回。想起我也曾經(jīng)給朋友說過類似的話,并且在酥油茶、臭鱖魚、老友粉、沙蟲凍、蝎子湯、牛癟等食物下一路高歌,最后在北京的毛蛋前敗下陣來——那玩意兒,想想就膈應(yīng)得慌,確實下不了嘴。
老爺子在昆明住過不少年,云南鮮美的各種菌類讓他記憶猶新,雞樅菌、牛肝菌、干巴菌……看得我滿口生津,這些菌也都是我的大愛??!除了千里迢迢網(wǎng)購以外,尤其記得云南特色的菌湯火鍋,每次吃完都要回味好長時間。
也許是西南三省挨得近的緣故,飲食也有很多共通之處。老先生筆下寫到了不少家鄉(xiāng)四川的美食:麻婆豆腐、夾沙肉、棒棒雞、川北涼粉、魔芋、螞蟻上樹、豌豆顛、蘿卜燉牛肉……還特意提到了腌咸菜的井鹽,并且吐槽實在吃不慣折耳根的腥味,讓人忍俊不禁!繼而無比想念起家鄉(xiāng)的味道來——這后半本書真是讓人越看越餓!
美食的記憶中,少不了老先生對江南特色食物和野菜的想念:昂嗤魚(四川叫黃辣丁)、醉蟹、醉泥螺、慈姑湯、鵪鶉、枸杞頭、薺菜、馬齒莧、莼菜、蔞蒿……里面大多我都吃過,確實美味。書中還提到蘇東坡的“蔞蒿滿地蘆芽短”這首詩,真覺得每一句都是一道美食!
另外,老爺子還專門寫了一篇關(guān)于“豆”、一篇關(guān)于“蘿卜”的文章,都是全國常見的平民食物,各地種類和做法卻頗多妙處,隨著口味的融合,原本帶著地方特色的豌豆黃和蘿卜絲餅也逐漸成了大眾美食。我又想念起四川的泡菜來——跳水(只泡一兩天)豇豆和白蘿卜特別下飯。不能再說吃了,關(guān)上書的時候就準備去下單高郵的雙黃咸鴨蛋……隨便說一句,北海的海鴨蛋也是美味。
讀書的時候,總感覺汪曾祺和蘇東坡有某種氣質(zhì)相通,都是隨遇而安的豁達,都對生活充滿熱愛,對美食深有研究,也都寫得一手好文章,畫得一手好畫……這本書的前后彩頁,就有不少汪曾祺自己的畫作和篆刻印章,圖文相彰,甚是有趣。
最后想提的一句是,汪曾祺曾經(jīng)在歷史博物館工作,他的老師沈從文也曾經(jīng)在這里當過講解員。以后我再去逛國家博物館的時候,會想起這兩位先生吧!
汪曾祺散文讀后感篇十三
《故鄉(xiāng)的食物》內(nèi)容簡介:“魚羊為鮮”。有一位老同志是獲鹿縣人,是回民,他倒是吃羊肉的,但是一生不解何所謂鮮。他的愛人是南京人,動輒說“這個菜很鮮”,他說:“什么叫‘鮮’?我只知道什么東西吃著‘香’?!币忉屖裁词恰磅r”,是困難的。我的家鄉(xiāng)以為最能代表鮮味的是蝦子。蝦子冬筍、蝦子豆腐羹,都很鮮。蝦子放得太多,就會“鮮得連眉毛都掉了”的。我有個小孫女,很愛吃我配料煮的龍須掛面。有一次我放了蝦子,她嘗了一口,說“有股什么味!”不吃。
汪曾祺散文讀后感篇十四
“夏天的早晨真舒服??諝夂軟鏊?,草上還掛著露水(蜘蛛網(wǎng)上也掛著露水),寫大字一張,讀古文一篇。夏天的早晨真舒服。”
“然后,請葡萄上架。把在土里趴了一冬的老藤扛起來,得費一點勁。大的,得四五個人一起來。“起!——起!”哎,它起來了。把它放在葡萄架上,把枝條向三面伸開,像五個指頭一樣的伸開,扇面似的伸開。然后,用馬筋在小棍上固定住。葡萄藤舒舒展展、涼涼快快地在上面呆著。
讀到這里,我不由得笑了,繪聲繪色的描述讓我似乎看到了葡萄藤老爺般呆在架子上。
這便是汪曾祺的散文所帶來的感覺享受。讀汪曾祺的散文處處可見這樣的文筆,行文中透著淡泊寧靜,即使人生的酸甜苦辣也能被他寫出不同的韻味。
如自1938年9月,日軍飛機瀕臨昆明進行空襲,狂轟亂炸,西南聯(lián)大教職員宿舍亦有被炸毀的,造成人員傷亡。汪曾祺正在西南聯(lián)大學習,當時師從沈從文,后來寫得小說受其影響,并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西南聯(lián)大當時集中了北大、清華、南開三所大學的著名教授和專家學者,如對魏晉南北朝史和隋唐史頗有研究的陳寅恪,對中國哲學史研究卓有貢獻的馮友蘭,新文學運動的重要人物朱子清,以及各有專長的聞一多、錢鐘書、沈從文、柳無忌、葉公超、吳晗、錢穆、錢端升、張奚若、費孝通、羅隆基、潘光旦、賀麟、陳岱孫、王力、吳宓、聞家駟等。在很多名人的回憶錄中,這段時間是慘淡動蕩的。然而在汪曾祺關(guān)于這段時間回憶的散文中,卻透著生活的情趣。如《跑警報》:
跑警報大都沒有準地點,漫山遍野。
說是漫山遍野,但也有幾個比較集中的“點”。古驛道的一側(cè),靠近語言研究所資料館不遠,有一片馬尾松林,就是一個點。這地方除了離學校近,有一片碧綠的馬尾松,樹下一層厚厚的干了的松毛,很軟和,空氣好,——馬尾松揮發(fā)出很重的松脂氣味,曬著從松枝間漏下的陽光,或仰面看松樹上面藍得要滴下來的天空,都極舒適外,是因為這里還可以買到各種零吃。昆明做小買賣的,有了警報,就把擔子挑到郊外來了。五味俱全,什么都有。最常見的是“丁丁糖”既麥芽糖,也就是北京人祭灶用的關(guān)東糖,不過做成一個直徑一尺多,厚可一寸許的大糖餅,放在四方的木盤上,有人掏錢要買,糖販即用一個刨刃形的鐵片揳入糖邊,然后用一個小小的鐵錘,一擊鐵片,丁的一聲,一塊糖就震裂下來了………。
在極度動蕩恐慌中,居然能感受到松脂氣味、陽光、藍得要滴下來的天空。這讓我感嘆汪的心境何其淡定。
汪曾祺經(jīng)歷過人生的大波大浪。文革中,汪曾祺在被打為右派下放勞動的日子里,他認為在馬鈴薯研究站畫圖譜是“神仙過的日子”,畫完一個整薯,還要切開來畫一個剖面,畫完了,“薯塊就再無用處,我于是隨手埋進牛糞火里,烤烤,吃掉。我敢說,像我一樣吃過那么多品種的馬鈴薯,全國蓋無二人。
汪曾祺散文的平淡質(zhì)樸,不事雕琢,緣于他心地的淡泊和對人情世物的達觀與超脫,即使身處逆境,也心境釋然。正因為有這份超然,他的所作所為便不難理解了。他是唯一敢于在江青面前翹著二郎腿、抽煙的人。其中膾炙人口的“人一走,茶便涼?!北愠鲎酝粼髦帧M粼鳒Y博多識,被譽為“抒情的人道主義者,中國最后一個純粹的文人,中國最后一個士大夫?!?/p>
我對于汪曾祺的了解,始于讀他的一篇文章《多年父子成兄弟》,其中:“兒女是屬于他們自己的。他們的現(xiàn)在,和他們的未來,都應(yīng)該由他們自己來設(shè)計。一個想用自己理想的模式塑造自己的孩子的父親是愚蠢的,而且,可惡!另外作為一個父親,應(yīng)該盡量保持一點童心。”這話讓我深受觸動,父子之間能做到這樣少見。這讓我對汪曾祺的文章有了興趣,于是到書店去搜尋,遺憾而歸。只好在網(wǎng)上斷斷續(xù)續(xù)的看。學校讀書協(xié)會買了一批書,其中便有《汪曾祺散文集》,書拿到手中,如獲珍寶,細讀之后,忍不住想寫感想。沒有想到,動手寫時,卻頓頓卡卡總是詞不達意,意猶未盡??吹綐O美的風景時,我們總是會感嘆詞匯的缺乏,似乎任何詞語也表達不出此時的美。讀到一本好書,也是這樣的感受:任何評價都是多余的,任何詞語都不能精確表達自己讀后的感受。
微塵見世界,我只能這樣說。